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柱芬 陈红
摘要: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顺应了小学生学习规范母语的要求,符合儿童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总结了以下三点:“读”占鳌头,趣味盎然;巧用方法,趣意横生;随文识字,趣味无穷。
关键词:文言文 激趣 教学
一、激发兴趣——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与苏教版教材内容编排明显不同的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文言文,小学阶段一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纵观这些文言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都是故事性文本,除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少年中国说》外,其余如历史故事《司马光》《囊萤夜读》、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人物传说《铁杵成针》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这些文言文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小学中段的文言文内容一般短小浅显,以短句为主,随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到了高段,文言文故事越来越长,长句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安排这么多故事性强的文言文?这是由统编教材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决定的——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二、以趣激趣——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
對于语文老师来说,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挑战。上得好,就是“摇头晃脑、舞之蹈之”一片兴趣盎然、祥和美好的景象;反之,则是“讲者口若悬河,学者呆若木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脸茫然,徒费口舌而已。
《司马光》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作为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面对难懂的语言、天真的孩童,老师该如何定位并设计教学呢?思来想去,无他,趣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这些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他们?好玩、有趣才是首选!唯有趣才有吸引力,唯有趣才有意思。文言文学习,贵在“趣”。如果少了这份“趣”,那古文便少了一半的美。如何激发儿童古文学习的“趣”意呢?
(一)“读”占鳌头,趣味盎然
朱教仁教授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文言文教学,不管在哪个学段,朗读都应该放在第一位。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身临其境,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以《司马光》一课教学为例,在整节课教学中,老师没有针对内容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如听录音读、自由练读、听老师范读、魔法小棒摆节奏读、配乐品读、同桌互读、抓关键词指导读、石头图片遮盖背诵等,从字到词语,再到句子,最后是全文。
在“魔法小棒摆节奏读”环节,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读文言文时,除了加标点的地方要停顿,还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你们瞧,陈老师还请来了“魔法小棒”。下面,老师来范读,请一位同学上台,边听边把魔法小棒放在停顿的地方。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准确摆放,在“魔法小棒”的帮助下准确停顿。
又如,在感受司马光击瓮救友的智慧和决心时,教师环环紧扣,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落水小儿的危险,进而感受司马光击瓮救人的果断。
师:孩子们,来不及了,小儿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谁来救救他呀?
生:司马光。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什么叫持石击瓮?
生:拿着石头砸瓮。
师:瓮里的小儿已经喝了好几口水了,快来救他呀!
生:光持石击瓮。
师:瓮很结实,而司马光力气又小,一次不行,再来一次!
生:光持石击瓮。
师:小儿已经快坚持不住了,让我们一起来为司马光加加油吧!
生:光持石击瓮。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瓮终于被砸破了。
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节奏,在朗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在朗读中疏通文义,老师教得趣味盎然,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二)巧用方法,趣意横生
文言文距学生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尤其是中低段教学,如果纯粹根据注释反复地讲,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不浓、效果不佳;如果我们以好玩、轻松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结合多种方法理解文意,以“趣”贯穿其中,既凸显文言文本身的趣意,让儿童从中获得古文的启蒙,又能实现让儿童言语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的目的。
继续以《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时,没有逐字逐句进行解释,而是完全依托学情,顺势而导,巧妙渗透方法。比如理解“群儿戏于庭”,学生通过看注释很轻松就理解了“庭”的意思,老师随机总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并及时追问:“孩子们,你们在庭院里玩什么呢?”学生马上回答:“在庭院里做游戏。”你看,轻轻松松,这句话的意思就通过学生之口说了出来。按照常规,意思出来了,方法也有了,本环节可以结束了,但老师的一句“你们还想在哪里做游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回答“在家里玩”,有的回答“在公园里玩”,还有的回答在“在野外玩”,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拓展知识:群儿戏于室、群儿戏于园、群儿戏于野等。气氛有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达到了。整节课中,像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老师在问答之间引导学生运用“组词、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理解文意,方法渗透巧妙无痕,学生理解轻松有趣。
(三)随文识字,趣味无穷
识字教学相对来说,容易上得枯燥乏味,文言文教学同样如此。如何在不破坏课文整体性的情况下,又将识字教学自然融入进去?
《司马光》一课中,老师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本课一共教学三个生字,分别是“司、登、跌”,在教学时,老师分别采用了字理识字、会意识字等方法,既关注到了间架结构、占格位置、关键笔画等,又提示了书写规则和书写要点,将写字教学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如,教学“登”字,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真是一群天真可爱又贪玩的小朋友啊!你们看,这个调皮的孩子在干什么呢?(出示图片)
生:他爬到了一个大水缸上。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是爬到大水缸上去的?
生:登。
师:没错,登就是爬上的意思。爬上山叫(登山),爬上高处叫(登高),爬到顶上叫(登顶),爬到瓮上叫(登瓮)。
通过举一反三,学生既理解了“登”的意思,也积累了词语并学会运用。在教学“司”时,为了突出半藏半露的书写要点,老师利用一道辅助线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跌”时,老师引导学生将“跌”看成“失”字和“足”字,合成之后就是跌,字形变化体现了字的本义,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若能以课堂教学之趣,激发学生学习之趣,帮助孩子打开文言文之门,那么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领略文言之“趣”之“美”,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和谐之境。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