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临床特点浅析

2022-02-14 10:40田霞李鲁平王岩李伯君于成文郭晓苇郑佳连卢秉久
当代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证型脾虚西医

田霞,李鲁平,王岩*,李伯君,于成文,郭晓苇,郑佳连,卢秉久*

(1.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06;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辽宁 沈阳 110032)

自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蔓延,2020年1月波及辽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积极启动疫情防控预案,早期即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2020年1月31日正式挂牌“辽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集中收治中心(沈阳)”,至2020年2月13日共收治来自省内沈阳市7个城市的确诊患者57例,对于其中51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研究对流行病学情况、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西医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1]诊断标准,收集2020年1—2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的新冠肺炎患者57例。中医资料由院内中医专家组进行辨证分型。

1.2 资料采集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西医诊断分型、肺部影像学资料、中医四诊资料等。设计“新冠肺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随诊及时填写。因患者未全部出院,本研究只做入院中医证候分析,疗效分析数据待处理。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分型的关系采用相关性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辽沈地区感染病例57例,其中男32例,占56.1%;女25例,占43.9%。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45.2±14.7)岁。以中青年为主,20~39岁22例,40~59岁25例,60~80岁10例。特殊人群有孕妇1例,80岁老人1例,均为家族聚集感染,病情均属轻型。

2.1.2 接触史 有湖北旅居史者25例,占43.9%;本地病例32例,占56.1%。重型及危重型9例中,武汉旅居史3例,火车上传染4例(其中2例在火车上工作),只有2例是家族性接触感染。

2.1.3 家族聚集性 本中心收治省内7个市确诊患者。家族聚集性涉及17个家庭共39例,占比68.4%。盘锦共11例,来自4个家庭;鞍山共4例,其中2例为夫妻,为盘锦确诊患者亲属,1例为该夫妻的密切接触者;阜新共8例,其中6例来自3个家庭;铁岭共6例,其中4例来自同1个家庭聚会。

2.2 中医证候特点

2.2.1 57例中医症状特征 中医症状主要还是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57例病例中有34例(59.6%)出现发热,其中高热体温39℃以上仅有8例,约23.5%,主要还是轻中度发热。住院后有5例出现了发热。无发热表现的23例中,13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有2例主要症状为乏力,另有8例无明显症状(核酸检测阳性入院)。发病即有呼吸系统症状者31例(54.4%),其中25例出现咳嗽且以干咳(16例,28.1%)为主,仅有9例咳痰,以少量白痰为主,住院后有5例出现干咳,5例咳少量白痰;有消化道症状者19例(33.3%),以腹泻(13例,22.8%)为主,症状相对轻微,不伴有腹痛,见表1。

表1 57例中医症状分布情况[n(%)]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57 cases of TCM symptoms[n(%)]

2.2.2 51例中医舌象特征 舌象特征中,舌质以红或淡为主,分别为舌红24例(47.1%)和舌淡21例(41.2%);舌苔以腻苔(40例,78.4%)为主,其中白(厚)腻26例(45.6%),黄(厚)腻14例(27.5%)。无论舌苔厚薄腻否,白苔共32例,占62.7%,黄苔共17例,占33.3%,见表2。

表2 中医舌象分布情况[n(%)]Table2 Distribution of Tongue Picture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

2.2.3 51例中医证型特征 在证型分布上分为湿邪郁肺、脾虚湿盛、邪热壅肺、气阴两虚、疫毒闭肺5个证型。致病因素以“湿”为主,占比约65%,分别为湿邪郁肺(15例,29.4%)和脾虚湿盛(18例,35.3%)。湿邪可瘀而化热,也可损伤阳气,而从寒化,亦可聚湿生痰,而见痰湿。邪热疫毒耗伤津液,气随液脱,部分病例(6例,11.7%)可向气阴两虚转化;而湿困脾胃,阻遏阳气,更致脾虚湿盛,有9例(17.6%)向脾虚湿盛转化。本组以“瘀”发病的只有4例(7.8%),疾病发展过程中也未发生向其转化的情况,见表3。

表3 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n(%)]Table 3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types[n(%)]

2.3 51例中医证型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

2.3.1 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分型的关系 目前西医对新冠肺炎的分型有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1]。本组病例以普通型41例(80.4%)为主,轻型3例,重型和危重型分别有6例和1例。脾虚湿盛和湿邪郁肺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分别占该证型的88.9%和93.3%,而疫毒闭肺型有50%为重型。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分型的相关性检验显示,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分型R=0.178,P=0.206,说明中医证型与西医诊断无明显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中医证型分布与西医疾病分型的关系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types and the types of diseases in Western medicine

2.3.2 51例中医证型与肺部炎症的关系 根据胸部CT结果显示,有96.1%的患者出现肺部病变,以双肺病变为主,病变类型以斑片影居多。中医证型分布,邪热壅肺型双肺病变发生率最高,为85.7%(6/7),气阴两虚型发生率最低,为57.1%(4/7);斑片影改变,邪热壅肺型居多,发生率为42.9%;脾虚湿盛型和气阴两虚型较少,见表5。

