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一词的多角度分析

2022-02-13 14:33林慧彬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义褒义现代汉语

林慧彬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007)

引言

“下沉”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各大搜索引擎的检索,如360趋势、百度指数、微博指数等,发现该词自2019年之后热度不断攀升,但《汉语大词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却未将其收录其中。2008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下沉”词频为13129,2021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下沉”词频为13268。说明“下沉”是普通话词汇中比较稳定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因此,后续对字典辞书的修正中收录该词是有必要的。

目前,能找到对其词义解释的辞典仅有《汉语大辞典》,共有三点:“①向水面以下沉落。如:商船起火下沉。②陷入地下。如:地面张开大裂缝时,整个城市下沉。③从天空向地平线降低。如:太阳向地平线下沉。”综合来看,这三个语义均可以总结为“向下沉落”,记为下沉1。此外,目前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发现“下沉”除了上述的基本语义之外,还存在另外两个特殊语义。

①六万余名干部下沉社区抗疫一线,北京市重点区域排查管控再提速。(《人民日报》2022年)

②二手车下沉市场迎新机遇,市场规范成为行业共识。(《中国经济时报》2022年)

以上两例“下沉”,分别将其语义列为下沉2和下沉3。下沉2是一种基层治理体制,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下沉3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指的是在获客成本日益高涨、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已经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下面,对“下沉”一词的词汇化演变路径、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分布、语料库基础上感情色彩的变化及其新义的生成机制和演变动因进行分析。

一、“下沉”的词汇化

“下”和“沉”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接连出现,不过当时的二者均为实词。两词以并列词组的形式出现。要考据二者的词汇化过程,要把二字的意义把握准确。

《说文解字·丄部》的“下”的解释为:“丅,底也。指事。”《甲骨文合集》(编号7752)中可以看出“下”的最初字形为“”,说明其最初本义是基于原始空间义之上的,表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位置在低处。由此可见,“下”原是一个表示具体空间义的方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下”有21个义项,词性分别为方位词、动词及量词,其动词的义项大体是在基本方位义项的基础上发展和引申出来的,表示动作、范围、空间等意义,如“下山、下乡、下结论”等词语,虽失去了“下”本身的空间方位内涵,但其中包含了“下”的方位感知或是一定范围、时间等的隐喻拓展。其原型含义的衍生对语义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后文将进一步分析“下沉”中“下”的隐喻效果。

《说文解字》并未收录“沉”字,这是因为古代通常用“沈”来表示“沉”。“沈”在甲骨文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合集》(编号780)中可以看出沈的字形为“”,像将祭牲沉入水中之形。《说文解字·水部》中对“沈”的解释为:“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根据甲骨文的字形,可知许慎的说解为误,徐鉉等曰:“今俗别作沉,冗不成字,非是。”《玉篇》等字书也将“沉”列为沈的异体字[1]。东汉之后的典籍中“沈”“沉”完全混用,如《春江花月夜》:“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在“沉”“沈”混用了几个世纪之后,“沉”逐渐代替“沈”表示“沉没”的义项,而“沈”只表示人名和地名。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沈”“沉”二字分立条目,区别明显。对于“沉”的解释有六个义项:“①动词,(在水里)往下落,与“浮”相对:石沉大海。②动词,物体往下陷:地基下沉。③动词,使降落;向下放(多用于抽象事物):沉下心来。④形容词,(程度)深:沉醉。⑤形容词,分量重:书很沉。⑥形容词,感觉沉重(不舒服):胳膊沉。”“沈”有三个义项:“①地名,沈阳。②用于书面语,汁液义,如墨沈未干。③人名。姓沈。”由此可以看出,二字的混用不符合用字的经济性原则,用不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才是词义发展的主流。

“下沉”二字为单音方位词“下”加单音动词“沉”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从单音方位词和单音动词组合的紧密程度来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上古汉语中,二者是一种自由的句法组合,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很多偏正性“单方+单音”结构已经固化成词,即发生了词汇化,并被收录权威的词典中。[2]但“下沉”一词的固化成词很早就发生了,《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却未将其收录其中,是值得完善和补充的。接下来文章就从历时角度考察“下沉”一词的词汇化进程。

“下”和“沉”作为线性组合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词,但是在汉代之前,“下沉”十分少见,借助中国基本古籍库的语料调查,共有如下几条:

③清者上腾,高而纯阳,故充满;浊者下沉,密而纯阴,故冥寂。(《李虚中命书》3卷)

④夫黄帝之治天下也,其精微之感荡,上浮而下沉,故为百福之宗。(《子华子》2卷)

⑤身衡陷而下沉兮,不可获而复登。(《楚辞》17卷)

