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洁,田淑芳,詹 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中提出的我国高等教育中面临的三个根本性问题,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1-2]。高校要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习近平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3]。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美国学者William G.Spady在20世纪80年代创设。该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对预期学习效果的把握,并围绕具体能力指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组织、教师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框架体系[4-5],从而使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及综合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习总书记在会议上的发言,已经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个根本问题明确了政治方向。然而如何从专业课程出发,助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则需要更为切实的方法和途径。很显然,OBE不仅作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是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的优秀经验为上述问题提供重要的解决路径[4]。
我国卫星遥感事业发展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国外技术和数据垄断,这直接限制了我国遥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十三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多项航天产业发展改革政策及专项计划,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也在持续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更推动了遥感应用的实用化。目前,高分、资源、海洋、风云等观测卫星系列已基本形成,并已深入应用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环境治理与恢复等重要领域,全面激活了遥感技术与大数据资源的社会经济服务价值,尤其在国土资源调查和地质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遥感事业巨大的发展前景,也为高校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直面落后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如何在我国遥感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遥感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专业报国、科技强国的奋斗之中,是高校遥感类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遥感地质学”是将遥感技术与地质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现了大数据、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质、环境、资源、海洋、生态等领域的综合应用,是我院所有地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等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建立了基本的地质学理论知识体系。本课程基于OBE理念,结合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特色,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遥感与地质学知识体系,全面系统地掌握遥感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资源与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沿;
(2)能力层面——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和解译,分析并解决地质矿产、环境生态、灾害监测等领域关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3)素质层面——学生会以遥感地质学的融合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培养严谨求实和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树立以专业技术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国情怀。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知识、能力的培养往往只能解决如何做事,而素质的培养则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是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之中,从而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教育,首先应有明确的德育和素质培养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开展课程教学。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点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遥感地质学兼具了理科与工科的学科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为了在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本课程组建了由教辅教师和专业任课教师参与的立体化课程思政团队。教辅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特点及发展需求;专业教师根据教辅教师反馈的学生特点,结合遥感地质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搭建课程思政体系。在与教辅教师多次就学生发展现状进行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本院大三学生虽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地质学理论知识体系,但在与遥感知识的融会贯通中遇到了较大的阻碍,致使学生缺乏学习本课程的动力和目标,难以建立遥感地质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大三学生已经开始面临就业的压力,而专业认同感的缺失则直接影响本课程培养应用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育人目标的实现。围绕上述问题,本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之上,还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培养,促进学生将分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科融合基础上的实践创新。
在OBE理念指导下,课程结合育人目标,最终在课程思政体系中拟定了“国家与民族”“使命与责任”“态度与实践”“安全与法治”“科学与思维”五个思政模块。
(1)国家与民族。
该思政模块基于遥感地质学课程内容广泛的应用领域及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能力,紧密围绕学生理想信念建设,以及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突出国家荣誉、民族团结、环境生态保护、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灌输。
(2)使命与责任。
该思政模块把握遥感技术为传统地质学研究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直面我国遥感地质研究发展的落后历史以及在老一辈遥感地质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迎来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向学生传输“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报国的职业理想。
(3)态度与实践。
该思政模块基于遥感技术发展带动地质研究向着多尺度、定量化、集成化和业务化方向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时代赋予本学科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静心笃志、戒骄戒躁的吃苦精神与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树立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不畏挫折、敢于试错的创新精神;要实学实干、孜孜不倦,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7-8]。
(4)安全与法治。
该思政模块紧密联系遥感地质在军事地质、国家安全、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的突出作用,强调能源、粮食、网络、生态、生物、国防等安全问题,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参与科研与实践的能力。
(5)科学与思维。
该思政模块着力培养学生在科研与实践中构建适用于遥感与地质交叉学科研究的新思维模式和逻辑体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的讲话精神[9],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融合下实现新的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个思政模块之间绝不是互相割裂、毫无关系的,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铸魂育人为目的,推动课程思政内容的协同与统一。
