论阿伦·盖尔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教育启示

2022-02-14 05:35⊙岳
鄱阳湖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盖尔哲学文明

⊙岳 伟 马 祥

阿伦·盖尔(Arran Gare)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曾被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John B.Cobb,Jr.)评价为环境哲学领域“真正的哲学家”。①陈云:《从温和启蒙到激进启蒙——阿伦·盖尔对生态文明出路的哲学考辨及其理论得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1 期。盖尔的《伦理、哲学和环境》(Ethics,Philosophy and the Environment)、《环境哲学:阅读集》(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 Collection of Readings)、《生态文明与生态创造:建立和平的世界秩序》(Ecocivilization and Ecopoiesis:Creating a Peaceful World Order)等环境哲学著作和论文在海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于2017 年出版的《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未来宣言》(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是当时唯一一部在书名中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西方文学者的著作。盖尔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曾自称是中国生态文明坚定的支持者,还曾多次受邀访问中国并参加相关的生态文明学术会议。他关于中国生态文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中国生态文明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创造环境可持续文明的问题》等文章也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也被国内相关学者评价为对中国生态文明进行哲学思考最为系统的外国学者。

国内学者对盖尔生态文明思想的阐述大多集中于哲学领域,例如:卢风从对现代工业文明及分析哲学的批判角度评析其生态哲学思想;陈云从辩证方法角度探讨其对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的内涵诠释及反思,进而从哲学维度考辨生态文明的未来出路;詹敬秋基于过程哲学探讨环境伦理转向生态伦理的意义和价值。①参见卢风:《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兼评阿伦·盖尔的〈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 年第9 期;陈云:《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是何种辩证法——阿伦·盖尔的诠释及其反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 年第1 期;阿兰·盖尔、詹敬秋:《基于过程哲学的生态伦理:辩护与抵抗》,《哲学探索》2022 年第1 期。而教育学领域关于盖尔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却较少。本文通过介绍盖尔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即思辨自然主义,以及他在该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的核心主张,探讨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意义,以期为中国当下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一、思辨自然主义:阿伦·盖尔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为应对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盖尔提出要以思辨性哲学作为探讨其根源及解决路径的理论基础。在盖尔看来,哲学具有宏大视野和批判性,既契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又符合实践的需要。哲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因此,只有充分重视和发挥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作用,才能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理解和把握自然,恢复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生活的整体性,从而推动文化、社会乃至文明的健康发展。②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5-6.

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以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在英美哲学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盖尔认为,分析哲学在解决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中并没有发挥出积极作用,相反还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还原主义、科学主义思想以及碎片化的思维方式,严重阻滞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他反对分析哲学“只专注于狭隘的主题和哲学的零碎敲打,而回避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大问题作出描述”,③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39.因为这极大地缩小了哲学的范畴,使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区别仅仅体现在普遍程度的不同,而严重低估了哲学原本的贡献与价值。基于此,盖尔强调要以整体视角去理解和把握自然世界,这就引出哲学本应具有的根本特征——思辨性。盖尔对思辨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区分依据主要来源于英国哲学家布劳德(C.D.Broad)。布劳德认为,分析哲学是把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阐明,以及日常生活和科学的预设作为核心任务;而思辨哲学尝试的是借助包括社会、审美、伦理、科学和哲学在内的人类全部经验来理解宇宙的本质概念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准确定位,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实在观。④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33.盖尔非常赞同布劳德概括思辨哲学分 析(analysis)、通观(synopsis)和综合(synthesis)的审视方法。⑤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34.他认为,分析哲学不仅偏重分析思维,甚至赋予分析思维绝对的主导地位;且分析思维不但拒绝承认综合推理的作用,还贬低概要的作用。分析思维的盛行不仅削弱了哲学自身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价值作用,损害了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还会导致哲学视野受限,使人们难以用整体的意识去审视和批判哲学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盖尔认为必须重新审视思辨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使之适用于实践、制度和人们的价值追求,进而解决文化、社会和文明的问题。

基于对分析哲学的批判和对思辨哲学的继承,盖尔提出了思辨自然主义,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思辨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盖尔并没有明确阐述思辨自然主义的思想内核,而是通过汲取诸多哲学家的观点,如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哲学思想中的自然哲学部分、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过程哲学、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的自然思辨哲学、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的思辨宇宙学等,并以“一起对待”的方式加以阐释。①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109.