⑥不然则气不下沉,虽焦而病不愈。(《金匮玉函经》8卷)

关于上述四例中“下沉”内部的结构关系,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一是看作偏正结构,即方位词“下”修饰单音动词“沉”。二是看作连动结构,“下”作为动词,表示去、到的意思。“下”作为动词在汉代已经出现,如邹阳的《上书吴王》:“汉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辅大国。”

魏晋一直到明代时期,“下沉”在典籍中出现的总体数量虽有增加,但频率却不高,主要充当谓语,句法功能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且作为单词的“下沉”和作为短语的“下沉”在语义上大体一致,因此很难证明这一时期内“下沉”已经成词,这也是之所以多数古代、近代乃至现代词典并未收录它的原因。但是到了清代,“下沉”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在前面加上了“向”“往”等介词,这就使得原先“下”作为原有状语的修饰语身份受到抑制,其内部结构关系也逐渐模糊,倾向于被视作一个整体,从而获得单词的身份。如以下例句:

⑦但见那,城中飘出一团云,三转三回往下沉。(陈瑞生《再生缘》)

⑧雍洛趁他转身时,铁棒向他背心一捣,晏勇一扑,便往下沉,雍洛一手扭着他的头发,一手提着他腰带,身子往上一挣,冒出水面,踏着水提到船上,掷在船板上,叫人绑了。(李亮丞《热血痕》)

“下沉”词汇化过程中另一个特点是语义的增值。在清代之前,“下沉”意义单一,大体表示空间位置上的“向下沉落”,但到了清代,特别是现代汉语中,“下沉”的语义开始泛化,其适用的行业领域扩展到了政治及经济范围,并成为当下的热词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下沉”这一偏正结构词汇化的条件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方位词作状语的功能弱化。王宁[3]认为由古汉语中词组凝固而成的双音词的成因之一为“古代汉语句法结构模式弱化和消失,使原来采用这种模式建构起来的词组凝固成词而词汇化,如:四季、诚然、三餐等”。在古代汉语中,方位词是名词的特殊组成部分之一,在句法成分中可以自由地充当状语,随着名词作为状语这一特殊功能的整体衰落,导致方位词作状语的条件也受到限制,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作为方位词和动词“沉”的句法性组合,原本为短语结构的“下沉”慢慢退出句法领域,变成词汇单位。

二是作为词的使用频率大幅增加。查询CCL和BCC语料库,发现先秦周朝已经有“下沉”的连用,但此时一直是以短语的身份在句法中使用,一直到清代,“下沉”慢慢开始固化成词,作为词的总体数量只有23例。到了现代汉语时期,作为词的总体数量已超上万。所以,笔者认为,使用频率是促使“下沉”发生词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现代汉语中“下沉”的句法功能

上述从历时角度分析了“下沉”从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且从例子中可以看出“下沉”在古代汉语中几乎只用作动词,充当谓语,且后面不带宾语。在现代汉语中,“下沉”对之前的句法功能有保留并有所发展,产生了各种灵活用法,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和独立语。

(一)充当主语

⑨“下沉”是一种竖直向下的重力运动,如物体在液体里向下沉降。(百度)

⑩据报道,墨西哥城下沉是由于滥采地下水造成的。(《人民日报》1997年)

(二)充当谓语

“下沉”充当句子的谓语,其后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⑪截至2003年7月14日的测量数据显示:该楼西侧下沉7.5毫米,东侧下沉24毫米。目前,楼体还在继续下沉。(《文汇报》2004年)

“下沉”作为谓语中心语,其后常常带上补语。

⑫各人皆没有否认这恋爱的勇气,终于不能自拔一同下沉到一个深渊中去了。(沈从文《一个母亲》)

⑬受市场环境影响,一线企业下沉到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市场,二线龙头企业在继续巩固区域市场的同时,也把触角伸向了三四线市场。(微博2012年)

(三)充当定语

⑭下沉志愿者奋战一线,主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人民日报》2022年)

⑮于是在大海之中,在这个坟墓似的摇动的地板上,在这个慢慢下沉的浮桥上,博士庄严地读起来了。(李玉民译《笑面人》)

(四)充当宾语

⑯人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高声地喊着“‘下沉’了,我们胜利了”。由于战胜大风沙的喜悦心情,他们忘记了去吃夜餐,一直干到天亮。(《人民日报》1960年)

(五)充当独立语

⑰解决基层“痛点”的办法之一:“下沉”!(《中国青年报》2017年)

