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兼谈学院质量文化构建

2022-02-14 03:52潘铁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应急专业能力

洪 林,戴 勇,潘铁石

(1.盐城工学院 应急管理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2.盐城市盐阜潘氏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处, 江苏 盐城 224056))

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的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深刻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要以新视野对标新理念,深刻理解应急管理就是风险管理,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就是培养掌握风险管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应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形势提出新任务,要深刻理解公共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着力培养能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应急决策与指挥、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风险管理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新视野提出新要求,要深刻理解提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着力培养掌握综合应急管理基本理论,能够从事突发事件全过程管理,具有一定战略规划、沟通协调、控制决策及现场处置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的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要构建并形成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和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特点的学院质量文化。

一、明确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明确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要性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风险挑战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地不断壮大的基层应急队伍,已成为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正在应急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各地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任务不明确和进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自然、经济和社会潜在风险的日益增多,以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频发,地方应急管理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快速有效应对众多突发事件的需求,迫切需要在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新的突破。

2.贯彻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理念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要通过对应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使应急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主动适应综合应急管理要求等能力全面提升,职能部门条线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执法能力全面提升,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应急管理保障。地方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落脚点在“人”,关键在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核心在整个应急管理人才队伍。我们应该精心绘制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图谱,切实分析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不足,针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即“一案三制”)方面提出管理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

3.与地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求同频共振 要针对地方应急管理领域关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和应急能力建设等热点问题,组织学习地方突发事件依法处置案例,以提升管理者的应急能力;要把如何加强地方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及演练,如何优化应急体制内的组织机构设置与协调,如何健全应急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机制,如何完善应急法律法规等现实问题编入培训教材,对地方应急管理干部进行集中轮训。面对一些地方灾情评估滞后、恢复重建机制欠规范、恢复重建能力较弱等具体问题,一些地方预防准备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物资保障能力、应急决策与响应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校地应共同研究,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并明确信息应急管理、数字应急管理、智慧应急管理等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技术路线,以此作为人才培养及地方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1.产教融合,多元协同 应急管理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科学[1]42。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紧贴应急技术和安全管理行业,构建“多层次、多模块、跨学科、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思想品德优秀、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情怀,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个体发展能力,掌握实践技能与综合方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69;应秉承“能力导向、实践驱动、多元培养”的育人理念,顺应国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创立和丰富应急科学知识体系,按照“应急+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从事应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分析与设计、管理与评价、检测与监控、教育与培训、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等工作,具备“懂管理、会数据、能应急”的应急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9。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需要产教融合,多元协同:(1)“专业共建”。校企共建专业,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以应急管理为主的专业体系。(2)“课程共创”。校企共创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以OBE理念为牵引,构建综合性、特色化课程体系。(3)“资源共享”。校企共享资源,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人才共育”。校企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产教融合,培养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具有成为“一流工程师、企业家”潜力的应急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学科和专业一体建设 应急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4]86。地方应急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要注重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布局优化和学科队伍建设,注重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及其学术梯队;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建立特色学科和专业集群,将地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融入学科建设,开展特色化人才培育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完善“产、学、研、用”综合服务体系[5]63,推动“专业链”“产业链”双“链”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双“建”融合。(1)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要面向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需求,对标人才培养和教学点布局要求,在充分吸取地方政府、骨干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和积极申报新专业,优化专业布局;要面向化工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等方向,凝练专业特色,形成比较优势。(2)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各专业的建设方案要由合作共建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共同确定;要聚焦师资队伍,夯实教学基础,提升教学质量,扩大专业社会适应面。(3)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要按照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增设相应内容。比如:在监测预警方面,增设企业生产监测预警类产品和技术内容;在预防和防护方面,增设提高个体和重要设施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内容;在处置救援方面,增设处置救援类产品和技术内容。(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要采用“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校外导师指导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设应急科学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以应急救援与演练教学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生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培养为导向,实现“教训合一、以战促训”,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培养。

