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金吾 王明鸾 李琳琪 苏昌龙 郭显会 李膳利 王杰 余彬情 桂 阳
(1贵州省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2 黔东南州经济作物站,贵州凯里 556000;3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
“林下食用菌”是黔东南州4大林下经济产业之一,其中黑木耳是林下栽培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贵州省黔东南州采用分段式林下栽培黑木耳,即室内控温、控湿发菌,菌丝成熟后再移至林下出耳。林下长出的黑木耳优质商品耳多,菌渣入林地,提高林地的有机质,有利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州林下栽培黑木耳出耳期为3—5 月,温度以12~25 ℃为宜。10—11月培养母种,12月-翌年1月培养原种,2—3月培养出耳袋,4—5月摆棒出菇。
1.2.1 制种
母种PDA 培养基:马铃薯200 g,蔗糖20 g,琼脂20 g,水1 L,pH自然。培养温度为25 ℃。
1.2.2 原种和栽培种
配方1:杂木屑78%,麸皮/米糠20%,石灰1%,石膏1%,料含水量60%;配方2:棉籽壳66%,玉米芯18%,麸皮15%,石膏粉1%。菌种制备均安排在可控温控湿的室内,制备母种比原种提前20~25 d,原种比栽培种提前40~45 d。栽培种袋长22 cm,直径17 cm,装料1 kg左右。
1.2.3 接种发菌
栽培袋用窝口装袋机装料(选用17 cm×35 cm,装料1.6 kg),灭菌后接种黑木耳栽培种,然后在24~26 ℃、空气相对湿度55%~60% 的室内发菌,直至菌丝长满整个料袋(一般需40~50 d)。
选择坡度小于20°,通风良好,水源充足,喷水便利,郁闭度小于0.5 的杉树林、松树林或其他常绿树林。林地要求水源便利,从山势较高的地方引入山泉水,并修建高位蓄水池(可用大塑料桶),按照1万袋(菌棒)用水10 m3蓄水。将林下杂草、柴清除,顺坡度开排水沟,防止雨水蓄积淹没或者冲垮菌棒,在摆棒区域铺埋喷水管,每6 m2安装一个喷头,喷头高度3 m 左右,保证能喷淋到6 m2菌棒。菌棒入林地前,整平拟排菌棒的林地并撒生石灰粉。
将长满菌丝的菌棒顺长轴方向每4 cm 处开“∧”口(边长1~1.5 cm,角度45°~55°,深度0.4~0.6 cm),第一排口开在菌棒接地端以上5 cm 处,用割口机开口,开口后即可排菌棒。菌棒可按照株行距为5~10 cm摆放。排菌棒前必须整理林地。
菌棒排好后,保证林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5% 以上。 具体的操作:早、晚各喷水1 次,每次喷水30 min以上,可直接喷洒在菌棒上。如遇连续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增加喷水的次数,延长喷水时间。
菌棒排放的林地需要有较强的散射光,通常郁闭度高于0.5 的树林要间伐,保证有适当的散射光满足黑木耳对光照的要求。
图1 林下栽培黑木耳
对低洼、树木过密的区域,可间伐树木,保证林下出菇区域气体交换顺畅。林下出菇区域最好选择“亮脚林”,或者摆放菌棒前清除杂树杂草。
2.6.1 杂菌防治
黔东南州林下栽培黑木耳杂菌主要为霉菌;室外阶段会出现细菌性流耳和青苔病。预防具体做法[5]:①发菌室内保持每天通风2 次,每次30 min;②发菌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30%~40%;③及时清查菌棒,若菌棒初期染霉菌,用注射器吸入75% 酒精直接注入菌棒内霉菌斑,污染严重的场外无害化处理;④不要选择低洼、通风不畅的林地作为出菇场所;⑤温度高于25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 时容易造成流耳,要加强通风,降温、降湿;⑥排干菌棒内积水,菌棒移到光线不能直射的地方。
2.6.2 虫害防治
黔东南州林下栽培黑木耳目前主要害虫是鼻涕虫、蜗牛和螨虫。具体防治方法:①傍晚菇场旁放莴苣叶诱集,次日清晨收回,集中杀灭;②用5%食盐水喷洒林下出菇区域;③在耳畦铺若干医用纱布,纱布上铺一层炒熟的菜籽饼(棉饼、豆饼)粉,螨虫聚集后将纱布连同螨虫一起放入沸水中[6]。
采摘安排在雨过天晴,或者采收前2 d 不喷水,耳片稍干后采摘,此时采摘耳片不易破损,利于晾晒。采收标准为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回缩,耳基变细,颜色黑褐。采收以“采大留小”为宜。
采摘一潮耳后,停止喷水3~5 d,清除菌棒上的残耳和其他残留物,再停止喷水3~5 d,待菌丝恢复后,每天早、晚向菌棒喷水1 次,每次喷水30 min,保证场地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
采收黑木耳可直接在太阳下晾晒,耳片含水量在12% 以下时,即可密封待售。如果达不到含水量要求,可继续在50 ℃左右烘干房内烘干至达到含水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