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 落地生花

2022-02-13 11:42张方平戴厚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德育

张方平 戴厚文

摘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其核心要素是公民素养的提升。当下,德育课程的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是缺乏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无法让道德情操在实践中生成。劳动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土壤,将育德目标融入其中,能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促使德育目标落地生花,更能摆脱“有劳无育”的尴尬境地,收到令人欣喜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实践 德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拔节”期,更是培养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孕穗”期。“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在这个人生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及时占领孩子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孩子及时进行引导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作为小学生思想引领主角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受重视程度在提升,但依然存在软化、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现象。常规的课堂,对道德认知的获取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引入的直接经验少之又少。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学生有“演习”或“演戏”感:一切都是说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的,真正到现实生活中,奉行的又是另外一套。究其原因:首先,人类的道德文明难以压缩在几节课中;其次,教师在短时间内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难以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再次,于学生而言,间歇式的德育难以给他们留下持久的深刻的印象,更难让他们在道德文化中培植自己的道德情操。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本身是有价值的,但如何将这种道德教育的“虚”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德育落地开花,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五育”当中,劳动教育就是“实”的代表。落实劳动教育,能助德育化“虚”向“实”,提高实效。

一、劳动教育有助于德育落地生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实践作为支撑,学生的德性才能落地生根。只有使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的道德知识是正确的,才能认同这样的道德标准,促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社会生活;也只有持久的行动,才可能促使学生有强烈的道德意识、有坚强的毅力去坚守道德标准,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甚至信仰。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德育。课题组通过对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我自己来整理吧》《干点家务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的教学案例研究,发现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也可以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家风。同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劳动可以共享劳动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家长是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劳动,才能使劳动教育成效最大,德育效果最佳。

二、劳动教育能拓宽育德途径

传统的课堂德育,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教会他们简单的道德规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时候,他们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形成与课堂认知相反的价值取向。道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契合学生的天性和需要,才能引导学生能自理、会生活、懂奉献。劳动技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个技能包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和社会服务技能。在学习这些劳动技能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德育从课堂转向广阔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为道德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去体验,去获得真理,从而丰富德育的途径。课题组老师所在的学校利用楼顶创设“空中农场”,指导学生栽培瓜果蔬菜,真实体验播种、除草、施肥、收获、义卖等过程。学生们在不断劳动中,认识了常见的瓜果蔬菜,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与种植的关系。学生不仅出力流汗,还体验了种植的艰辛、合作的重要性和收获的喜悦,懂得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德育

中国的青少年,有相当一部分在独宠的家庭环境和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环境中长大,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他们成为利己主义者。他们站在本位主义立场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支配欲强烈,团结协作精神不强。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父母成了他们的保护伞,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许多劳动项目需要大家相互协作,自我牺牲,这样的劳动实践,能有针对性地融入道德教育目标,让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纠正自己不良的道德倾向。一次,学校要检查卫生,同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只有他在老师办公室,老师只好让他一个人去班级打扫卫生。检查前,老师不放心,到班上看看,发现他一个人满头大汗地忙碌着,老师便赶紧和他一起忙起来。他感慨说:“要是大家没走就好了!”老师说:“是啊,每个人伸把手,不管他能力是大是小,事情就会变好的。”不知是似乎明白了什么还是没话说,他默默地和老师一起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好,并顺利通过了检查。像这样的教育契机是很难得的。生活劳动实践能为我们提供多元的德育途径,教育者有心有针对性地安排人和事,将德育融入其中,会有春风化雨的功效。

四、劳动教育能提升德育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他(人)的生活,并且從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人的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实现”,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强烈,能激发自我的潜能,有把握自我和支配世界的欲望。这种精神追求,会让人将劳动作为鼓舞自我、充实人生的动力,会让人为他生活的集体作出丰富的贡献。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身体力行,就要尝试探究,从中享受乐趣,获得自尊、自信、自爱,获得成就感、存在感、荣誉感……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道德的利他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一定要落实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劳动是最好的德育形式。无论是生活劳动、学习劳动、生产劳动还是服务性劳动,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一定能让德育扎根生活的土壤,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实践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