首先,思辨自然主义注重思辨性。盖尔认为,怀特海所展示的预设本身,以及预设如何牵制思想的过程就是思维方式产生的来源,而“对这些预设提出质疑和取代”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辨。②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112-113.皮尔斯提出的宇宙世界的整体存在和可理解性又进一步为思辨奠定基础。因为思辨是建立在对于宇宙的可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具有某种哲学思辨能力的人才能够充分理解宇宙中的人类角色,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才能够作出某种具有批判性而又合乎理性的行动,以实现人类健康生存和良好发展的美好愿景。

其次,思辨自然主义坚持自然主义的基本立场。这种自然主义剔除了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倾向,力图与科学融合而不是从属于科学,是无任何唯心主义形式的自然主义。伊奥尼亚人认为自然是宇宙的自我创造,是可被视为一种有能力创造生命和人类意识的存在。谢林认为自然是一种先于任何思想的不可预想的存在。盖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把握自然本质内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理解宇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宇宙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思辨自然主义在哲学方法上强调辩证法。盖尔将思辨自然主义视为一种倡导并使用以思辨为核心的辩证法的综合扩展形式,并通过分析和汲取柏拉图、黑格尔以及布莱泽尔等人的辩证法精华来完善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他认为,柏拉图的“对话式”辩证法能够帮助人们以提问和探求相结合的问答逻辑方式实现对观点和情况的全面把握,进而提出在思辨自然主义基础上建构“生态政治”,以确保和维护人们对环境的权利主张。但盖尔又认为,黑格尔将辩证法描述为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揭示并克服抽象假设的片面性,从而达成将绝对精神视为一种自我觉知的整体性的存在,以绝对的“整体性”精神原则统摄万物。因而他提出思辨自然主义思维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核心内涵。盖尔还认为,布莱泽尔提出的辩证综合法在某种意义上阐明了对立双方所具有的统一性及其综合的推导方式,这为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的展开“提供了条件”,给予其“把握自然,获得更高层次的命运意识和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状态”的启示。③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 Routledge,2016,p.59.

二、核心主张:基于思辨自然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向

为克服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盖尔在思辨自然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将生命、自由和幸福作为价值旨趣,并坚持学科跨界总览的整体视野,通过哲学和文化转型走向生态文明,以及打造层次分明的人类生态社区共同体等核心主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体的变革路向。

(一)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价值旨趣

在盖尔看来,以分析哲学为主的现代性哲学和工业文明严重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注,使人类变成“被欲望和厌恶所撼动的复杂机器”,④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213.并且使自由和幸福失去其真正含义。人类本就不是也不应是被操纵的机器,所以要恢复人类的“完整的生活”,追求真正的生命、自由与幸福。思辨自然主义致力于解决现代性哲学的弊端和摆脱工业文明的沉疴痼疾,所以追求真正的生命、自由和幸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肩负的重要使命。思辨自然主义帮助“解决和克服生态破坏对民主、文明、人类和陆地生活的威胁”,打破被现代技术所操纵的日常生活,解放被金钱主义、权力主义所奴役的价值观,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方式,①陈云:《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阿伦·盖尔的思辨自然主义评析》,《国外社会科学》2018 年第5 期。从而缓解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盖尔认为,生命、自由与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旨趣,彰显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生命不仅仅包括“生”的问题,还包括人类在参与生态环境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所产生的活力及内在生命力。自由是指可以合理地维护自己环境权利的主张,但不等同于不受任何的限制或约束。幸福是指个体“不会被其依赖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决定或行为所伤害,即不会被奴役”,②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 Routledge,2016,p.214.也即生活在生态政治公平且公正的社会氛围内。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生命是自由、幸福的条件,自由、幸福是生命的动力。因此,只有追求真正的生命、自由与幸福,才能让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也才能真正建设未来的生态文明。

