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单元要素梯度落实目标
——三上“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谈

2022-02-12 01:45叶敏群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预测文本课文

文| 叶敏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材独立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就是要求结合阅读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习得基本的、有效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最终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一、近:教前学习基本概念,初识“预测”

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单元要素是“预测”。什么是预测?预测的意思是“预先推测或测定”。由此可得出,作为阅读策略的预测是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文本内容、已有知识、自身经验等,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文章或书籍的情节内容、人物命运等进行推测,并通过阅读不断验证之前的推测,在推测与验证交替中推进阅读活动的进行。

预测作为阅读策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意义。其一,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预测,学生对文本内容、情节发展就产生了期待感。边读边预测,读者与作者的身份就会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创作参与感。学生的预测结果可分为与文本相符和不相符两种情况。如果预测与文本相符,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即使与文本不相符,也可以产生一种“我可以创造出更多不同的作品”的满足感。阅读有了期待,有了参与,有了成就感,阅读的过程就可以令人感受到快乐,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就更浓厚了。

其二,预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预测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其中至少包含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关联经验、合理推想、验证比对、评价审定等能力,预测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可以说,预测是众多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三,预测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边读边预测,阅读者会对文本接下来的内容、结构进行预测,并作出一定的判断,哪些是应该细致阅读的,哪些可以粗略地读,从而逐步培养跳读的能力;同时通过预测,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也更能关注到细节,聚焦重点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其四,预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文本接下来的内容、情节、结构进行预测,就是一种构思。阅读过程中进行不断地预测,就是在不断地练习构思的能力。另外预测后期进行的验证、对比、评判、审美等行为,也都与表达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分析学生的阅读现状,预测一直存在于他们的阅读活动之中,只不过这种预测是无意识的,而设置“预测阅读策略”单元进行专门的教学,则是要把这种无意识的预测转化为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预测。通过学习预测的方法,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预测,提高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二、进:深入剖析教材文本,把握“预测”

“预测”单元遵循“三位一体”的基本特点进行编排,围绕“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这一单元主题进行整体设计编排,同时体现了有序的学习梯度。

1.从整体编排中把握语文要素

本单元围绕单元主题“预测”进行整体编排,先从导语引入,然后安排一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的方法,再安排两篇略读课文练习预测,最后通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预测策略的学习进行梳理和总结。(见图1)三篇课文围绕单元主题“预测”这一策略的学习进行构建,在落实单元要素中承载的任务各不相同,从示范到练习,到运用,加上“交流平台”中的总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预测的示范文本,用随文批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预测的方式和方法,在旁批中既有预测的方法指导,比如可以根据题目、插图、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来进行预测,又有预测表达的方式,比如可以用上“应该”“可能”等词,或是用上提问的方式表达猜测的意思。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不是真的去进行预测,更不用在乎预测是否准确,而是通过学习这篇示范文本,知道什么是预测,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了解预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预测可以如何表达,也就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学生学习预测方法后的第一次练习,从“阅读提示”中就可以看出是要让学生继续学习运用上一节课习得的方法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对故事的情节和结局进行预测,也就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练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在教材的编写上,特地将故事的结尾进行留白,这在教材中首次出现,这种设计也恰恰表明了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的阅读真正经历预测,练习预测。

《不会叫的狗》则是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练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尽量独立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学生会更为熟练地运用预测的方法进行阅读,使预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行为并形成边读边预测的习惯。编者为故事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结局,让学生来预测:哪个结局最符合故事的思路?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另外预测出第四种结尾、第五种结尾……因为结尾的多样性,所以在这一课学习中,学生不会被老师牵着思路,他们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预测,他们的阅读和预测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在独立的阅读中,让预测成为一种习惯。

2.在梯度设计中突显能力层次

本单元在整体编排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学习梯度的设计。无论是课文的编排,还是课后题的设计,都根据学生学习的层次和预测能力的层级进行合理安排,由易到难,从扶到放,根据梯度进行有序的设计。

(1)课文编排体现学习梯度。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用随文批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预测的方式和方法,在旁批中有预测的方法指导,而教学则重在预测的基本学习,让学生明白可以根据哪些线索进行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学生学习预测方法后的第一次练习,重在方法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的预测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调整思路。《不会叫的狗》则是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练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并将重点落实在表达预测的思路上。

三篇课文在内容编排上由易到难,教学方式由扶到放,引导学生经历“自读自悟—尝试运用—合作交流—独立运用”的学习全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实践,形成预测习惯。

(2)课后习题呈现能力层级。

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但分析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可以发现教材对三年级学生预测能力的习得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形成一种阅读习惯;②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线索进行有依据的预测,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调整预测;③尝试续编故事,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预测。

将这三个能力层级与教材中的阅读提示、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进行比照,可以发现这三个能力层级分布在三篇课文之中,是逐步加以实现的。除了每课的教学重点有序安排外,具体到每一项能力层级,在三篇课文的学习中也体现了层次性。比如“一边读、一边预测”这项能力,在三篇课文中呈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见下页图2)

图2

仔细对比这三课中对“边读边预测”的要求,它们在表述上是不同的,第一课是“猜”,第二课是“想”,第三课则是“预测”。从“猜”到“想”,再到“预测”,从语言的表述上就可以感受到要求的层次是不同的,越来越专业化。如果说第一课的课后题对边读边预测还停留在提醒层次,而第二课和第三课则是明确发布了任务,要求学生进行预测,第三课相比第二课又有提升,要求“选一本同学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的过程中“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他们猜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个要求就指向课外独立阅读了,促使“边读边预测”成为一种阅读的习惯。

