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琳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公共课《心理学》作为考试中的重要项目,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对于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能进行调节和纠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各种心理疾病。[1]国考背景下教育改革持续开展,考试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想要保证授课效果和考试效果,教师、学生双方都要及时做出转变,积极适应教学改革趋势。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将实用性作为衡量课程价值的重要标准,相比于过去理论灌输,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升学生心理学素养,形成相应的技能。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共课《心理学》课程的发展。
公共课《心理学》内容十分庞杂,要记忆的东西更是多如牛毛,传统教师资格证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会将全部的公共课《心理学》授课重点作为课堂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课堂上教师过度讲解理论、划重点等现象,这些授课环节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授课时间,而教师想要额外拓展一些其他内容,由于时间被挤占,自然就不能实现。[2]所以,这也就成了授课中的一大弊病,如果一味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与实际教学活动建立联系,那么学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上时,就很难解决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为后续工作做好证件铺垫。这种心理非常功利化,使学生并不能投入较高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课堂中教授内容理论性较重,学生刚开始听还可以,时间一长,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就会逐渐感到厌倦和抗拒,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综合来看当下在一些学校中,公共课《心理学》授课效果并不理想,与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是直接相关联的,还需要在以后的授课中转变这种现象。
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未来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可以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供针对性解决策略,学生心理健康能得到保障。但就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共课《心理学》课程中,还存在着学习内容不全面的问题,有些教师为了提升考试通过率,在课堂中会出现只讲考试要点的现象,学生依据总结的重点内容背诵熟练即可。[3]这种形势之下,学生不能接收到全面的课程学习内容,失去了掌握公共课《心理学》知识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将更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公共课《心理学》授课中,改变传统、固有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更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当下一些教师在教师资格证公共课《心理学》授课的时候,仍然使用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模式。这样就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尤其是当今时代学生思维十分活跃,相比于死气沉沉的授课模式,更加希望丰富多样的授课模式,还需要教师做出转变。
国考教师资格证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开展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过程中,也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丰富教学课程,突破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通过对公共课《心理学》内容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师资格证成为衡量自身技能和理论的高质量证书,这对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授课方法、授课内容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掌握除了理论之外的各种技能,自身的知识层面也就随之得到改善,实践技能也会逐渐提升。总的来说,学生的综合水平得以提升,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公共课《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那么功利化,转变过去过于重视背诵各种知识点的局面。[4]所以说对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心理学素养,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难题。
在持续推进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接受各种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技能,应用于日后工作中去,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够很好的缓解自身的教学工作压力。所以,通过对公共课《心理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能够提升实际效用,发挥其本身的功能,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现实性问题,这对于提升工作效率,解决生活难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生综合能力对于以后步入社会工作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考试,都必须要回归到现实应用当中来,只有符合生活发展的需要,才能算是对社会有意义的。当下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行改革,重要的目标不在于提升考试难度,而是希望通过改革,让学生在通过考试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公共课《心理学》实用技能和技巧,而这些才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对教育事业、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内容。通过进行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既保证丰富各项理论知识,同时还能掌握实践技能,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保证。[5]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考背景下教师资格证公共课《心理学》发展趋势,还需要继续完善心理学授课模式,只有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以及社会对教师人才需求的现状,及时调整公共课《心理学》授课模式,改善公共课《心理学》授课效果,适应国考改革背景,从而让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还能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具体如下所示。
教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授课能力、自身素养以及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走向,特别是在国考背景之下,对公共课《心理学》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从理论层面要求学生,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应用实践水平,能够将各种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际中,才能真正发挥出公共课《心理学》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能顺应国考改革趋势,做出必要的调整。