三、基于语料库的“下沉”的感情色彩分析

如上述所言,“下沉”是一个多义词,不管是国内主流搜索引擎百度,还是有涉及其词义解释的辞典,都未明确标示其感情色彩。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发现,“下沉”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使用往往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对“下沉”进行解释时,要考虑到其复杂的感情色彩及色彩演变的语境,不能简单地使用基本义去定义“下沉”的感情色彩。

葛本仪[4]指出,词的色彩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的意义。感情色彩作为色彩意义之一,是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人们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认识。下文采用传统的三分法,将感情色彩分类为褒义、贬义、中性。

(一)“下沉”的实际运用

为了佐证“下沉”一词的感情色彩,笔者利用BCC和CCL语料库,对“下沉”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在判断过程中,主要借助语境对感情色彩进行界定。杨振兰[5]认为,“词的意义主要讲究信息交流的准确、有效、和谐、得体,受语义环境的制约更多一些”“每种色彩类型在动态应用中都会产生适宜各自特点的语境体系”。在大部分情况下,色彩意义和语义环境是一致的,因此,以词语出现的语境来判断感情色彩是相对合理的。杨振兰[5]还提出,“能为色彩意义提供区别功能的语境为有效语境,否则为无效语境,也可称之为零语境”。

在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含有“下沉”的1200条语料,包括10条古代汉语语料和1190条现代汉语语料,对具体用例中的感情色彩进行了分析,并对褒义、贬义、中性的用法进行分类,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下沉”感情色彩分类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在1200条语料中,“下沉”的贬义用法占8.17%,且集中于“下沉1”,如例18、例19、例20。褒义的用法占26.58%,集中于“下沉2”和“下沉3”,如例21和例22。虽远远不及中性用法比重大,但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通过语料的分析,笔者有理由认为“下沉”一词的感情色彩并不单一,这对后续字典辞书收录中标示其色彩也有进一步的帮助。

⑱心渐渐往下沉,血渐渐往上涌,眼泪又忍不住地湿了眼眶。(《人民日报》2006年)

⑲这恶毒的怪物确实抓住了陆小凤的弱点,陆小凤的心已在往下沉。(古龙《银钩赌坊》)

⑳哦,上帝。我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想起我现在的处境我的心不禁下沉。(张竝译《家政女王》)

㉑服务百姓,党员就得往下沉。(《人民日报》2017年)

㉒当一二线城市的红利接近饱和,以低线城市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成为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和讯网2020年)

(二)“下沉”感情色彩的语体分布

为了了解“下沉”的褒义、贬义、中性色彩在使用上的差异,笔者进一步利用BCC语料库中的分类检索,对“下沉”三种感情色彩的语体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下沉”感情色彩语体分布情况统计

根据统计结果,“下沉”一词的褒义用法多出现在报刊和微博语料中,贬义用法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报刊和微博中。对于其褒贬用法的使用,未在科技文献和法律文献中出现,这一结果也符合上述语体的基本规范和大家对语体的认知范畴。因为文学作品和微博的自主性及语言随意性很强,更多表现创作者自身的感情,往往语境因素更为重要,而科技和法律文献对于文字的使用比较谨慎客观,经常使用基本义,避免在语句上出现歧义和误会。[6]可以说,正是由于不同文体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和表达不同,导致了“下沉”三种感情色彩在语体分布上的差异。

(三)在褒义、贬义、中性用法中的词语搭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下沉”在三种感情色彩中的实际情况,收集了BCC语料库中文学作品、报刊、对话、篇章、多领域各569条、2911条、172条、2185条、2665条语料,将其出现在不同感情色彩语境下的词语搭配情况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下沉1几乎不出现褒义色彩,部分用例带上贬义色彩,下沉2和下沉3出现的语境则多与褒义相关。在词语搭配上,下沉2和下沉3与“干部”“社区”“基层”“服务”“市场”“利益”“需求”“商业”“扩张”等词相匹配,多用于描述与社会治理、商业经济等有关的话题。为何与这类词相匹配,并在语境的分析上往往会带上正面色彩呢?笔者认为与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及经济密切相关。

先从政治方面着手分析“下沉2”的褒义性。“下沉2”的语义明显带上“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的义素,因为“下沉2”的关键在于为国家打通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是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基层治理和提高基层能力、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下沉”的做法受到上下一致好评。所以,“下沉2”出现的语境多与正面的评价有关就得到了解释。再从经济方面看“下沉3”的褒义色彩。“下沉3”几乎和市场紧密相连,这是互联网时代下生产模式创新的新策略,语义上带有“经济效益”“市场红利”的义素。快手、拼多多、华为的成功足以证明市场下沉可以收割巨大流量的事实,所以,“下沉3”的褒义色彩主要源于该模式发展所创造的无数福利。

