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成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深圳 518000)
追求成功是当代人道德追求的普遍特质,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忘记初心,良知缺失,经受不住物质诱惑,便会误入歧途。兴奋剂丑闻、赌球、假赛、种族歧视、年龄造假、身份造假、代赛、替赛、运动员暴力、恶意犯规、袭击裁判、辱骂观众等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影响恶劣,屡禁不止,令人痛心疾首。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运动员反而越发缺失信仰,道德扭曲行为反而越来越多,行为越来越恶劣?意识决定行为,意识决定命运,从阳明心学角度来看就是心中有贼,没有良知。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中期杰出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即理、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教导人们如何破除心中贼,克制私欲来提高自身修养,在规范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心即理,强调天理存在于心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切能量,一切智慧,原本就有,原本就在心中;致良知,强调为善去恶,通过破除心中贼,做到真知善知;格物致知,强调依据法则分析与判断周围的人物或事物,达到自心良知本体;知行合一,强调真知即是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转凡至圣的途径。阳明心学具有跨时代的思想力量,该文从阳明心学本体论、认识论、修身论、实践论视域来分析运动员自律失范行为产生的动机,运用破除心中贼、致良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方法来提高运动员自身修养,对运动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家国情怀极具意义。
本体论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前提,阳明心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是以心即理为出发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1]。王阳明认为理并不在心之外,而是在心之内,理代表着普遍的行为规范,同时每个人又有自心,自心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1]。心即理,虽是主观唯心主义命题,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并不否定规律、物质的存在,而是说任何人类发现的规律、物质都不能脱离人的认知能力而存在,世界上一切意识的、精神的、包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都是由人“心”通过思维活动而概括提炼出来的,离开了主体的人,离开了人的思维活动,一切理性的东西便无法认识。宇宙与人生之间,以人为存在之本,人生与人心之间,以心性为价值之本,阳明心学充分肯定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是对人的价值、地位的肯定与赞赏。阳明心学的主体论即对“我”的升华,对私的否定,对公的确定,它脱离了物性、我性、私性,是主体道义结合而成的一种对精神本体的超越[2]。
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是实现自我肯定,追求自我超越,而不是以金钱、成绩、外在幻想来衡量。竞技体育的宗旨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不是追求冠军,体育竞赛冠军只有一个,只有极少数顶尖运动员才有资格去争夺,如果以追求冠军为目的,那么大多数运动员会丧失训练与参赛的动力。体育竞赛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追求成绩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刻苦训练、苦练技术、战胜自我、挑战自我、不断地提高自身最大潜力是超越精神本体的体现,是意识形态上的胜利,相反通过服用兴奋剂、贿赂裁判、年龄造假等途径获取的成绩,满足的是暂时的虚荣心,违背了内心的良知,是对自我的否定,终生内心会受到煎熬。
认识论即个人的知识观,是探讨人类认识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阳明心学是人生的哲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观点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圣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格物致知就是更正错误认识,回归良知,形成恰当的德性修养,格是更正,物即蕴含所要探求知识的载体,致也就是达到,知即要掌握正确的德性修养。格物致知内在方面是为了正其本心。“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1]。格是手段,是方法,通过格来明辨是非,为善去恶,是正心的过程,致知是正心的目的,是提炼过的内在良知的价值准则。格物致知的外在方面是把人的致善之心惠及他人与社会。“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2]。格物致知即内心的良知是与外物、社会紧密联系的,通过格去受外在事事物物影响的恶,达到内在至善的良知;致知格物通过去恶为善,正其本心的良知,以高尚的德行修养为他人作表率,以端正的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影响周围社会之风气。
格物致知统摄修身的全部内容,运动员道德修养就是格物致知的认识修养过程。运动员的种种道德失范行为基本都是心中有贼、有恶,成绩、金钱、名誉、权力等外在物欲的恶,影响运动员内心的良知,意识决定行动,一时的冲动造成一系列不道德的失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也会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从修身论的角度,致良知是道德修养实践活动的完成。良知的概念出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良知是通过去恶从善,达到对事物属性和发展轨迹的正确认识,是内心的是非准则,是做人的标准。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地万物的造化者,是心之本体,行之本体,探求真理不必向外进行探索,只要向心追寻,达到心中本来固有的良知,便可以掌握一切真理。“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障碍”[2]。良知是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孟子的恻隐之心;良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庄子的知人知所为;良知是佛教的大慈大悲,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国家的良知;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是对社会的良知;孝敬父母,教育子女,是对家庭的良知;给自然留下修复的空间,是对人类发展的良知[4]。
