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云 王 曙 和晓云 彭荣倩
(丽江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学院 云南丽江 6741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挖掘其他课程、教学方式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新时代高校社团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1]学生社团不仅是文化育人的载体、更是实践育人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独特育人方式的集中呈现。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在“三全育人”理论指导下,实现学生主体、过程和方位的全面协同推进,真正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通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各高校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有序运行,各系统间相互作用协同育人,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2]
2020 年1 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文件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三全育人”的核心要义是“全”,全的关键在于在人员、时间、空间、内容上不懈怠、不留空档、不留死角、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形成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合力。[3]
高校社团指导教师是提高社团质量、促进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需要强大的教师制度作保障。完善的社团指导教师制度,需满足社团规范化管理需要,还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双重达标,在教师队伍中建立四个层次:思想、专业、管理、学生社团负责人。[4]
学生社团负责人协助社团指导老师完成社团常规工作,协助指导老师完成社团会员入会、社团活动安排、社会活动组织工作等,为社团提供活动场地,筹集费用,聘请导师,评估社团运作状态并实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在学生社团选拔、考核、培养和管理方面,要把党的领导干部融入到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做到思想上要有坚定信仰,工作中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仁爱之心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业表现,卓越的职业能力,热爱社团工作。在育人环节中,人人都要做好引导,促进社团学生们全面发展。积极动员各级、各单位、各高校教师扎根社团育人中,以社团育人的成果来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需充分参与各育人环节,其道德品质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5,6]
社团育人是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从人才培养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才规律出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不同类型、培养目标、社团活动、科研实践等多方面着手,强化全过程的覆盖面和工作环节的协调性。尤其是与班级的结合,使其具有特殊的教化作用。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三个单元: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为比赛环节,旨在激励学员走向专业领域,倡导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并以比赛等方式提高社团成员专业技术水平。其次是社会实践部分,以关注社会民生、专业发展和社会动态为重点,通过演讲和社会调查等形式获取真实情境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再次为基地实习模块,其目标是在学校以外的实习场所进行认知训练,进入真实情境,见证真实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行业背景,熟知职业环境,融入职场生活。
“三全育人”理论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方位育人。高校从校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高校学生的培养工作是一个多层面、跨领域、多维度的复杂工作。因此,高校社团育人不仅要进行跨部门、多维度的协作,更要有一个顶层设计和全面的计划。基于最优的顶层设计,构建跨时空、跨类别、多维度协同育人的模型,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工作格局。通过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强化综合协调,建立了校内外、线上线下、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思维方式。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等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理论学习、实习实践、文体活动、创新创业等各方面,真正实现思政元素无所不在、课堂遍布校园。
近几年来,学生社团管理更加规范,育人效果提高,学生社团发展蓬勃发展,但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值得各高校关注和解决,以促进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大学生的社团培养和践行的主要价值观是否有效;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不牢固。毫无疑问,由于高校社团的兴起,大学生的娱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团中流行文化和偶像崇拜的盛行,娱乐表达式和低俗化的宣传行为时有发生。对文化的深刻发掘,被“快餐型”的“文化经验”所取代,使得“大众”中的“偶像”信仰在“流行”。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主要据点。
1.全面育人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社团具有组织、实践和文化三方面的职能,其主要职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育人潜能。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团管理实践中,往往会忽视社团特色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学校虽注重通识教育,着力丰富校园文化,推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却忽视社团活动的总体策划,缺少对社团活动的有效引导,特别是对社团的建设和德育作用的引导,对社团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指导教师育人策略发挥不到位,多部门协调育人机制还没有形成。
2.社团育人资源有待拓展。高校社团资源在资金、场地、指导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是有限的。我国目前的资源紧缺,主要是因为经费的缺乏或资源分配不合理。高校学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人数众多,整体规模较大,需要的各种资源也较多。在美术类社团中,举办艺术联欢会等艺术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由多年来的学生社团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撒胡椒面”或战略支持重点社团,怎样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按何种原则进行,对哪些社团进行了倾斜,如何倾斜,这些都成为了社团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为了实现个性化社团建设,我国高等院校正在努力建立“三全育人”模式,以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使学生社团学生们更快地融入社会中,为他们的个人社交创造了一个实习的空间,提前融入社会生活。大学生社团要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要素、全要素、内外、内外、全要素融合的立体、全方位的育人空间。[6]