(二)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的跨界视野

在西方工业文明追求发展至上的今天,虽然科技得到空前发展,却也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文化的退化、价值观的病态化等问题。科学本应作为世人眼中理解自然的先锋英雄,却沦为科技生产的从属工具,掠夺式、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盖尔提出要重新唤起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重拾曾经拥有却“丢失”了的人性,并“塑造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的社会主体”;③A.N.Whitehead, Modes of Though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38,p.63.从而在面对分析哲学家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时,能够克服人文学科的局限,并在激进启蒙运动传统的启发下发挥其内在的巨大潜力,创造一个新的全球文明的对话式、复调的宏大叙事——生态文明。激进启蒙是盖尔针对温和启蒙提出的,他认为温和启蒙打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或者寻求化解生态危机道路的幌子,实则是以反生态和占有式个人主义的机械哲学论为哲学基础的无用论调。温和启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无法真实体现启蒙意义的重要原因是:它缺失人文情怀,始终对自然持征服和支配的态度。而激进启蒙本质上是基于对温和启蒙论的超越而试图恢复的一种宏大叙事的人文精神,其最终指向以此视野重新认识宇宙大自然,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盖尔认为思辨自然主义是复兴和发挥人文学科作用,进而走向激进启蒙的重要路径。因为,思辨自然主义不但包含“人类的认知主张”,还蕴含“包括哲学和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依靠人文学科从人的立场唤醒人类意识,并赋予其责任使命的文化启蒙意义。④A.Ga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 London: Routledge,2016,p.159.此外,思辨自然主义还强调发挥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它将人类设定为“参与人性和自然创造性发展”的能动性存在,例如“致力于全面了解世界、自身及其可能性的哲学家”。⑤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 Routledge,2016,p.159.而人文学科的复兴、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和哲学家作用的发挥这三者的结合,最终又指向未来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文化启蒙。

(三)通过哲学和文化转型走向生态文明

盖尔认为哲学在文明形成中一直居于中心位置。他与怀特海一样,认同无论哲学是精神大厦的建筑师还是溶解剂,是好还是不好,是被认真对待还是被冷漠无视,它都是文明的基础。怀特海说:“哲学观点是思维和生命的根本基础。我们听取的观点和我们束之高阁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恐惧和对我们行为的约束。这就是为什么哲学观点的凝聚远超任何专业研究。它锻造了我们的文明形式。”①A.N.Whitehead, Modes of Thought, Simon and Schuster,1938,p.63.盖尔也选择从哲学立场去审视思考,因为哲学对于思想、观点的凝练是任何一门专业或者学科都无法超越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锤炼与锻造。盖尔认为思辨自然主义是一种思辨哲学,但他并没有将研究的哲学问题完全局限于无意识的预设背景之下,这也成为他区别于其他哲学家的主要标识。思辨自然主义的思辨性会引导哲学家针对无意识的预设产生疑问,然后以新的言语或思想表达出来,“这种言语或思想”被界定为思辨。②陈云:《思辨自然主义辩证法是何种辩证法——阿伦·盖尔的诠释及其反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 年第1 期。盖尔提出思辨自然主义的目的是:通过全面把握分析、通观和综合三种方法,以综合性思维构建并扩展人文主义的跨学科视界。这就涉及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政治学乃至数学和其他技术科学,总揽了整个文化视野,超越了以往分析哲学的“零碎敲打”,可以说实现了文化的真正转型和文明的真正转向。盖尔一再强调文化转型必须重视人文学科,因为人文学科在揭示现代文化的种种缺陷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帮助下的文化转型却受到掌握话语权的主流哲学(即分析哲学)的阻碍。它们宁愿墨守现代性的错误预设,也不让全新思维方式得以发展。因此,想要解决工业文明导致的困境和危机,就必须恢复哲学的原本状态,回归人文学科在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真正为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

(四)打造层次分明的人类生态社区共同体

盖尔认为,充分利用生态学这一核心学科作为基础来构建人类生态社区共同体,是缓解资本主义破坏环境而引发的全球生态危机,并建立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因为,要打造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生态社区,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由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这种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的生态共同体,能够通过本土自治的方式有效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盖尔将生态社区比作具备“家”之属性的系统,它由多个个体组成,而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差异;但是个体之间又能够为了共同利益,通过协调个体行为来服务于上级系统。生物体是高度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们是系统中的系统,就其相互间的协同关系而言,也可以说是“群落中的群落”。这种情况在多细胞生物体中最为显见,它们为单个的细胞提供家庭,协调它们的行为以服务于共同利益。③阿伦·盖尔:《面向生态学的文明》,中国人学学会会议论文集:《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2009 年6 月22 日,第162—165 页。不同层级生态社区共同体的各个成员因为拥有共同利益的目标追求,自身的行为可以被调节;与此同时,生态社区的自我管理又为其内部成员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机会,使得社区和内部成员呈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才为个体欲望的协调创造了条件,使得本我能够朝向自我发展。而设立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生态社区共同体,又成功避免了由于各个社区系统自我管理而导致的自我封闭;不同层级生态社区共同体之间存在的联系,则保证了各社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畅通。

三、现实启示:阿伦·盖尔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价值

阿伦·盖尔的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走向生态化的应然趋势,为人类文明实现生态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他提出的跨学科融合的整体视野又为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发挥教育对于培养和引领公民生态意识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此外,盖尔关于科技之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也启示我们要反思科技的本质,重视科技对于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一)建构教育学跨学科融合的整体视野