3.发展教师,组建团队 (1)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制,鼓励教师到大中企业、科研院所实践锻炼,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师资、共建教师团队,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2)通过党校进修、名校送培,安排骨干教师到地方党校学习,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学研修,使他们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成为道德高尚、技术精湛、能力突出、在应急管理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一流教学团队。(3)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管理指导、评价奖励机制,增强团队发展意识,促进教师共同发展,保证教学团队有序、有效、有为运行。(4)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指导下,掌握本专业教学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点,提升教学、教研能力,深度参与教学改革实践。(5)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MOOC建设培训等各种教学培训,以及微课竞赛、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各种教学竞赛,让他们与同行专家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建立长期学术教学交流和合作关系;同时,接受校外教师访学参观,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4.搭建综合实验平台 (1)适应专业集群建设及特色学科发展需要,有效服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2)通过建立“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互动性”的应急管理综合实验平台,将虚拟仿真、创新实践、角色扮演、大数据分析等新理念融入实验实训内容,培养应急行业高素质应急管理人才[6]78。(3)通过应急技术与决策对抗虚拟平台建设,实现技能实训、对抗演练实验、跨学科实验、应用性科研等应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全覆盖。(4)通过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以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平台为依托,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坚持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与地方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导师,参与实践环节教学;与合作单位共建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中心等实习实训基地,以服务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科技研发和员工培训。

三、构建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文化

1.厘清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内涵 截至目前,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采用较广的是“高校质量文化”和“大学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文化一般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7]4。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应当是公共安全和应急思维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它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价值观为核心,以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安全文化、风险文化等为内容[8]28。这种文化强调高校在应急管理人才教育培养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完善应急管理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立足合理定位,彰显自身特色,将质量理念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该文化具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等特色,能够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完善教学组织内部质保体系 质量文化的生成逻辑问题,也是探索立德树人的哲学问题,可以指导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因此,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要打破学科与专业的藩篱,通过调优人才培养方案、调顺人才供需矛盾、调适校内校外环境、调和利益主体关系,形成“时时、事事、处处、人人”关心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继而形成学科与专业一体建设、共同推进,学校、行业、企业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学院质量文化,让基于育人功能的质量文化在基层教学组织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要把“自我评价”与“及时改进”充分对接起来,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更好培育学院质量文化。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追求卓越的教学研究氛围,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使广大教师从思想到行动真正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科研学术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拓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案,形成教学新发现、新思想、新理论。同时,要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促进教师持续改进教学的抓手,并将其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使其在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方面得以充分体现,让基层教学组织的每一位教师都明白成功的方法,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和期盼。

3.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同步发力 (1)通过共建服务地方的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领域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与应急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应急管理技术、装备的研发。比如,结合地方安全生产需要,开展危险化学品感知识别技术、风险仿真与模拟技术、化工高危工艺生产全流程危险识别与优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智能管控平台构建与应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形成科技研发的价值文化和环境文化,以有效支撑应急管理人才培养。(2)依托应急综合技术平台和专业师资队伍,承担起应急管理系统能力提升培训和企业安全管理培训,强化在科研咨询、社会服务及政府智库等方面的作用,派出相关专家教授参与本地区安全生产规划、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写、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咨询、安全监督检查、检测检验、事故调查、安全文化建设等监督管理活动,参与本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安全技术诊断、风险分级和隐患排查,提出整改技术方案,形成人才培养的道德文化和制度文化。(3)大力推动科教融合,以科研和社会服务反哺教学,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将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化教学;组织开展产学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应急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共建共享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实践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营造学院组织文化和教学文化,形成地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文化。

总之,对地方而言,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积聚。对学院而言,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可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供支持、带来保障,促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的改进,促进受教育者对应急管理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助力应急管理教育实践育人。对学生而言,优质的课程资源可激发他们学习应急管理知识的兴趣,助力他们提升应急管理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应急管理教育质量来讲,应急管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促进应急管理教育和应急管理能力培养的优质均衡发展,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视野下,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应急管理、重视安全教育的意识,营造维护安全的社会氛围。对以上这些,还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应急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