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抓学生社团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管理,促使学生社团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
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要强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价值导向,就要从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征入手,挖掘其内涵,并厘清其需求。同时,要按照层次划分的原则,引导各类目标。例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主题活动和运动类活动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学科群社团,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和方法结合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社团应从树立体育竞技观念、弘扬体育精神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其价值导向的含义,并为各类型的学生会设置相应的引导对象,并对其进行“靶心”的引导,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
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组织领导下,团委牵总、院系协管的一体化组织结构。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共青团是学校党的领导机构,承担着学校党的日常工作,要主动对学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学校的管理方针,服务学生社团所需,加强学生社团教育引导,通过完善沟通协调、科学决策、分工协作、督促落实、奖励惩罚等机制,加大工作协调和统筹力度;所谓“以院为单位”的协作,就是根据不同的学校,根据不同的社团,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场所。此外,各级组织、宣传、教务、总务等单位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有关单位共同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系统中去。要把社团导师的工作与职称评定联系起来,引导社团导师们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履行育人使命,从而使他们的“指导”功能得到落实。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有组织形式,多措并举,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兴趣拓展、专业提升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以高校中心工作为导向,引导学生社团管理干部凝心聚力促发展。
目前的许多理论都强调了对大学生社会发展的外在约束,而对其自身的积极影响常常被忽略。其实,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社团,其远景目标和强自我管理才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强化学校组织的外在治理的基础上,要多措并举,全方位,多角度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指导大学生社团强化自身的管理。在促进学生社团的自律中,可以采取“硬”和“软”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要健全社团章程、财务规范、奖惩机制等各种内部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对社团内部制度进行不定时抽查,对制度完善、执行规范的社团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内部制度混乱、行为松散的社团给予适当的惩戒,引导社团走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要充分重视各种类型的社团成员的自律。在我国高校社团组织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学生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自己的特色制度(如决策制度、选举制度、奖惩制度),而这些制度的产生都有着自身的社会历史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团的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虽然有必要对其特有的体制加以改善与完善,但也不能“一刀切”,要尊重、了解和了解学生会的管理文化,并加以适当的规约与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持续、长期的资源供给,是保证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高校学生社团的长期发展需要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以确保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上,学校在涉及发展的重要规划中,确立学生社团的基础作用,比如制定一个具体的学生社团的发展战略,并在五年的发展规划中具体规定了学生社团的目标、定位、效果以及政策支持,从而形成一个稳固的社团组织战略,提高学生社团在学校的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稳固的政策保证。在宏观上,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发展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基金的导向,尽可能地杜绝“撒胡椒面”的派发,提出可以参考委托项目的形式,向各大社团“出题”,凡是达到效果的,均给予结题,并提供资金支持,切实把社团的工作往好的方面进行。传统的大学校园社团活动依靠的是大学自身,活动场所、参与活动的人数都比较固定,而知识的理论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为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的、开放的空间,有效地改善大学生活动环境,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发展。比如,建立专门的社团网站、微信群、微信、APP 等,以促进社团的相互沟通,展现社团的整体实力和个人风采。现在,在国内的各所大学里,都存在着一个深受大学生欢迎并广泛参加的“汉服同袍”社团,它通过网络来进行社团的运作,使各个学校的学生学会互相交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高校应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多个社团之间的交流,使传统的大学学生会更加活跃,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育人功能,促进其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科学遵循。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中唯有突出育人主体的全面性、育人过程的连续性、育人模式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发挥社团育人效果。通过强化价值引领、完善管理体制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可持续资源供给,能更好提升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