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荷花
(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 广东梅州 514000)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深刻意识到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站在健康、积极的心理角度来看待问题,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性格,保障学生在知识学习、心理健康等层面获得同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课中抓住合适的切入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与健康的人生态度。
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都偏向于对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技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经验,锻炼他们的语用能力。从这些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学重心都放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
一方面,这种教学现状的出现,是由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来决定的。教师普遍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反而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
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看似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却反映了新的教学发展态势——以学科教学为阵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教师积累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不多,难以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时,帮助学生及时又有效地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
很多教师更加注重提升小学生的应试成绩,这种做法并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发展,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生活的品质,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学习情绪,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态度。然而,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无疑能够及时疏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迷茫等。
这样学生更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积极乐观地自主突破语文学习困难,快速又有效地解决各种语文学习问题,最终可减少学生的语文学习障碍,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爱好、兴趣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承担起塑造学生优质的个人性格、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教学责任。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落实上述教学职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前提下,一般会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这些因素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相互挂钩的,有助于教师利用这些反馈信息来掌握学生的学情。
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低效化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应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适当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阅读课中的融合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在某些方面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如今,教师已然将德育融入了语文教学中,可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也融进来,突出语文课程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语文知识问题,提升个人的德育素养与心理健康发展水平[2]。
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不少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将其融入阅读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情操,学会理性看待问题、乐观对待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实现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有些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准确,认为自己并没有某些方面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没有发现的心理问题却影响着其学习行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听教师讲课,完成课后作业,但是语文学习成绩却没有提升,综合性学习能力也不够强。只是学生却没有发现自己的其他问题:遇到学习困惑,简单地思考之后,没有找到答案,就将其直接抛开;教师批改了作业,发现有错误,也不追究其中的原因;在课堂中,并不主动探究问题,只是完成了常规的学习任务。
实际上,这类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管理不到位、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教师应结合课文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正视自我心理问题[3]。比如,在教学《七律· 长征》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放映五岭的自然景象图片,或者放映道路、山脉、河流弯曲连绵的图片,甚至是放映乌蒙山山势陡峭的图片,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促使学生想象一下长征的真实画面。
教师可适当地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当时,参与了长征的战士们究竟踩着草鞋路过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是出自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信念,才能突破种种艰难险阻?从长征战士身上,你们能够学习到他们怎样的高尚品质?
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题,使其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战士们身上不怕艰难险阻、敢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同时,学生还会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在学习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培养刻苦学习、拼搏奋斗的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抓住“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话来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战士们抵达目的之后都笑开颜了?”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为了增强学习成就感和喜悦感,踏过一重又一重的学习困难,然后在真正学有所得的时候为自己高兴、自豪。这种积极的心理情绪会驱动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动力,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汲取课堂中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在语文阅读课中,有些文本资源是适合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心理问题的。教师可根据这些文本资源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自主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将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贯彻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4]。
例如,在《草原》这篇课文中,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的自然美景:空气是新鲜的,平地和小丘是绿色的,移动的羊群仿佛给绿色的场地添上了白色大花,草原上的小丘线条柔美又流畅、骏马和大牛都在仿佛享受草原带来的无限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部分内容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身处在大自然环境中,能否如同作者一样抒发种种思想情感呢?
很多小学生缺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一能力。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形成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理品质。
在课文中,作者还描写了草原的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画面:草原的主人们看到远客就立马调转马头,朝着客人奔来,带着欢呼声;草原的主人们乘马或乘车来看远客;草原的主人们在蒙古包设宴款待远客,摆上了奶茶、奶豆腐、羊肉等本土特色的美食;草原的主人们用敬酒礼仪来款待远客;草原的主人们给远客表演套马、摔跤、民族舞蹈……
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这些课文内容中承载的各种文化,如蒙古族美食文化、礼仪文化、生活习俗文化、体育文化、舞蹈文化等。教师可基于此,启发学生思考:“当你在家里有远客来拜访,那么你是怎么做的呢?”有的学生是躲在房间里不出门,有的学生是嘻嘻哈哈地拿着远客带来的水果零食跑开,有的学生是静静地旁观大人招待客人……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不足,如害怕与他人接触、不懂与他人交往的礼仪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学习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落落大方地与客人相处,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间艺术。由此,学生能够掌握巧妙的交际技巧,养成礼貌待人、真诚待人的行为习惯,承担起将家乡文化、民族文化弘扬和传承下去的责任。
教师可在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设计一定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展开自主阅读,并围绕着相关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剖析心理问题的本质,探究心理特点的形成原因,寻找解决负面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穷人》这节课中,教师可设计教学主题——穷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中寻找描写了人物心理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分析课文中描写的穷人的心理特点。比如,在桑娜的一次心理活动中,她感叹着:“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学生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时,发现桑娜自己在过着穷人的日子,却还对邻居寡妇的困难生活抱有同情和怜悯的心理。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桑娜的心理展开讨论:“为什么桑娜拥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影响了她的什么行为呢?在生活中,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同情、怜悯的心理?如果是你,你是否会对更困难的人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这些问题既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的穷人心理特点,还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展开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尝试产生相同的心理波动,让学生成为具有真、善、美等心理品质之人。
在学生逐步细读课文时,还能找到更多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比如,课文中在写到桑娜抱着西蒙的孩子回家时,侧面描写了她的心理,如“心跳得很厉害”“不敢抬起眼睛看他”“桑娜脸色发白”“桑娜沉默了”等。教师可让学生剖析桑娜出现这些神态的心理原因,如害怕、紧张、迷茫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即便是桑娜出现了这么复杂的心理波动,她是否后悔过将孩子带回来呢?她是否克服了这些心理问题,与丈夫坦白了呢?
学生在解读课文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可学会剖析人物的心理特点,挖掘人物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还能从人物的具体举动中获得启示,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
目前,很多教师都注重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做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为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机制,教师应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一步步地让学生意识到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5]。
例如,在《盼》这节课中,教师可向学生发起互动:“对你们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吗?哪些童年乐趣让你印象异常深刻呢?你的心里是否藏着不同的渴盼?能否分享出来呢?”小学生对美好的童年生活总是憧憬和喜欢的,这一互动话题无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热烈的师生互动氛围下,会主动说出自己小时候的渴盼。比如,有的学生说:“小时候很渴望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动物园看小动物。”有的小学生则说:“小时候看中了一样玩具,很希望爸爸妈妈给自己买。”还有的小学生说:“小时候总是希望可以穿各种各样漂亮的衣服等。”
在学生表达了自己小时候的期盼之后,教师可继续与学生展开互动,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例如,“作者在课文里面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期盼呢?除了在小时候,现在长大了的你们心中还有哪些渴盼呢?在未来会不会也有其他的渴盼呢?我们心中藏着这些渴盼,心中是快乐的吗?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快乐和期待的心情呢?”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展开思考,学会树立积极的心理机制,学会积极乐观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并期盼美好未来的到来,甚至努力自己缔造美好的生活。
总之,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当成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掌握语文阅读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心理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让学生成为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