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雨洁 涂存红 刘思瑶 庞骏(指导教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 上海松江 201620)
我国大多数传统聚落和建筑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我国传统聚落虽然数量众多但消失现象日益严重,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较1949年的10.6%增长了近6倍。随着农村传统聚落的大量消失,乡土建筑、民俗节日、传统特色习俗等乡村文化遗产日渐式微。如何保护和创造性地利用传统聚落的特色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走出一条独有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是部分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西方国家,19世纪就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对其开发和研究较为成熟,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和欧盟认为,一种在乡村范围内进行的关于旅游的活动就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本质和独特卖点是乡村性。英国的Lane(1991)和Branwell(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还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乡村旅游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学界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国内很多学者作出探讨,贺小荣 (2001),何景明(2002),景秀艳、Timothy J T(2012),庞骏(2018)等都在各自的研究中有具体论述。尽管观点有所差异,但是在“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标志这一观点上,达成了共识。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融合,提炼特色的文化符号,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学者对于“记忆、展示、凝视”理论的研究,涉及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尽管每位学者对于该模型的探讨并非十分全面,但是关于该模型三个步骤的每个阶段有很多专业且深入的解读。熊凯(1999)将“意象”的概念引入乡村旅游, 即抽象乡村记忆符号,分析了乡村意象的丰富内涵, 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些策略,此研究背后正是“记忆”理论的支撑。刘丹萍(2007)教授认为旅游凝视是抽象化的结果,是旅游需求、动机与行为三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总结了对景区不同的凝视类型及应用方法。樊友猛、谢彦君(2015)构建了“记忆、展示、凝视”模型,并通过此模型提出了解决旅游凝视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刘千千(2019)通过“凝视、展示、记忆”模型,重点结合凝视理论分析了郭亮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开发模式,剖析了凝视理论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凝视地方文化符号、体验地方元素,使游客对自我进行概念的重构,当地人强化自我对于地方感的认同。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记忆、展示、凝视”模型处于应用且发展的过程中。
针对我国传统聚落未来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借用“文化记忆、展示与凝视”模型,通过演绎法对康里村和双溪古镇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析与研究,验证“文化记忆、展示与凝视”模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和对于其他乡村进行旅游开发时的参考作用。
本文选取具有闽东传统聚落特色的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康里村和双溪古镇两地,并于2017年7月—2021年5月多次前往两地实地调研。通过深入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两地进行了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合适的旅游发展路径。
2.1.1 康里村
康里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古称长安、后改称翠峰,是元代以前郑氏族人迁徙于此聚居形成的村落,并于2018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清同治年间的屏南知县杨宝吾曾为之咏诗:“此间果是白云乡,山作屏藩树作墙。”由于地势独特,村内经常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云端,故有“云端康村”的美誉。村落以郑氏大宗祠为中心,一条千年古道“玉带路”从水尾环村中祠前而又绕至水尾,以“玉带路”为总脉络,分出水井坪弄、下厝弄、后门厝弄、湖墘弄四条弄。村落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共有传统民房119座,其中明代建筑有9座,清代建筑有80座,民国时期建筑7座,传统民房占全村民房的92%。旧时古田县城至霍童的茶盐古道穿村而过,自古商贾云集,边贸经济十分活跃。