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 超,温 俊
(广东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其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也能够延续体育锻炼习惯。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医学后备力量和人才资源,他们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未来能否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显得愈发重要。2020年,《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有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对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卫生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培养策略,以期引导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以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探寻其培养路径。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在广东省诸多高等医学院校中随机抽取四所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在疫情进入常态化后于2020年6月—12月对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9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87份,见表1。
表1 调查人数统计表 (N=487)
大学生体育意识是从大学生自身的体育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地从事运动训练、体育锻炼等活动。从终身体育认识、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锻炼的动机四方面对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进行调查。
2.1.1 终身体育认识
20世纪90年代,终身体育在体育改革和发展中首次提出,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培养的主要目标。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实际上是对终身体育的概念掌握程度、终身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终身体育对当代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上述三个角度探寻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见表2。
表2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程度Tab.2 Cognition of lifelong sport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数据表明,仅24%的学生对终身体育非常了解,38%的学生很了解,一般了解和没听过各占28%、10%。这表明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了解的程度远远不够。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缺乏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意识培养,在体育课堂设置和内容上没有较好地传达终身体育思想,阻碍了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1.2 体育锻炼的兴趣
大学生一旦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特别关注相关项目的竞赛活动。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进行调查,见表3。
表3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Tab.3 Favorit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数据显示,25.1%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30%的学生很喜欢体育锻炼,37.3%的学生对体育锻炼呈现一般的态度,还有7.6%的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如何激励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在体育领域不断发展并完善自己,应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2.1.3 体育锻炼的态度
根据态度—行为循环模型,态度是指导行为的重要因素,态度对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正因如此,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对体育认知、体育兴趣和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在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时,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进行调查,见表4。
表4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Tab.4 Investig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ttitudes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数据显示,6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3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一般重要,还有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大学期间体育锻炼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相对高中来说多很多,但从数据上来看,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比例仍不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体育态度的意识培养方面下功夫,从思想、精神方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行培养,促进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2.1.4 体育锻炼的动机
1918年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将动机最早应用于心理学,动机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可从动机角度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在调查问卷中设立6项体育锻炼的动机,每人可选择3项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见表5。
表5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表Tab.5 Questionnaire of physical exercis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调查结果发现,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人数比例高达80%。休闲娱乐和通过体育测验分别为66%和54%。结交朋友,丰富活动、缓解学业压力和提高运动技能分别为43%、26%、25%。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较为明确,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排在首位,其次将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缓解压力等功能属性列入其中。从动机角度反映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群体体育锻炼核心价值与功能认识比较清晰、全面。
2.2.1 学校体育教学因素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场域。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紧张,大学生的身体体质状况同在校期间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能否胜任医学事业工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见表6。
表6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调查Tab.6 Survey of physical cours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调查显示,仅39%的学生对学校体育课表示满意,从男女比例来看男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女生;47%的学生对于高校体育课程呈现一般的态度,说明高校体育课程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还有14%的学生对高校体育课并不满意,据了解部分学生并未选择到自己喜欢上的课程,还有学生表示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不强。
2.2.2 体育考试制度因素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科目,除每年的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外,每学期还有期末的体育考试。每所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成绩都纳入学业成绩单,如体育课程不及格同样无法取得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考试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见表7。
表7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考试满意度调查Tab.7 Survey of physical course examination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调查显示,22%的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的考试制度满意,38%的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的考试制度没有满意,高达40%的学生对体育考试制度不满意。数据说明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考核制度存在不足,经分析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的理论讲解偏少,未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期末考试内容较为容易,缺乏激发大学生学习欲望的功能。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从考核学生体育成绩向培养运动兴趣方向转变,重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2.2.3 个人成长因素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以增进健康、娱乐身心、丰富校园生活为主要目的,总体出发点都是积极乐观的。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结交朋友,增进感情,是促进个人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能否获得成就感进行调查,见表8。
表8 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成就感获得调查Tab.8 Survey of achievement sense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student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调查显示,7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够获得成就感,2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无法获得成就感。说明参加体育锻炼获得成就感有助于体育锻炼的延续,可以对大学生的精神上起到鼓舞作用。在获得成绩后除收获一定物质奖励外,还收获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许,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2.3.1 开展“云课堂”,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编写教学计划,借助手机APP、网络直播平台以直播、录播的方式开展线上课程。网络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按进度开展,并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让学生彻底从灌输式走入互动式,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自主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习惯。从教材选择上,既要注重体育技能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技术方法的趣味性,能否通过教材吸引大学生自主学习,这对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从教学内容上,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在于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而要适用于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以及生活的需要。临床医生需要强大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所以培养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把终身体育意识融入其中至关重要。从教学手段上,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体育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体育运动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善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网络技术学习
疫情期间高校体育教师借助互联网设备将制作好的各种健身视频和体育课件应用起来,开展“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练”的线上教学,既有效指导了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还带动了大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可以说是有价值的群众体育公开课。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如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高校体育教师的优秀品格将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它对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体育教师的素质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要注重仪表美、端庄大方,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活泼热情、坚毅的性格,还要有渊博的体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的学习,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有必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化等教学媒介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能力。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让大学生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最终形成自己的长期爱好。
2.3.3 线上线下联动,激发校园体育文化活力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培养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无形力量。它主要依靠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后勤保障人员等多方行为主体共同参与,包括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休闲体育活动、校内外运动训练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等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其是促进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极其关键的软环境。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开展体育知识与疫情防控的讲座和竞赛活动。讲座主题可选择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国内外体育热点新闻动态、体育明星介绍等,并组织体育知识竞赛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与防控知识的积累。另外,可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等方式设计海报、宣传材料,如全民健身技术知识介绍、对后疫情时代体育运动发展新形势的简要分析,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3.4 利用“互联网+”体育,组织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以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缓解身心压力等为目的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它是培养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后疫情时代体育运动的“不聚集、小规模”原则给校园课余体育锻炼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体育竞赛活动给予指导性建议。对于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而言,疫情引发的“线上运动”已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可将“互联网+”体育深度结合,举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校园跑”“网络接力赛”“宿舍马拉松”等赛事活动,也可通过线上互动、视频直播、趣味短视频等形式,打造大学生线上运动嘉年华,为大学生提供新媒体课余体育活动互动模式,在课余体育锻炼顺利开展的同时,促进了大学生对健康生活的关注以及奋力战疫的信心,帮助学生切身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关注与重视。
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认识程度仍需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较高,对体育锻炼核心价值与功能认识比较清晰、全面,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排在首位,其次将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缓解压力等功能属性列入其中。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主要受到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考试制度、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出开展“云课堂”,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善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网络技术学习;线上线下联动,激发校园体育文化活力;利用“互联网+”体育,组织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等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