再如第二个能力层级中“根据故事的实际修正自己的预测”的落实,也呈现梯度推进。(见图3)

图3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只是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学生:预测的内容可能符合课文实际内容,也有可能不符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则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会叫的狗》要求在听故事结局的过程中,“看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提示学生注意听同学的预测是否有道理。从“可能会不相符”到“修正想法”再到“是否合理”,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升。

三、浸:紧扣要素组织教学,落实“预测”

根据这一单元的教材编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单元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同时把握能力层级,按序分解教学梯度,层层推进目标,实现从扶到放、从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的梯度教学。

1.第一课:了解预测,学习方法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应该作为示范文本进行学习,充分借助旁批和课后题学习预测的方法。首先,从题目入手引发学生的猜测,激起学生阅读和预测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阅读课文,关注旁批,了解“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进而学习预测的方法——根据题目、插图、内容、经验等进行预测;学习预测的表达——用疑问句或“可能”“大概”等词表述预测。然后进行尝试运用,以写批注的方式进行预测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聚焦课题,激发猜想。

①出示课题,猜猜看,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什么样的?

②出示图文,验证猜测。

③小结:拿到一个新故事或者一本新书,先别急着看内容,看着题目先猜一猜,会特别有意思。

(2)走进故事,猜有方法。

①比较发现旁批:和我们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②呈现突出旁批:这些全是读故事过程中产生的猜想。

③讨论交流:这些预测是怎么来的?(略)

(3)学写旁批,猜有依据。

①阅读第6~10 自然段的故事内容,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②全班交流。(略)

③明确:猜有依据。

(4)回顾词语,指导写字。

2.第二课:运用方法,实践预测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承接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比如根据题目进行预测,分步呈现课文内容,引发学生进行预测。在边阅读边预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预测进行验证,根据课文实际内容适当调整思路,在阅读—预测—验证—预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练习,得以巩固,并建构起自己的阅读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让预测更为合理、具体、有创意。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探究出三种方法:关注前文,让预测更合理;加入细节,让预测更具体;大胆想象,让预测更奇妙。将这些预测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的预测逐渐走向深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复习回顾,第一次预测。

①复习回顾:预测也是有一定方法的,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进行预测?

②揭题质疑,相机预测。

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将学生的质疑转化为预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

③读文验证。

(2)读文想象,第二次预测。

①学习“男孩放风筝”部分,预测验证。

②出示语段,指名朗读。

③预测故事发展。

④对比预测,小结方法一:关注前文,让预测更合理。

⑤读文验证。

(3)学习“鸟太太晾尿布”部分,预测仿写。

①预测发展,仿写片段。

②交流点评,小结方法二:细节描写,让预测更具体。

③验证比较。

④续编故事,第三次预测。

A.想象预测,续编故事。

还会有谁拿长胡子干什么呢?你能有更奇妙的想象吗?

故事中除了写胡子被剪下来,还会有别的可能吗?

B.点评交流,小结方法三:大胆想象,让预测更奇妙。

C.对照原文,辨析结尾。

(4)课后拓展,第四次预测。

①课堂总结:猜测与推想,会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乐趣。

②拓展作业:

胡萝卜先生已经发现了这根长胡子,他会不会把它刮掉呢?

3.第三课:独立预测,关注表达

《不会叫的狗》作为第二篇略读课文,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去独立阅读,独立经历预测的过程,使预测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预测进行逻辑表达。课文提供了三种结局,而学生还可以预测出更多不同的结局,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预测,理由是什么。还可以对比预测的几种结局,看看哪一个结局更能吸引读者,更有意思。经过说理由、对比,学生可以产生一种评判,并锻炼了逻辑表达能力。如临海市鹿城小学的谢慧妤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聊书导入,尝试预测

二、梳理脉络,了解故事情节

1.故事的前面部分有哪几个角色呢?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句式:小狗向谁学叫,结果怎样?)

三、预习反馈,强化预测策略

1.回顾,提炼预测策略。

2.反馈,强化预测策略。

(1)聚焦预测点:“小狗学公鸡叫”。

(2)预测有依据:呈现三个学生的典型性预测内容,交流为什么这样预测。

(3)评价有道理:你们觉得他的预测有道理吗?请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自主运用,预测故事结局

1.模仿式预测。

模仿第一个故事预测第二个故事结局,并交流。(关注点:预测有依据)

2.创造性预测。

(1)原文印证式阅读,关注文本结局的独特——多种结局。

(2)多元预测结局一。

①预测结局一。

②你为什么这样预测呢?交流梳理第一种结局的结构。

③读原文验证。

(3)多元续写结局二。

①学生续写。

②交流讨论:怎样让故事写得更吸引人呢?(让角色说话,让角色做动作,让角色有想法。)

③原文验证。

(4)预测结局三。

(5)讨论交流:三种结局中,你更喜欢哪个结局?

(6)作者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第三种结局。(出示作者原话,齐读。)

“我坚决支持第三种结局。找到真正的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这比成为马戏团的明星或者每天有现成的一碗浓汤喝来得更重要。”

五、总结(略)

4.课外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在课内三篇文章的阅读基础上,将视线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运用预测策略,养成边读边预测的习惯,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猜你喜欢
预测文本课文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