村内有条千年古道,名“玉带路”,彰显了耕读之家子弟对“玉带缠腰”吉祥文化的追求。从康里村走出来的学子不仅自身优秀,还很有大爱乡愁情结,懂得感恩与回报家乡,旅美华侨郑观喜创建的“三人行”支教团队,自2006年开始一直在康里村举办公益文化交流学习活动,给康里村的孩子架构起了一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康里人不仅崇文还尚武,五祖拳、虎形拳等古老的武术套路在古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在历史上出现了武贡生、武举人,还在近代的革命战争里涌现了很多革命烈士,如郑云亭、郑福庆、郑云里等具有血性的战士。康里村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十分注重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宣传,通过建设“革命烈士碑”,修复“中共宁屏第五区康里中心支部旧址”,以供人们瞻仰革命烈士,学习红色文化。
康里村内的郑公祠、郑氏大宗祠等建筑体现了当地人对于宗祠文化的重视,虽为迁移而形成的村落,但是村民的团结意识很强。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每年的祭祀戏神习俗,正月十八日祭祖大典的风俗及圣殿、长福寺等记忆符号体现了康里村的民间信仰浓郁独特。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经典曲目《打龙袍》等不仅很受民众喜爱,还具有教化作用。康里村至今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的特色祭湖活动、当地婚嫁特有的缚假车身、点额等,体现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康里村不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团结的邻里情怀,极易引起人们关于“土地情结”和“家情结”的文化认同。
2.1.2 双溪古镇
双溪镇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在宁德屏南,历来有一句谚语:“先有陆氏,后有双溪。先有双溪,后有屏南。”镇内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文物保存较好,民风古朴,是难得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古镇明清房屋多为土墙黑瓦两至三层结构,建筑精美,木雕、石雕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雕梁画栋,栩栩如生。这里的古代商业中心街,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是闽东北地区货物交流中转站之一,当时城内货栈连立、商贾云集,有百年老字号数十家。现如今,仍能从成排的古商铺中看出当年“百载老号数十铺,千年古镇几繁华”。
双溪古镇面对文峰,背靠三台,玉柱崎于左,长老踞于右,四周群峰环抱,形成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山间小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双溪镇,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还拥有堪称“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鸳鸯溪”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唯一的鸳鸯鸟保护区。鸳鸯溪附近山深林密,幽静而清净,每年秋季有数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来越冬,这一带溪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鸳鸯,故屏南有“鸳鸯之乡”的美誉,也为古镇添了不少浪漫色彩。
抛开古镇身份,近年来,双溪镇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以“公益艺术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用艺术改变乡村,走上了文化振兴之路。安泰艺术城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邀请了专业油画文创团队为所有村民和来到艺术城的人们提供免费的油画教学,此举使油画创作在双溪和附近村落蔚然成风,男女老少纷纷拿起画笔挥洒作画,古民居、老巷弄、鲤鱼溪等都成了绝佳的创作题材。
康里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既有白云之乡、人间仙境般的自然风光,又有高覆盖率且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民居、古建筑,是摄影采风的好去处。同时,整个村落的书香氛围浓厚,翠峰书院里留存的“耕莫辍诗书”的祖训仿佛刻在每一代康里人的骨子里。康里传承的武术,古代武贡生的功名碑及革命烈士碑,展现了康里村历来的尚武精神,因此主题定位为——“经古迹熏陶,感民俗文化,瞻烈士英灵”。走在千年玉带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部分的茶盐古道上,回想昔日的商贾云集、热闹繁华;穿梭于书香氤氲的翠峰书院,感受前辈当时在此修读的心境,并告诫自己需凝神静气地研读学问;瞻仰烈士英雄故居和活动遗迹,学习传统武术,感受红色文化,感知革命的艰辛。参与康里特色的民俗活动,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与信仰,开拓自己对于不同地方民俗的见解,并在“白云之乡”的康里获得内心片刻的闲暇。
