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奇,孙玉国,姜彦雨,梁 臣,刘 明,徐 波,陈 勇
(1.黑河市畜牧水产服务中心,黑龙江黑河 164300;2.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69;3.磐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磐石 132300)
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一江之隔,边境线长达354 km,域内设有2 个国家一类口岸;处于东亚-大洋洲候鸟迁徙通道上,是候鸟迁徙停留的重要栖息地,无天然屏障,冬季黑龙江封冻,野生动物随时有携带病原体跨境进入的可能[1]。2021 年10 月,俄罗斯政府通报发生野猪和家猪非洲猪瘟疫情78 起,生猪死亡和扑杀总数约为5.7 万头;通报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20 余起,家禽死亡和扑杀总数约为1.2 万只。中俄大桥已于2021 年9 月通过验收并将投入使用,国际贸易和人员跨境流动将日益频繁,跨境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日益加大,边境地区动物疫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直视为农业系统的“独角戏”,尽管各地均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且成员单位有《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但因体制不同,沟通不畅,在调运、市场流通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形势下,无法形成有效防控合力[2],疫情传播风险大。自2018年国内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打击,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菜篮子”和舌尖上的安全[3]。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陆续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压实落靠各环节防控措施,消除风险隐患[4]。本文对边境地区重大动物疫病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立运行,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为适应新形势下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及兽医体制改革的需要,2020 年修订发布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调整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重新明确责任任务和组织分工。制定实施《黑河市防范非洲猪瘟跨境传入联防联控工作方案》《黑河市边境区域非洲猪瘟防控分段包保责任制工作方案》,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乡镇村(屯)级动物防疫员、林业管护站工作人员、边境管理支队巡边员、边防部队战士为主体的立体网格化联防联控人防体系;形成农业农村部门、边防部队、公安边防武警、林草、海关等部门的物防体系。签订《非洲猪瘟防控工作责任状》,全面落实生猪养殖、调运、屠宰、市场、跨境传播等重点环节安全监管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实施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纵深到户、横向到边的严密监管网络,确保全覆盖。
为应对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市县乡三级均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指挥机构(图1),指挥长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成员单位随机构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养殖密度变化、新出现疫病流行及中间宿主分布等因素适时调整。如,餐厨垃圾处置是防范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环节,2018 年后将城市综合执法部门列入成员单位[5]。市指挥部成员单位、县乡政府及指挥系统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构建边境重大动物疫病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图2),形成合力,保障各环节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各级指挥机构均成立办公室,市县两级设在农业农村部门,乡镇设在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负责指挥机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疫情形势或上级部门要求,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防治技术方案乃至应急预案需要修订完善的,及时征求各部门意见,做好反馈意见的归纳汇总;每年定期组织召开例会,汇报阶段性防控结果,讨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包保责任制方案,农业农村、海关、林草、市场监管、城市执法、公安边防等成员单位加强合作,积极主动互通信息,定期、不定期向指挥部办公室报送疫情排查监测、畜禽产品市场流通监管、餐厨废弃物监管、调运和屠宰环节监管、口岸监管、野生动物监管等关键防控环节信息,及时发现、掌握异常状况,为迅速做出准确预警和落实应急处置奠定基础。海关部门搜集对岸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信息,及时形成简报推送,为制定相关策略做参考。
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对防控和处置工作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指导各地政府及成员单位逐级落靠防控措施,督促养殖户、屠宰场及经营业户等落实防疫主体责任。公安、交通、市场监督、农业农村等部门持续加强合作。强化联合执法,严厉查处瞒报、谎报、迟报疫情以及私屠滥宰、恶意抛售屠宰染疫或病死畜禽、违规调运、逃避检疫监管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实施重点监管,确保“内疫”不发生,“外疫”不传入。
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定期设定突发疫情演练,以达到磨炼应急队伍、完善预案机制的目的。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防治专家库,定期开展交流、培训活动,提升业务能力。
