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2022-02-13 01:45邱昆峰王银宏谢冰晶刘海乐毕嘉禾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双一流一流

岳 文,陈 剑,邱昆峰,王银宏,谢冰晶,刘海乐,毕嘉禾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1]。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作用[2]。2015年至2020年的多个文件强调了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性与重要性[3-5]。2022年2月,《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6]进一步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2022年4月,怀进鹏部长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扛起政治责任,提高抓好“双一流”建设的政治能力,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7]。

实施“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工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8]。让科学研究回归本原、回归创新,让科研人员潜心科研、致力创新,将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到新高度[9]。“十三五”时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化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工作改革,坚持加快和扩大学校教育对外开放,持续增强教育服务贡献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推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累计接待来自世界各国100所合作院校和机构来访,累计接待来访外宾305人次。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近60项,完成校级引智项目400余项,“国际大科学计划——深时数字地球”成功入选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IUGS)第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学校国际交流规模稳步发展,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措施,学校先后与全球科研机构、高校签订各类合作协议共计27份,其中重要合作伙伴包括: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法国雷恩商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筑波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学校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总结与指南针,具有评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成效和引导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的双重作用[10]。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也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基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特点与实际情况,探索构建一套以自评为目的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发展,并为同类高校的国际化科学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发展现状

虽然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和概念在学界饱受争议[11-13],但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的积极作用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4-16]。当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指标体系有IQRP、ACE、CHE、NIAD等,而国内比较知名的有中山大学主导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西南交通大学主持的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指标体系,以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徐广丽等[17]、吴玫[18]、刘岩等[19]学者对上述的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而牛华勇等[12]、李明等[20]、罗英姿等[21]、王鲜萍[22]学者更是在现有基础上探讨了新指标体系的可能性。

通过对已有的指标体系架构和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发现当前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它们的一级指标主要涉及了政策、组织、经费、科研、教学、学生、教师、文化活动8个方面。其中,政策常指学校的国际化目标、方法、计划;组织一般针对学校相关办公室的设置情况、办公室构成与工作的履行情况、海外分校的建设情况等内容;经费一般涵盖了来源和投入两个方面;科研指标一般以国际论文和学术会议来衡量,还涉及国际实验室等;教学常以外语课程、联合课程来评估;学生一般包括留学生(来、出)的组成;教师常以外国教师的构成比例和全校教师外语水平等指标来衡量。

针对指标体系构建目的、方法和内容,本文发现当前高校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存在如下5个方面的问题:

(1)一些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构建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当前多数指标体系多以横向比较为目的,但非政府组织的评价往往伴随着号召力不足、信息准确性存疑等问题难以被广泛使用。构建目的不明确的指标体系不能清晰地指示出目标高校存在的短板。因此由高校自身组织的国际化评价应当聚焦于自我评价,进而为自身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

(2)教育国际化定量评分方法的探讨还十分缺乏。虽然吴玫[18]指出应当慎用定量指标以避免唯数据论。然而,定量指标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并且能够提高时间维度上的可比较性。因此,一种更科学有效的定量评分方法需要被提出。

(3)存在为了形式统一而缺乏科学分级设置的问题。譬如有的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定为“科研与学术交流”,而将二级指标简单地分为“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两部分。正如王鲜萍[22]指出的,国际化过程是复杂的有机整体,其观念、行为、结果是不断作用、影响、交叉的过程。在设计国际化指标时,应当从需求出发,而不宜过分拘泥于逻辑和形式。

(4)指标数量上存在过于简化或过于细化的问题。过少的指标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而过多、过细的指标体系又会造成工作负担与资源的浪费。

(5)大多数指标是基于西方的国际化视角和长期文化习惯所设计的,与我国高校特征与要求不相符。譬如“是否有海外分校?”的评估指标对于亚洲高校目前显然是不适用的[16]。因此,应当采用适合我国高校特征乃至契合自身特色的指标对自身国际化发展进行评估,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核心要义[23]。

二、自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构建目的。目前,多数高校自主设计的以全国乃至全球排名为目标的指标体系受到“观点不一”和“推广难度”的影响,收效甚微。2020年,教育部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指出:“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同时强调,“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2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围绕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目标,重新审视了自主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提出“以培养地学人才为核心、以建立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一流大学为目标、符合自身学科特色、能够长期用于自我评价”的整体设计目的。基于上述的整体设计目的,指标体系被要求兼顾不同院系/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促进量质并举的高水平发展。同时,这也要求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评价指标和具有抑制不均衡发展作用的评分方法。

在本指标体系中,“研究能力”被明确为国际化的定位核心。正如Horta[24]所提出的,“如果目标在于竞争和合作,那么国际化就应该重点关注研究生教育和研究活动”。“框架方法”被采用作为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相比于模型方法,这是一种更自由的经验性的表示法,可以添加不同维度的要素进而组合[15,19]。

在上文梳理的8个一级指标中,考虑到“政策”和“组织”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且不易量化,而“经费”一项虽然易于量化,但往往与其他指标高度相关。因此,政策、组织、经费暂不纳入当前的指标体系中,而学生、教师、科研、教学被确认是最为重要的四个维度。然而,注意到全面发展过程会有一些文化活动无法很好地纳入上述指标中,以及考虑到量质并举的要求和更清晰地认识国际认可度的需求,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显示度共6个一级指标被最终采用。

在6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依据前人研究初步罗列出了22个潜在指标(图1),这些指标具有被分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部分的潜力。这22个指标显然是不全面的。一方面某些指标不够具体,不符合简易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们容易造成“投机取巧”的“唯数量论”。因此,有必要对同类型指标按照程度/难度进行细分,譬如留学生/公派留学应当区分“学历”和“非学历”,外籍教师应当区分任职时长等。同时,应当设置一个具有“限制”作用的评分方式,以指标和评分共同客观地评价国际化程度和引导均衡的国际化发展。

图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建的6个一级指标与22个潜在二级指标

依据高校发展经验,本研究对这22个指标依据进行了扩充(表1),并依据国内高校水平和自身水平设置了“积分系数-积分上限”共同控制的评分方法(二级指标数值和积分系数相乘作为单项得分,且单项得分需小于等于对应积分上限)。正如前文所述,学生、教师、教学、科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的四个维度,它们被赋值200的总分,而文化交流、国际显示度作为次重要的维度被赋值100分。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如图2所示。秉承实用原则和框架方法,该指标体系并没有设置过多的层级,仅对二级指标进行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分类以明晰发展趋势与规划,而“积分系数-计分上限”的评分方法在对高校各院系的评分排名中能够更好地起到督促、引导和改进的积极作用。

图2 评分体系构建路线图

表1 教育国际化自评指标体系

三、结论

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必须重视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而开展教育国际化评价工作是高校国际化发展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本研究对国内外的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了当前评价方法在评价目的、参照依据、指标分类、指标数量和评价方法五个方面的问题。同时,本研究基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采用框架方法构建了一个以自评为中心目标,由6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使用了“积分系数-积分上限”的评价方法,旨在有效监督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抑制“唯数量论”等投机取巧的发展策略,能够对国际化建设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双一流一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