表5 中医证型分布与肺部CT病变的关系Tabl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 types and lung CT lesions

2.3.3 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热的关系 中医辨证治疗病例中发热患者34例,以轻中度发热为主,占76.5%,高热仅8例。湿邪郁肺和脾虚湿盛退热时间较短,分别为(5.18±4.12)d和(7±3.55)d,而另外3组平均退热时间较长。湿邪郁肺平均最高体温最低,疫毒闭肺平均最高体温最高,见表6。

表6 中医证型与发热的关系Tabl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syndrome types and fever

3 讨论

新冠肺炎虽然是一种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但中医认为,其属于“疫病”“疫戾”范畴,与感受“非节之气”密切相关,此气即为“戾气”。戾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正如吴又可《温疫论》所说“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杂气所感”。新冠肺炎通过口鼻进入体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险恶、变化多端等特点,如《素问•刺法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2]。2019年末,武汉等地暖冬天气,应寒反温,使肺有“伏热”,同时岁末阴霾多雨,湿浊之气夹戾气由外入里。“戾气自口鼻而入”,鼻通于肺,而致肺失宣肃,肺气失和;湿浊之邪,易伤脾胃,易损阳气,而致脾胃虚寒,脾虚湿盛;湿邪不化,聚湿生痰,水道不同,湿邪壅滞肺内,瘀而化热,“湿、瘀、热、痰”伤于肺络,肺不纳气甚则内闭外脱。由此病机可归于邪犯太阴,湿困表里,肺脾同病,病理因素为湿浊之气,病位在肺与脾[3-5]。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中医角度呼吸系统方面以干咳、咳痰为主,消化系统方面以腹泻为主,其他症状方面以乏力、肌肉酸痛、无症状为主。中医舌象以舌红、淡为主,舌苔白腻、黄腻为主。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盛和湿邪郁肺为主。中医证型与西医分期、肺部CT变化及发热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本病“湿”邪为患,因湿而生瘀热与痰浊,阴损及阳而致虚,病位在肺与脾。素体感受“疫戾”之气,正邪相争,故见发热,湿气内盛,湿热交蒸,热度与湿热偏盛有关,素体热盛发于高热、咳痰黄稠、气急气促,大便干结等,热有从湿化之,素有脾肺气虚或湿浊内蕴,则湿浊偏重,化生痰湿瘀阻肺络,内闭肺气,甚至内闭外脱。故轻者表现出肺气不宣或湿邪困脾之症,进一步加重则有肺气不固的表现,湿热焦灼,灼伤津液、耗气伤阴,出现气阴两虚之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不断更新,全国各地也从“三因制宜”均有各自的辨证分型。应从“湿、热、毒、瘀、虚”[6]论治。辽沈地区新冠肺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湿”邪,湿浊之邪直中太阴,湿困表里,而致肺脾同病,表现为脾虚湿盛和湿邪郁肺为主。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瘀而化热,热伤津液,气随液脱,故在病机演变过程中,“虚”证也随之而至,亦有阴虚致病之类。既有湿邪困脾的脾阳虚,热灼津液的肺阴虚,也有气随液脱的脾肺气虚,还有先天正气不足。疫病的发生责之天地人,天地人和则安康,反之则为病患[7-8]。虽有湿邪为患,但其发生与转归则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若人体正气足,正盛邪实引动肺内伏热而为病,以发热及咳嗽、咳痰为主,正胜邪退则病愈;正虚邪恋则病情缠绵,向脾虚湿盛及气阴两虚转变;正不胜邪则肺气郁闭、脉络壅阻而发为重症,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若正气虚无力抵抗外邪,加之湿邪重浊黏腻,湿困脾胃,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而可见身热不扬、乏力倦怠、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腹泻、恶心等症;或因个人体质偏颇,阳虚或阴虚或气虚体质,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邪热壅盛耗气伤阴,又有因虚发病为脾肺气虚或气阴两虚,而在疾病的转变中,也易向此转变。本病的演变过程中,湿浊之邪贯穿始终,而致肺脾同病。在治疗上化湿去浊为首要原则,“肺为水之上源”“治湿必先化气,化气必当先宣肺”,故祛湿化浊之法,从肺论治,宣畅气机,或轻清宣透、或宣肺通腑、或宣化降逆;从脾论治,或健脾祛湿、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9]。“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助正气应贯穿始终,根据病情选用益气健脾之品[10]。新冠肺炎与SARS病因不同,但病机相似,均会引起肺部纤维化病变,因此,需及时应用活血化瘀之品,以疏通血脉,调畅气机。

综上所述,辽沈地区新冠肺炎中医病因为外感疫戾之气夹湿浊,引动肺内伏热而发病。致病因素为“湿”邪,并会因湿生瘀热、痰浊。病位在肺脾,证型以脾虚湿盛和湿邪郁肺为主,并因人体正气而致虚实转化,影响疾病转归。临床中应结合患者临床发病特点,采用中医辩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早期起到干预作用,体现“治未病”的合理应用,同时对疾病的转归起到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
证型脾虚西医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