盖尔赞同皮尔士宇宙“整体存在”观中提到的“其(宇宙)可理解性不存在任何空白”,即宇宙中所有物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甚至与整个宇宙的关系都是可以被理解的,①A.Gare,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London:Routledge,2016,p.112.因为宇宙大自然本身就是融合连贯的,具有综合性、自创性和可理解性的特点。盖尔强烈反对碎片化思维,他认为零散破碎的思维会严重影响人类文化世界的整体性,是对人文学科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最极端形式。因此,他提出要跳出碎片化的思维局限和狭隘视野,“将科学和哲学从还原主义科学根深蒂固的假设中解放出来,并使科学与人文学科保持一致”,②A.Ga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Manifesto for the Future, London: Routledge,2016,pp.132-133.也即以综合性思维方式融合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和利用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美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作用,最终达成以整体视野来全面理解和把握宇宙系统,并采取符合或适应宇宙自然内在规律的行为方式的目标。

这一思维从跨学科的视域来审视或整合问题,侧重观照人与自然之间的多样化关系,其蕴含或折射的人文主义色彩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科学、生物、艺术等学科,还涉及道德、环境、文化、伦理、价值等多个领域。因此,只有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诠释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才能较全面地展现其整体样态,而跨学科融合视角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学已由过去被简单定义的教学艺术彻底转变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其概念与内涵已产生了根本性变化,是一门基础牢固且与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存在紧密联系的科学。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150 页。《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中也提到:“在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课程应由丰富的通识性知识构成,并具有生态性、跨文化性和跨学科性,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和产生知识,同时培养他们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④UNESCO,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Paris: UNESCO,2021,p.4.基于此,当前学校现有的学科课程结构需要重新思考与设计,要充分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以可持续性的、跨学科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意识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的同时,能够以更为宽广的“生态想象力”和“地球意识”重新定位人与地球的关系。应将人与地球作为整体的教育空间,把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教学空间不再仅限于以人类为中心的空间和机构,而是充分发展为具有教育意蕴的且超越人类生活的场所,从而开辟新的教育教学途径。

(二)注重教育对生态文明观念的塑造与引领

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也是人类世时代追求的终极目标。盖尔认为,如果一个人要具备维持文明的美德,就必须接受文明社会的教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客观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由处于自然之中的人在进行社会生产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建构起来的。以盖尔思辨自然主义提倡的整体观来看待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可知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是平等的生命实体,但同时也是彼此相异的活跃的主体,双方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共享共生的关系要求人类遵循与其他生物相同的价值约定,而人类正是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来获得学习、识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选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盖尔生态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解,强化了人们对于个人行为和环境归属的理性认识。这也是生态文明教育得以有效改变和指导公民认知逻辑和知识水平的基本前提。

盖尔充分肯定教育塑造生态文明观念的作用与价值,甚至将其视为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要素之一。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知识,还承担着对公民进行生态文明观念培养、意识养成、责任内化的启蒙功能。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可以说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在盖尔看来,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都应是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人,因为教育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整个宇宙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转变自工业文明发展以来人类过于贪婪的价值取向,从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资源交换的水平和有效性。教育能够将生态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把握正确的生态观念导向,引导公民以平等正义的态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据自我认知水平和自我需求水平进行主体性建构,从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坚实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在此基础上,盖尔提倡教育应当起到引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对话,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对话机制。通过培养和发展公民的这种对话能力,人人都成为参与者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完成塑造与引领公民生态文明观念的作用与价值。

(三)正视科技对于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盖尔虽然强烈反对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排斥科技本身。相反,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媒介,不仅能够为人类理性地管理地球生态系统创造契机,并且还可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例如,信息技术在生态文明教育科研、管理、教学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尤其是数字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在生态文明教学中的使用,通过采用差异化教学、精准教学和人机协同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渗透融合的同时,还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文明体系的本土化,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及新冠疫情反复的社会背景下,更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生态文明教育新形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优势来加强宣传教育,依托互联网传播平台,通过文字、音频、图片等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推送更多优质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促进公众对于生态问题的了解和关注,加强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学校等教育机构可借助信息技术,实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平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双向互促、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总体而言,阿伦·盖尔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就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生态哲学理念。无论是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思辨自然主义,还是以科学与人文相融跨界的整体视野认识宇宙自然,或是以哲学、文化转型为路径走向生态文明,都有助于反思中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也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猜你喜欢
盖尔哲学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菱的哲学
母亲的影子
迷雾中的盖尔玛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盖尔玛 百年老企转战直销
对不文明说“不”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