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02-14 03:58刘於清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百万扩招生源思政

刘於清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在201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报考。”[1]自2019年开始,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加大了对社会生源的招生力度,由此导致生源结构较之前更加复杂,思政工作难度加大,任务更加艰巨。社会生源主要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人员扩招100万人;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2020年、2021年继续扩招200万人。随着高职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呈现类型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变化,给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与传统生源相比,扩招社会生源的学情、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扩招生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一、扩招社会生源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针对百万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良莠不齐的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富有工匠意识和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层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2]对于传统高职教育,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职院校单招或者高考后未达到本科分数线的学生)是其主要生源,因此就统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具有潜在的优势。而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对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放,入学门槛降低、生源结构复杂,为高职院校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扩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扩招大学生及时融入校园生活,重塑理想信念,强化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工匠意识。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校层面:是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向校园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冲击,影响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青年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培塑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是第二个百年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扩招背景下,扩招大学生的来源广泛,意识形态较为复杂,选择读书的目的多样,且学习基础薄弱、人文素质较低,学习上容易趋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加强扩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抵制不良思潮在校园的传播,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三)个人层面:是提高扩招生源政治素质的应然之举

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纳入高职院校生源范畴,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源短缺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弥补了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但是,持续百万扩招在提供生源的同时,也对职业院校改革发展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扩招社会生源的文化程度具有主体差异性,加上学生多以在职学习、在线学习方式为主,地域具有分散性,失去了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基础,很难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这就要求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加强扩招社会生源思想政治教育,从个体角度看,有利于提升扩招生源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勇于竞争、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的信心,提升个人专业技能。

二、扩招社会生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持续的高职扩招导致扩招社会生源的培养质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问题。笔者对湖南省某高职院校2019年157名扩招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的56名扩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校的8名二级学院领导、扩招班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情况如下:

(一)扩招生源状况调查分析

第一,学情分析调查。录取的157名扩招学生均为退伍军人,年龄结构跨度比较大,且以男性为主。其中,20~25岁25人,26~30岁48人,31~35岁70人,36~40岁12人,40岁以上的2人,30岁左右年龄段的学生占比较高。问卷数据显示:在学习目的上,扩招学生参加扩招报考的学习目的多样,有的为了提升学历,争取更好就业机会;有的为了继续深造,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为了提升学历,增加工资收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有的为了挑战自我,圆大学梦等;其中提升学历的学生占比最高,达到了78%。在学习情况方面,通过对该校2019级扩招学生一年的网络课程学习进度和考试情况来看,各专业未按时完成课程学习、考核不及格人数较多,线上学习效果一般。202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能按时毕业的学生不足三成。其主要原因是扩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扩招学生原学历层次有初中、高中、职业高中、中专等不同类型,学习基础薄弱,加上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和正确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尽人意。

第二,思想状况调查。调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生活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扩招学生表示有着明确的理想信念,这类学生占70.55%;大部分扩招学生在生活态度上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选择“比较乐观”和“乐观”的占97.55%;但也有29.45%的扩招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没考虑过”。二是对思政教育的态度调查。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您对高职院校针对扩招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怎么看待?”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人对思政教育的作用是认可的,觉得有必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三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您认为当前扩招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从调查结果来看,主要认为存在“社会实践活动少,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方式方法单一;思政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一,对于扩招生源的培养体系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扩招生源与统招生源的差别不大,没有根据扩招生源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导致计划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扩招生源的思政教育方面,不论是思政课程设置、思政队伍配备、思政活动开展还是经费投入等,都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和保障制度,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考核比较单一,流于形式。总体来说,扩招生源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不明确,具体的工作细则和考核量化指标也不明确,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第二,学生无法实现脱产学习,以在线学习为主,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有效的监督管理,学习效果总体不佳,多数学生因为平时工作忙碌、家庭生活负担重而不能较好地兼顾学习,不能按时完成线上课程的学习任务。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很多课程为专业技能课、实践课或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及以上,一些实践课以及课程的实操部分通过网络平台无法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这种缺乏有效监管的线上教学模式同样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无法发挥。

(三)扩招社会生源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首先,具有鲜明的发展诉求。扩招的社会生源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甚至成家,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但依然选择接受大学教育,主要原因在于想通过学习获得大学文凭,提升学历,获得一技之长,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学习的功利性鲜明,对自身发展和就业的诉求比传统生源更鲜明和具体。其次,社会生源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有限。社会生源受到家庭、社会、工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多采用线上为主的学习方式,而社会生源集中接受学习知识的时间有限,任课教师和思政工作人员多采用线上沟通和教育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最后,具有社会化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源具有社会阅历和工作背景,重新融入大学校园具有一定难度。因此,社会生源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管理和教育难度。

三、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结构多元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合力

长期以来,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应届毕业生,生源结构简单,学生群体年龄相仿、学习背景相似且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职扩招,社会学生生源结构多元复杂,其年龄层次、学习背景、生活经历差异大,他们思想更加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自我意识强。因受社会多元思潮以及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生源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再造难度大。从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往往只关注扩招生的招生录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等工作的研究,忽略了扩招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在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经费保障、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使高职院校在扩招生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显得力不从心,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同时,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二级教学单位缺少沟通协调,扩招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合力,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线上学习时间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低