基于上述五个思政模块,教学团队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总书记在“会议”中提出针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深刻挖掘课程思政案例和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人物与时事”“事件与示例”“科研项目”“教材内容”“法治与法规”五个思政案例库。
(1)“人物与时事”库。
主要收集了遥感领域前辈奋斗的事迹以及反映我国遥感(地质)技术发展、应用前沿的新闻时事。以遥感人(例如“布鞋院士”李小文)坚持不懈的奋斗历史以及我国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的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例如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遥感地质事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学生自觉继承先辈的爱国情、强国志,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遥感地质行业振兴以及应用专业所学服务于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2)“事件与示例”库。
主要收集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身边的现象等内容。一方面通过“牛顿发现光的散射与折射”“美国大学不利用遥感的地理系逐渐走向消亡”等真实案例让学生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树立敢于担当、善于开拓的品格;另一方面通过“郯庐断裂的遥感影像”“大学二年级野外地质实习——周口店太平山南坡遥感影像”等案例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形成遥感与地质的融合思维,提升其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科研项目”库。
主要收集了任课教师历年来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从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的科研能力角度出发,通过详细介绍“北京市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西昆仑岩性解译”等实际科研项目相关的工作内容、经历、方法和实际经验等,着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重视实践的科研习惯、大胆质疑严格求证的科研态度以及尊重科学善于求真的科学思维;同时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4)“教材内容”库。
主要收集了书本教材中的相关思政案例。例如“太阳光谱上黑线的发现及其对大气物质组成的指示意义”以及“航空相片的航向重叠与旁向重叠”等案例,可用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大胆设问、小心求证、严谨治学的科研方法;又如讲解“线状火山口对隐伏构造的指示意义”及“冲沟形态对应的岩性特征”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材库的建立,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教材的外延,让学生在书本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思考教材的价值,从而更充分地去掌握教材、利用教材。
(5)“法治与安全”库。
主要收集了与遥感地质、环境资源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违法案件以及人身责任安全事故相关案例。例如通过对“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文件的解读及具体的违法案件分析,结合应用遥感数据能够提取出的涉密内容,强化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其认识并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又如,结合教师实际项目野外工作经历,强调学生野外工作的安全责任教育,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
以上五个思政案例库,涵盖思政案例共80余例,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科研精神提供多元的指导,促进课程素质目标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需要强调一个原则,即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此课程思政第一,要做到自然融入,而非生拉硬扯、妄生穿凿,割裂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思政效果大打折扣;第二,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思政元素融入的“度”,并非越多越好,应尽可能让思政教育成为课程教学的点睛之笔;第三,应注重同一案例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对同一人物、事件等的全面思考,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例如,从“人物与事件”库中,以遥感领域泰斗“布鞋院士”李小文为一思政案例,在他的生平事迹中,可以挖掘到许多有益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多个教学章节中去(表1)。
表1 思政案例融入“遥感地质学”课程教学示例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课程,因此课程通过设计大量的课程实践环节,用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的培养和协同提升。本课程经过几轮教学改革后,在OBE理念指导下,最终将“需求牵引”确定为课程实践环节的主基调。这意味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向的是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解决的是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学生在本课程学习完毕之时能够正确处理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实际能力,具备的是应用专业所学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信念。因此,本课程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从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方面入手,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升华。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本课程将实践环节分为两种类型:基础性实践和拓展性实践。
(1)基础性实践——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践。
包括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的遥感图像处理、分析、解译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比课堂教学,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更为浓厚,这得益于遥感影像极强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实践内容是以“需求”为“牵引”,学生在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与毕业后从事的相关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综合以上两点,本课程在基础性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则是顺应学生和实践内容的特点,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循序渐进增加实习内容难度,扩大实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求知、不畏困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表2)。
表2 “遥感地质学”课程基础性实践环节思政示例
(2)拓展性实践——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协同提升的实践。
主要包括课前、课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的自主性实践。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理解与分析、总结与内化实现教材内容、文字、图表的动态更新;又如,着眼于身边民生小事,站在遥感与多学科交叉角度,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制作科普小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并集赞;再如,设置自主设计实验环节,在无教师指导或仅少量指导条件下,从选题、到数据收集与处理、再到分析与出图的全环节,均让学生自主实现。综合以上,通过多样的拓展性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学问思辨、发展创新的能力。在这过程中,逐渐引发学生用专业所学处理实际问题的兴趣,最终促进其树立专业报国的职业理想以及福国利民的坚定信念(表3)。
表3 “遥感地质学”课程拓展性实践环节思政示例
思政教育在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课程的专业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OBE理念为遥感地质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基于该理念从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出发探索如何加强学生“大国思维”“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品质的培养,是实现课程“三全育人”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