1.丰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基数大,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讲授法。在这种模式之下,虽然授课效率较高,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效果。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基础好的同学可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基础不牢固的学生,这种模式理解起来就会相对困难。对此教师在公共课《心理学》授课中,结合学生不同层次水平,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授课中都能保证实现效果最大化。如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即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掌握课堂基础内容,课上与教师就不同的地方进行全面讨论,阐明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自身实践,既提升了心理学素养,还能锻炼学生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自从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都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领域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更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公共课《心理学》授课特征相互联系起来,通过技术手段,为学生打造一个别开生面的心理学课堂,例如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融入更多相关的心理学案例,并以动态形式,让学生与多媒体之间形成互动,在无形之中,吸引学生认真参与到公共课《心理学》课程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授课模式更加突出。[6]又如还可以通过AI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教师根据系统数据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结合每个学生数据信息,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方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定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应该具有丰富性、多元性以及针对性,通过恰当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准确地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成效中的进步与不足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依据这些评价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出学习策略的更正与调整,这种评价模式才更加适应国考改革背景下教师资格证的需求。对此,教师在授课中要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表现,通过布置作业,分析学生心理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最终依据学生学习的成果,对学生的改变做出多元化的评价,即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综合素养发展变化,而非仅仅从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作出评价,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更加公平。而教师依据教学评价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心理学学习效果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更加适应未来考试要求。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生专业素养水平与教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心理学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学科门类,很难用教师的职称和技能水平进行具体化的测量,只能是依靠教师在工作中,始终重视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将其视作毕生功课来学习,以达到进德修业的目标,提升专业素养,并成为行业发展中佼佼者,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素养。[7]作为公共课《心理学》教师,在未来授课中,要不断严格要求自身,博闻强识,深入钻研当前国考教师资格证书改革情况,与公共课《心理学》之间形成紧密联系,探索二者的契合点,持续从生活实践中心理学的应用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将各种心理学技能巧妙地与生活实际之间形成必要的联系,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更能游刃有余的、恰当地点拨学生,让学生在公共课《心理学》中吸取最精华的部分。此外,教师与教师之间还要不断相互学习,从别的教师身上吸收营养因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学生群体是直接接受公共课《心理学》知识的一方,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心理素养,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下,国考已经进行了重要变革,对于公共课《心理学》也提出了必然的变革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除了教师要不断调整授课模式,学生群体也要及时调整自身意识,从而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全面吸收公共课《心理学》授课内容。
1.重新认识公共课《心理学》
公共课《心理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重要专业课,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当下或者是未来的从业过程中,分析问题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掌握教学活动中学生各种行为的动因,所以这门课程是学生成为教师的必备基础课程,需要学生给予重视。在过去教师资格证传统考试模式之下,学生考取证书过于功利化,也过分重视考试的结果,而并没有通过考试回归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尽管最后能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但学生的教学技能并没有因此门课程而发生根本性提高。所以在未来授课中,学生群体必须要树立全新认知,意识到公共课《心理学》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的重要影响,只有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才能在课堂中更加配合教师授课,改善学习效果。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之后,就会更愿意投入其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要求,及时完成各种任务,所以培养学科兴趣尤为关键。[8]对于公共课《心理学》这门课程来说,不仅具有理论内容,同时还具备一些实验内容,在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各种心理学原理的本质,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之中的各种实验项目,对于一些有意义、有趣的实验,可以带领同学亲自尝试,通过实验自然会加强学生对各种实验理论的认识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公共课理论素养以及应用水平。由此可见,在国考背景下,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在国考背景之下,公共课《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有价值的心理学知识点,并与教学生活建立起紧密的关联,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心理学的作用。
1.优化整合学习内容
公共课《心理学》是一门十分庞杂的学科,涉及的心理学知识点非常广,在应试授课中,如果将全部的内容一股脑抛给学生,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理解程度也自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须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目标,调节课程内容,将其中适用性最广、教育意义最大的公共课《心理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最终形成系统化、体系化、健全化的心理学知识体系。这样既方便了教师授课,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也会更加层次分明,学习效果以及理解水平都会有所提升,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教师平铺直叙各种心理学知识点造成的弊端。[9]因此,教师在未来授课中,还要重视做好不断结合教师资格证改革之后的教学目标,优化整合各种教学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2.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习心理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将这门学科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在国考背景下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也要充分适应这一发展变化,在授课中重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提高心理学理论应用的水平和效果。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做好教学内容方面的变革,敢于转变传统的理论性授课内容,注重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联系,并鼓励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内容应用到生活当中,帮助自身解决各种困境和难题,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之后,也会更加趋向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考改革之下,公共课《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应该做出的改变给予总结,从上文可以看出当前虽然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阻碍,教师仍然没能转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学习公共课《心理学》,考取证书的功利性相对较强,而没有关注课程本质。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必要的转变,重视公共课《心理学》的重大作用,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