持续的百万扩招为退役军人、下岗工人、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接受大学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造机会,弥补了他们的人生遗憾。但是扩招社会生源大部分学习时间在校外,工作地点分散、工作岗位多样、管理主体多元,失去了传统集中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传统生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以线下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为主。扩招后的生源,根据其生源特点,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线上模式为主。虽然便于扩招生进行自由学习,但线上模式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缺少学习氛围,教师难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情况。“由于受教育主体较为分散,再加上学生很难尽快完成从职工转换成学生角色,给集中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考验。”[4]再加上辅导员配比数量少,缺乏管理社会生源的经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三)价值观问题突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形塑

调查分析来看,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只能通过微信、QQ群等在线平台进行隔空交流、管理、引导,这种交流形式较为单一,师生间情感的链接和共鸣极少。社会生源在校时间短,缺乏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弱化。据调查,多数学生不知道一学期要学几门课程,如何参加考试,甚至不清楚学习通平台上的班课邀请码。社会生源面临学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在学习上投入不够。多数学生在学期快要结束时才想起课程任务尚未完成,集中刷视频,做作业,甚至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调研发现,2019级的每个班级均有3~4名学生放弃了学业。在与社会生源的交谈中得知,不少扩招学生都希望授课老师课程注“水”,甚至提出请老师喝一顿酒,让自己考试及格。因此,社会生源的价值观问题主要体现在:功利主义价值观较为严重,以取得毕业证为主要目的,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角色形塑。

四、扩招背景下社会生源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努力打造“量身定制”思政课教学新品牌

一是做好科学精准的学情分析。精准学情分析是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扩招学生大部分是“从社会人到学生”。为此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社会生源的主体差异性,通过问卷、访谈等不同形式,开展学生学习基础、技术技能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预期等主题的调研,认真分析不同生源的成长背景、学习基础、从业经历、发展意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展有关测评,形成学情分析报告[5],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扩招生源特长潜质,扬长避短,为做好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加强扩招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和研究,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扩招社会生源基于自身条件限制,很难进行长时间的脱产学习,调研中主张“全部以线上课程为主”的占到调研总人数的94%。因此,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索碎片化思政教育模式。三是推进社会生源思政课改革力度。学校应摒弃传统说教和灌输式教育,强化体验与感悟;发挥大思政课作用,紧扣扩招生源特点和实际,运用线上教学、案例剖析等新型教学方法,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融入思政课;也可以“针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实行思政课内容模块化教学、专题教学、翻转式教学,优化课程体系”[6],提升教育内容的时代感、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各方协同推进,要求教师打破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思政课的传统观念,应把各类课程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一是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着力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解决“重知不重智、重教不重育、重才不重德”的现象。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打造“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观摩教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开展示范教学展示,使更多教师直观认识、了解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方法。二是抓好思政教育主阵地建设。一以贯之地建设好思政课程,重塑教学理念,形成金课思维[7]。领导带头教授思政课,支持思政课建设,杜绝“满堂灌”现象,实施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还可以采用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三是树立大思政理念,用好社会大课堂。强调实时、实地、实景、实例,用身边的案例、鲜活的事实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扩招生源人文关怀新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它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归根结底源自实际问题。要做好新形势下扩招生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紧紧围绕扩招生源不同群体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围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和作用,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与认同。要悉心关注扩招生源的思想动态,在平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职院校要与政府、社区、工作单位及家庭密切配合,深入扩招生源的生活实际,关注其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规律,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其思想行为变化的根源[8]。

(四)塑造依托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思政教育新形态

扩招社会生源学生具备两重身份,他们既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完成学业,也是社会各行业、企业单位的职工,需要完成本职工作。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社会生源脱产学习的时间偏短,线上学习时间过长,难以完成从单位职工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生源的分散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考验。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有利于突破传统授课的时空局限。高职院校要重视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扩招生源的学习需求,构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实现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协同与有机整合。同时,学校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利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扩招生源的吸引力,并及时、丰富、有效地通过网络载体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五)探索高职高水平思政育人队伍建设新举措

良好的师资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应依据学校的发展规模,合理补充新师资,探索建设高职院校高水平的思政育人队伍。具体应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做好选拔配备工作,重视扩招生源思政队伍建设。思政队伍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思政队伍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在调研中得知,扩招班辅导员主要由专职教师兼任,他们一般有教学任务或者行政任务,缺少时间精力和社会生源班的管理经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二是优化过程管理,建立思想教育长效机制。扩招社会生源不仅要参加校内的课程学习,还要参加校外单位的本职工作。因此,要构建大师资体系,不仅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跟随学生的行为轨迹延伸到校园外,利用行业、企业的管理责任,建立协同共管机制,拓宽育人阵地,协同做好扩招生源就读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百万扩招生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
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与转型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