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青
妈妈的性格,与她早年的坎坷经历是分不开的。
她年近三十就独自承担了生活的重负,拉扯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用辛勤劳动和27元的微薄收入支撑起一个家。
上世纪50年代末,在湖北均县(现为丹江口市)医院做护士的妈妈,被派到一个区卫生院担任妇科医生。面对工作生疏和子女无人照料的双重困难,她没打折扣就接受了安排。只上过四年学的她,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很快由一个外行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行家里手。
普及新法接生,是当时国家推广的一项新技术,不少农民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妈妈走到哪里便把工作做到哪里。有个大队的产妇沿用旧法接生,导致婴儿患破伤风死去。怀上二胎后害怕再出问题,妈妈先后三次上门检查胎位,并对她施行了新法消毒接生,结果大人孩子都平安健康。当妈妈进行回访时,孩子的爷爷奶奶迎到村头,连声说“感谢毛主席培养的好医生,给我送来个孙娃子”。这件事在區里迅速传开,新法接生赢得民心,人们也记住了姜瑛医生这个名字。
作为区里唯一的妇科医生,妈妈行使着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等多项职责,除值班坐诊外,深入农户处理急难杂症是常有的事。农村没有电话,生孩子出现问题,家人都要到区上请医生。无论白天黑夜、酷暑寒冬,只要群众有需求,妈妈总是背起药箱就出发。一路山丘沟壑,有的村连条便道都没有,她常常一跑就是七八十里。到了产妇家顾不上喘口气,马上进行难产处理。经常忙到半夜三更,又一个人提着马灯返回卫生院,稍不留意就会摔跤、走岔路,有几次过河时突遇河水猛涨,要不是反应快,险些被大水冲走。有时出诊归来,又有产妇家属在家门口等待,她二话不说跟着来人便再度上路……
就这样,怀揣一颗服务父老乡亲火热的心,妈妈在农村一待就是22年,脚步踏遍了全区的9个公社50多个大队,评为县人大代表,年年的三八红旗手……
在农村那些年月里,妈妈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她精疲力竭出诊归来时,无人照看的子女或者跑得无影无踪,或者饿得饥肠辘辘。有年腊月三十晚上,妈妈放下正在准备的团年饭,到一个边远村落为难产妇女接生。忙活了大半夜,赶回家已是大年初一清晨,眼前的一幕让她心疼:别人家都在欢欢喜喜地放鞭炮、贴春联,而自家的几个孩子却坐在门槛上流眼泪。因为等不到妈妈,兄妹们饥饿难耐,大哥二哥自己动手做起了玉米糁,手忙脚乱竟把挂在墙上的煤油灯碰到了饭锅里……
严酷的现实让妈妈寝食不安,她暗下决心:工作再忙也不能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不久,在外婆的撮合下,妈妈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把尚无自理能力的我,过继给了在新疆工作、没有子女的二姨家,使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顺利地成家立业。此后,妈妈又把颇具绘画天赋的大哥也送去新疆兵团谋求发展。到70年代中期,在湖北老家,从来不向人低头的妈妈三番五次找到有关部门,使擅长文字的二哥工作得到妥善安置。1982年,妈妈依依不舍地放弃了钟爱的医务事业,从县妇幼保健院提前退休,让妹妹顶替上岗……妈妈常说:“你们每家都好,每个人都好,就是我的幸福,我就活得安心。”退休之后,她从来不愿给子女添麻烦,一个人在农村独自生活,二哥、妹妹多次提出最好能住在一起,她说还没到要人照料的地步,一口拒绝了我们。
几年前,我做过一个前列腺微创,手术期间突然心律失常,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观察了一晚。不大的一件事,妈妈得知后情绪激动,又是要到襄阳看我,又是要寄钱过来。我不同意,她便在电话里打起了亲情牌:“都说母子连心,你遇到那么大的危险,我怎么能袖手旁观?五百元虽然不多,这可是妈妈的一片心呀!”说得情真意切,叫我再也无法推托。之后她每隔两天就要打来一次电话,询问我的恢复情况。一个需要照顾的耄耋老人,还在日夜牵挂着六十多岁儿子的健康,世上唯有母爱才会这么执着!
二哥和妹妹的两个女儿上小学时,妈妈担心因父母溺爱影响孩子的学习,便主动接过了孩子校外教育的重任。没几天,孩子们受不了约束,哭着闹着不想再到妈妈那儿去。可是她毫不迁就,也不许大人求情。逐渐,两个孩子体会到严厉背后的挚爱,由抵触到适应,养成了自觉学习、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后来均考取了重点大学,一个到国外发展,一个当了外语院校教师,让当初颇有想法的二哥和妹妹喜出望外。
度过了一段清静的时日,妈妈开始被接踵而至的疾病缠绕:先是2005年,左眼患病医治无效;七年后右眼又得青光眼,因眼压高不宜手术,从此双目失明。
2013年春节将临,妈妈双目失明才两个多月,当大家还在为她今后如何应对生活而担忧时,却接到她委托二哥打来的电话,通知外地的家人都要回去团年。再尝不到她亲手烹制的美味,团圆宴也改在酒店举办。从家里出来,她不让人搀扶,自己摸着栏杆,一步一顿地走下楼梯。在餐桌上,虽然两眼茫然、面容疲惫,妈妈却笑吟吟地接受着大家的祝酒,然后把眼病治疗过程中,子女们对她的关心照料挨个褒扬了一番,还率先唱了一曲《茉莉花》为酒宴助兴。和着子女们的演唱,妈妈拍着手忽然发出一声感叹:“合家团聚真好!我要为自己的健康加油,好让大家每年都能这样快乐无忧。”
2017年第二次摔伤后,医生告知,妈妈可能会长期卧床,但是刚过一百天,妈妈就坚持要起来。不料脚一沾地,钻心的疼痛使她差点叫出声来,子女们看着难过,劝她继续治疗一阵再说,她的回答很果决:“不行,这个病等不得,怕痛就再走不成路了!”体验几天后,她找到了依托固定物体进行锻炼的方法。自己慢慢挪下床,要么靠在墙上,要么扶着桌椅,双脚一点一点交替着往前移,走不了多久就大汗淋漓,停下来喘口气又继续练习。3个多月过去,在她的毅力面前,顽劣的疾病终于败下阵来。当看到妈妈甩掉拐杖独立行走时,前来复诊的医生连声夸赞:“了不起!了不起!”
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要强的妈妈又摸索着恢复了充实有序的生活。
责任编辑: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