双溪古镇在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下,有着独具特色的古镇特征,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其兼具现代游客对时兴“沉浸式”旅游的期待。因此,主题定位为——“溯古镇千年,感生命永续”。“溯古镇千年”可概括古镇“一塔一湖一长老,两寺两庙两廊桥,三祠五宅廿七巷,舞龙迎神闹元宵”的千年建筑古迹、风景名胜与人文文化。“一塔”指的是瑞光塔,是屏南现有唯一的塔式建筑;“一湖”指鸳鸯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溪五大景区之一;“一长老”指石长老(又名罗汉石)景区;“两寺”是建于宋代的灵岩寺和北岩寺;“两庙”指文庙和城隍庙;“两廊桥”指迎恩桥和劝农桥;“三祠”指陆氏、薛氏、张氏三宗祠;“五宅”指张宅、宋宅、周宅、陆宅、薛宅等古民居群;“廿七巷”指镇内诸街巷。“感生命永续”强调在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下,双溪古镇如今文创产业飞速发展,不仅滋养着本地居民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还为想要片刻逃离都市,感受艺术生活的人们打造了“理想国”,延续着属于双溪的美好生命力。
首先通过对康里村和双溪古镇两地的集体意识进行分析与解读,剖析两地的旅游记忆符号,选取两地各自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次通过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组合,打造具有特色价值的旅游产品,进行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展示,形成“编码”的过程。最后游客通过对两地旅游产品的体验,加上自身的经历与感知,解读展示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解码”,对其自身文化产生重构的作用,同时当地人体验展示的旅游产品可以加强身份固化,增进对本地文化的深度理解(见表1)。
表1 闽东两地案例分析表
康里村开展以民俗节日体验活动、建筑采风为主导的古村修学旅游。第一,参与民俗节日活动可以促使游客快速了解当地村民的特色与性情,加深对于当地的感知。第二,书画修学游极具参与性,吸引城市青少年到此游学。第三,瞻仰革命烈士,学习红色文化,对党建活动极具教育意义。第四,当地的特色建筑和村落整体的特色规划及康里村作为“白云之乡”的优美自然风光,可以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很好的摄影素材和灵感。
双溪古镇开展以摄影采风、艺术写生为主导的古镇文创旅游。双溪安泰艺术城文创基地为当地村民与游客免费提供油画材料与教学,古镇千年历史遗迹、人文历史及绝佳风景名胜都为游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想象力,无论游客是否有绘画经验,都能在此体验“乡野生态艺术家”的生活。通过“沉浸式”古镇艺术生活体验的打造,突破传统单一的乡村旅游模式,“传统文化输出+现代艺术体验”,把传统文化的根脉留在村落里,融入现代时兴的艺术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借鉴学者马勇(2007)、刘孝蓉(2013)和李宪宝(2018)等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本文将旅游开发的路径大体划分为目的地依托模式、乡村景观意境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开发及经营管理模式和综合性模式等。
康里村的旅游开发属于目的地依托模式,借助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武的精神气节与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以“白云之乡,康村英魂”为旅游宣传口号,打造出了崇文尚武的乡村红色文化展示主题和民俗民风体验等活动。红色旅游资源可分为名人故居与历史建筑、革命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军事观光地与红色广场5种基本类型。康里村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村落内外部空间优化与改造,挖掘38位抗日英烈的故事和活动遗迹,尝试与闽东地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与组团,形成区域红色旅游线路中的一个节点,成为乡村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吸引较稳定的客源。
双溪古镇属于乡村景观意境和创意产业园结合的非典型模式,将水体景观旅游与时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旅游文旅小镇。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就国内旅游市场来说,乡村意境梦幻体验的模式还处在成长阶段,精心设计乡村文艺旅游内容,展示其特色,让游客在观赏水体景区的同时,体验有浓郁特色的地方风情。
两地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都是在深刻分析了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进行的规划与决策。两地旅游开发还应注意的共性问题包括:①注重产品化和整体品牌化,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出独具特色的体验服务项目。②强调随意和休闲。乡村旅游开发应突出休闲、消遣、绿色、生态等功能,注重让游客自由安排休闲活动,一改组团游“疲于奔走”的急行军模式。
本文借助“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梳理康里村和双溪古镇的旅游资源并总结两地的文化特色,为两地提出了可行的旅游凝视策略及发展路径,即康里村应开展以民俗节日体验活动、建筑采风为主导的古村红色旅游,双溪古镇应开展以摄影采风、艺术写生为主导的古镇文创旅游。在对两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道路,即乡村应立足于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具有本土化的特色旅游,避免标准化和商业化等问题,打造本地的品牌效应,以期为其他传统聚落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之路提供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