良知蒙蔽会导致道德信仰缺失,是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赌球、假球、假赛、滥用兴奋剂等现象不仅仅是运动员良知被物欲所蒙蔽的体现,究其原因,还有其教练员、主管官员受拜金主义、权力崇拜的影响。当前社会对运动员赌球、假赛、滥用兴奋剂等性质恶劣道德失范行为监测手段越来越先进,审查越来越严格,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但为何这些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古代没读过书的人即使什么都不怕,但也怕天打五雷轰,但当今有一些人良知缺失,什么都敢做,肆无忌惮,毫无底线。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危机不是战争、环境、粮食等外在物质的缺失,而是丧失羞耻感、敬畏感的精神危机,致良知是伟大的人性去蔽化工程,是端正本心的修身方法,能够唤醒现代人冷漠、功利、庸俗的心灵。
阳明心学工夫论探讨的是如何尽心、知天、践行,才能达到进德修业,成就圣人之境。“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5]。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修心工夫,良知是虚幻的,工夫是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的本质就是将理论与现实,本体与工夫结合在一起。善的知比善的行更为重要,恶的念头比恶的行更难根除,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去恶从善,在思想源头上树立善的理念,清除恶的念头,在一念发动时去恶从善,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随才成就是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功夫论的重要观点,随才成就是人要结合自己的才能去成就所谓的事业。不同个体有不同的才能,在成就事业的具体实践中,个体不应静止孤立,而应该参与社会生活,具备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这样的追求才更有价值与意义。
运动员刻苦训练,追求获胜,取得突破自我的成绩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但少数运动员在践行过程中无所顾忌,做事粗莽,爱逞英雄,实则是有勇无谋,常把自己置于道德缺失的危险境地,即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但也会受到社会的唾弃。“人品不齐,圣贤亦因才成就”,人品不齐根源于其心不正,没有良知,没有做到去恶为善,其知行合一也无从谈起。
阳明心学最光辉的地方是教会人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把内在心灵培养到无比强大。王阳明曾对弟子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因自身不够自信而没有发现,其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心由我不由天”的观点告诫弟子要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人最难走的是心路,不忘初心很难,坚持初心更难,运动员在艰苦的训练与残酷的比赛过程中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到此心不动,一心一意事上磨。运动员在面对当下社会拜金主义、权力崇拜、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时,不能陷入物欲的蒙蔽而否定自身的人性,要在小事上磨品质,在烦事上磨耐心,在大事上磨智慧,在难事上磨担当,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本领,实现自我突破。
阳明心学指出,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的原因是良知被物欲和恶念所蒙蔽。“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5]。《国语·周语下》中的谚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就是顺从内心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一样艰难,需要持久的信心与毅力;顺从内心的恶意去行动,就像山崩一样,一旦爆发出来,就无法收拾。致良知是道德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运动员在追求成绩与自我突破的道路上要克服欲望、情绪、世俗等的影响,要坚信真理在我,不为人言褒贬、是非诚伪所动,不屈从于众人、权威和经典,在面对身边服用兴奋剂、比赛作假等道德失范行为时,能都做到此心不动,坚守内心良知,惟精惟一。
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没有道德底线。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往往不看他的境界有多高,而是看他底线有多低。一些运动员为了自己获利,只顾自己,毫无道德底线,一切礼义廉耻,仁义道德都可以拋到脑后,全然不顾人格、国格,哪怕走向罪恶的道路,危害社会,危害国家,也无法唤醒他们沉睡的道德。在赛场上,对方进球,丢掉的一分还可以拼回来,而某些运动员在做人做事上,内心良知被蒙蔽,越过了道德底线,做出一些永远无法挽回的可耻行为,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些运动员毫无羞耻心,从不会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而脸红,还不停地为自己辩解,强词夺理,毫无羞耻感。运动员在道德修养方面要为善去恶,坚守内心良知,心怀羞耻心、敬畏心,坚守良知的初心,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迷失自己的心智,要会权衡利弊,有所取舍,做到心中有法纪,行中有戒尺,不该碰的红线坚决别碰,不该越的雷区坚决别越,在善恶一念之间不停反省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使无法获得冠军或实现自我突破也要做个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人。
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是追求成功必先立志,立身必先修德,更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每增进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事。运动员在日常中践行知行合一就是要把“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国内外更优秀的专家、教练、运动员学习;既要学习传统宝贵经验,又要学习现代先进技术,努力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克服自身技能不足、技能落后的问题。此外,还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信仰之力来开创自己的未来,以身作则,用行动与成绩为年轻一代运动员做榜样[6]。
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工作,不断加强与改进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阳明心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强调主体自我的思想体系,具有重大的德育价值,与我们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在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运用“心即理、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思想方法论来审视运动员的各种道德失范行为,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运动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