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能雄,陈 剑,张 彬,岳 文,邱昆峰,裴晶晶,杨国香,刘海乐,毕嘉禾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北京 100083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当前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是以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以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教育形式。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我国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领域和层次,还促进我国高校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3]。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在本科专业领域进行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色的研究型高校,如何构建科学可行的面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我校的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of Mines)是世界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主要致力于工程及应用科学研究,是世界上资源开发、开采及利用方面研究实力最强的机构之一。相对的小规模办学与其特色使得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在教育和研究领域都维持着良好的世界声誉。围绕培养面向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有机地衔接中外双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着力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合作举办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例,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合作形式等进行分析和讨论,为特色行业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思考。
2000年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新的篇章,合作办学项目和合作办学机构逐步走向了科学管理和法制化建设。目前,由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已有1000余个[4]。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相互融合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将国际和本土的办学理念更好地融合起来,已成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关注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目前所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何种标准或模式来进行建设的问题。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些高校以简单模仿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旨在为了学校国际化“锦上添花”。这种不清晰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初衷不正确的问题,造成了入学门槛偏低、教学管理不严格、学生规划不长远以及办学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5]。
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环境的滋养以及培养途径的多元化,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培养仍存在培养途径单一的问题,在学科、课程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尚未构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如讲授课形式单一、知识单向流动、应用型互动性课程比例小等问题[6]。并且,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甚至于知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味照搬、全盘引进国外课程和模式,不能有效衔接跨文化跨地域的教育教学内容,将造成合作项目教学知识点重复、内容矛盾等“水土不服”的现象[3,7]。因此,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应有效整合中外双方的优势课程,建立起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做到办学项目“本土化”。
中外合作的本科专业培养是本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而评价指标是检验培养质量和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是衡量培养成果和改进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目前多数高校存在本科国际化教育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题,如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流于形式、综合评价手段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本科国际化教育评价集中在数量指标而缺乏质量把控、遵循国内考核方式而缺乏国外教师意见、以短期评价为主而缺乏中长期评价等因素有关。同时,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中外合作项目专业的国内考核部分整体呈现出“宽出”态势,学生考试周冲刺现象明显[8]。上述因素致使当前一些高校对本科教育国际化质量的评价收效甚微。
针对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上的不完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为例,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平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核心竞争力、以“国际化+本土化”为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探讨面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基于我校的优势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并结合我校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专业优势及国际国内人才需求,地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备国际视野、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掌握坚实的地质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前沿领域具有深入了解,熟悉地质工程领域常用的测试、分析、计算和制图等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地质工程(地基与基础、边坡、隧道等)的勘察与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学习和工作。
鉴于我校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有机衔接双方课程和学习生活,我校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联合培养方式拟采用“3+1”模式(本科3年在我校学习,1年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教师讲授核心课程的学分不少于总的核心课程学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实践)的1/3,在美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合作项目所规定的最低学分方可申请地质工程学士学位。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综合考虑我校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地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特点,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设计,将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三大模块(图1),课程总学分为不超过16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占比21.8%,选修课程占比7.3%;专业教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课占比26.7%,专业核心课占比13.9%,专业选修课占比7.3%;实践教育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课占比15.8%,课外实习实践课占比3.6%,创新创业实践课占比3.6%。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钻掘工程学、地学遥感概论等课程,充分融合双方学习优势资源,科学安排核心课程衔接,并以培养国际化视野、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融合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教学特色,增加线上课程、野外实习、夏令营项目、课程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9],注重加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地基与基础工程、边坡工程、隧道工程、地质工程数值模拟、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地学与人工智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课程。
图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1”课程模块
针对中外文化和授课习惯的不同,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下课程的文化融合和知识体系交叉,我校的地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充分尊重我校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教育习惯,对学位负责,在以严进严出的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同时,尽量平衡双方的考核制度,给予各任课老师最大的自由安排考核方式。整体而言,合作项目的成绩评定将根据课程的不同形式设置多维度的评估方式。譬如,授课老师将可根据每一次作业、研讨会、实验、汇报展示和项目报告等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10],而非仅根据期末考试或课程考察论文给予学生课程分数。此举注重了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质量,充分尊重了中外老师的评定习惯,综合考察了学生能力。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借鉴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学位委员会制度,即学生在课程补考或重修、申请学位、推免保送等重要节点上需征询学位委员会的意见。此举目的既能够进一步尊重中外双方习惯,又能督促学生更加注重学业和自身发展。在学生成绩评定之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积极在学校层面开展教育水平自我评价,结合学校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从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五个维度对办学项目的国际化程度进行定期追踪和动态评价,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水平[11-12]。
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文化背景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提出了挑战。中外合作项目在本科教育方面现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途径比较单一和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合作项目为例,阐述了中外合作项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进一步明确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的“3+1”本科培养模式,强调一流目标,中方主导,注重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以期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寻高质量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