“下沉1”的中性用法更为常见,其搭配词多是与建筑、物理、化学有关的话题,使用范围极广。贬义色彩在“下沉1”中的使用频率较低,其搭配词主要是“心”,多用于描述发生不好的事情,在日常对话和文学体裁中较为常见,具体用例参看上述例18~例20。

因此,“下沉”一词的感情色彩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因为它的中性色彩倾向突出而将其定义为中性词,就忽略了其贬义和新出的褒义用法;如果将其定义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也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总之,对于“下沉”一词感情色彩的定性,不能勉强将其划分为中性词,释义过程中,要重点指出“下沉”在新时期出现的新义用法和褒义倾向,当然,也不能忘记中性用法。依靠语境去分析和定性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较好方式。不过,对于这类无法用传统“三分法”进行定义的词,也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下沉”新义衍生机制及变化动因

(一)新义衍生机制:隐喻

语言是符号系统。早在20世纪初,索绪尔[7]就论证了语言符号之间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中音义的结合完全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由社会的习惯所决定。“下沉”一词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约定俗成。该词的语义从下沉1到下沉2和下沉3的变化是语言系统内部为了满足新的表达需求而发生的变化,是人们对其语义认识的一种新的约定俗成。“下沉”新义的衍生则是运用了隐喻机制。

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8]隐喻包含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概念,通过源域对目标域的投射,从而完成新语义的生成。[9]“下”作为方位词,通过空间范围上的高低变化,从而投射出地位、级别上的高低变化。“下沉”原指“向下沉落”,由这一具体行为引申为从高端到低端、从上层到基层的情形,从而赋予“下沉”新的含义:由具体的位置改变衍变为一个抽象的手段、方法。表现在“下沉2”上是领导干部从上级部门调往基层组织,表现在“下沉3”上是消费结构从一二线城市转向三四线,由城市转向农村,这就完成了隐喻性语义泛化的第一个阶段。在新义位经过广泛讨论并反复使用之后,“下沉”一词开始尝试多种跨领域的使用,概念域不断向外扩张。不仅如此,新义的“下沉”无论是搭配人、物或事件,都可以运用自如,如“下沉人群”“下沉党员”“服务下沉”“资源下沉”……这样一来,“下沉”词义的边界逐渐模糊,语义最终泛化,几乎在各个领域中都能看见其使用印迹,语意的表达也更加多样。

(二)语义演变动因

1.旧词新用——理性义的改变

语言刚开始出现之时,某个字词的词汇意义往往只有一个,较少会出现多个义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多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断涌现,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语言符号,满足人类之间的交流,旧词新用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周祖谟[10]指出,词在语言里运用久了,意义往往会发生变化,因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不断地发展,旧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的时候,词义也就有了新的变化。而旧词演变为新词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基于本义的隐喻—某一社会事件的爆发—扩大使用后的语义泛化。“下沉”作为短语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清代凝固为词,到21世纪之后通过隐喻产生新义,直到2019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该词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加,迅速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上走红,使用范围和语义也在不断扩大,指称对象细化到政治、医疗、法律等各行各业,许多领域都在用“下沉”表达对基层群众的重视。

2.时代与社会背景变化——色彩义的改变

随着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新认识必然导致原有语义发生相应的改变。上述例5中的“下沉”,在《楚辞》一文的语境中,屈原认为自己“不可获而复登”,“下沉”即为作者向下被流放,这一客观行为凸显出消极的贬义色彩。“下沉”一词词汇义和情感义发生的变化,与当下中国特有的国情有着密切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着重基层建设的重要性,包括经济上采用的“下沉”策略也是看重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及其带来的经济发展空间,表达的是积极的正面色彩,这都是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新风貌。可见,“下沉”新义的出现和情感色彩的转变与社会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只有处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才能真正理解“下沉”所指的确切含义,明白该词感情色彩因何转变。

五、结语

综上,文章主要分析“下沉”一词的词汇化进程、句法分布、感情色彩和新义的隐喻机制及语义演变动因。“下沉”本来指“向下沉落”,后该词词义在新时期出现泛化倾向,用于政治上的基层治理和经济上的市场战略,新义的出现致使该词在网络上使用频率、热度不断飙升。“下沉1”到“下沉2”和“下沉3”的词义演变机制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隐喻”机制,即通过“下”的方位原型义到社会心理义的投射,实现了“下沉”一词新义的引申。随着语义的扩展,利用语料库分析了“下沉”的感情色彩,发现该词的感情色彩不易界定,但较为明显的是新义的产生造就了褒义色彩的出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语言本身的内因和社会背景的外因共同推动的。总之,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用词,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从而正确地把握语言的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新义褒义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旧裙新义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点”的觉醒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