指挥部根据周边动物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实际,组织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林草、城市执法等部门抽调行政执法人员和技术骨干开展调研指导,深入各地对防控各关键环节进行调研指导,分析薄弱环节,提出指导意见,建立工作台账,督办整改到位,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为让群众深入了解动物防疫、餐厨处置、食品安全等相关法律知识,制定联合宣传计划,结合分发宣传单、路演、现场讲解等传统模式及微信公众平台转发、远程视频、直播等多媒体模式,广而告之,促使从业人员增强法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避免危害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
对岸俄罗斯是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多发区。为有效防范疫情传入,林草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边防部队、边境管理支队、边境沿江村屯在林场管护站、野猪养殖场点、哨卡、主要边境道口等设置联络员和联系电话500 余处、监控站30 个、执勤点65 个、巡边员700 人及疫情排查员(村防疫员)55 名;边境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冬季在封冻江面安装铁丝网硬隔离、绊发信号预警装置分别约100 km、180 km,林草部门在边境局部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布设远红外相机300 余部,对边境野猪和林区动态进行有效监控;海关加强入境关口旅货检口岸肉制品查验的工作力度,利用H986 和“人、机、犬”三位一体查验模式筑牢口岸第一关。通过上述人防物防体系,初步构建了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运转有序的监测体系,定期向指挥部办公室汇报监测与防控信息,对发现的病死野猪和旅客携带的肉类制品进行规范处置和留样待检,有效降低疫情输入和扩散风险。
为形成防控合力,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与海关综合检测、人医疾控部门就防范境外重大动物疫情传入、人兽共患病发生和传播在信息共享、实验室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宣传培训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会商;与域外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签订《边境重大动物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就建立健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定期召开例会、分析研判边境动物疫情形势、开展防控技术合作达成共识;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学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第三方兽医检测机构深入交流,研究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及风险评估相关项目,提高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技术支撑能力。通过以上活动,一定程度上突破行业部门壁垒,解决了沟通不畅、效率低下、不能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技术等难题。建立了域内域外联防联控合作交流机制见图3。
联防联控工作的不断深化,促使各部门定期汇报防控工作进展情况成为常态。指挥部办公室能及时掌握关键环节的实时数据和风险因子,通过组织专家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层次分析、风险矩阵等方法构建高风险疫病传入风险评估模型,寻找传入和传播的关键因子[6]。结果显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传入风险为“可接受,采取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需进一步关注边境线周边疫情形势,推动养殖模式转变,加强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落靠高风险疫病涉及的众多领域和产业链各个环节防控措施,全力做好疫情应急准备,降低传入风险。
2018—2020 年,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城市执法、公安等部门通过联合执法,查处违规转运、处置餐厨垃圾案件20 余起;逃避检疫、私屠滥宰、违规调运和屠宰加工病死猪、售卖不明来源肉类及制品等违法案件500 余起,扣留并销毁畜禽及产品5.8 t;截获入境旅客携带动物制品2 000 余批次,2.1 t,按规定程序采样和销毁。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源头追溯和宣传引导,极大震慑了违法行为,营造了公平正义营商环境,保护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了城市形象。
指挥部对队伍建设工作有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开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桌面推演,必要时举办多地区多部门大型应急演练现场会,检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成员单位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7]。2014 年黑河市畜牧兽医部门、黑河海关联合在黑河货运口岸举办国内首次非洲猪瘟疫情跨境传入应急演练,场面宏大,反响热烈,通过演练,增强了成员单位各支应急队伍的协调与响应能力,检验了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防控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水平,效果显著。
每年市畜牧水产服务中心邀请省市县专家和行业能手授课,采用现场实操方式培训2~3 次,主要培训实验室检测、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技术、洗消及个人生物安全维护等防控技能,约100 人次;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培训5~10 次,主要开展业务理论知识及动物防疫、联防联控工作等相关的程序问题和法律知识培训,约3 000人次。培训过程中,邀请成员单位及相邻地市相关部门观摩、交流和讨论,促使应急队伍知识储备及技术技能及时更新,以适应防控形势发展需要。
做好边境地区重大动物动物疫病联防联控,有效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对国门安全、全省乃全国动物防疫大局至关重要[8]。相关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弥补了区域内外沟通不畅、职责分工不清、监测监控体系不完善、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撑整合不力、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水平不足、同步协作能力差、防范高风险疫情跨境传入难度大等短板,对促进边境地区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繁荣稳定,保障边境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