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龙 刘爽 王永强 牛毛毛 杨钰
(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1.1.1 202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稳步增长”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难测的国际形势,我国进出口、出口总值再创新高。根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出口为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为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为3.7万亿元,增加27.4%。纵观全年,进出口总额走出了一条令人振奋的“V”形反转曲线[1]。
(1)第一季度急剧下降。通过图1可以看到,在疫情爆发前期(1-3月),我国的外贸经济已经受到影响,2020年3月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为3503.59336亿美元,达到最低点,与2020年1月相比下降了4%。
图1 2020年季度当期进出口总值及其同期增长比
(2)第二季度攻防转换。4月有小幅度的回升;5月由于疫情的二次爆发,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5%,但相比同年3月仍有小小的提高。从6月开始,我国的外贸经济正式回暖,6月的进口总值已经达到原来的基础水准,呈现快速稳定的增长势态,到9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1.4%。
(3)第三、四季度,在前期快速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到12月进出口总额再创新高,全年达485,681,681千美元,高于2019年末的429,324,834千美元,收益比2019年高出约13%,如图2所示。
图2 2020年季度当期出口总值及其同期增长比
总之,202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后疫情时代的恢复状态中取得了稳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外贸易额和所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有所突破。疫情过后,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国家,稳居贸易第一大国。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根据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2020年1—10月,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12.8%,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14.2%,进口国际市场份额达11.5%,比历史最高水平有所提升,幅度分别提高0.8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②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推动出口较快增长。我国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大批的医疗物资和机器设备及药品,在此基础上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1.9%。③我国是人口大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后驱动力。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市场的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对于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原油和金属矿砂等产品进口量均增加超过7个百分点;农产品以肉类和粮食等为例,进口量分别增加60.4%和28%[2]。
1.1.2 2021年第一季度外贸情况分析及全年预测
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均创同期历史新高。以人民币来计算(下同),进出口同比增长29.2%,出口同比增长38.7%,进口同比增长19.3%;进出口增长速度创十年来的同期新高,如图3所示。与2020年同期比较,各项增速处于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出口附加值实现稳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服务结构和格局得以调整。全国多地区的服务平台基础建设、多元主体功能培育、新型业态模式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稳步攻坚,全面推动新型外贸创新纵深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焕发出活力与生机。
图3 2021年1月和2月进出口商品总值表
2020年10月以来,我国连续三个季度外贸保持同比正增长。在疫情得以全面控制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有望保持该良好势头和冲力,但实际发展变化还需要全面评估和考察[3]。整体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机遇较多:①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良好势头。②国内生产、投资及消费也呈现继续恢复的态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位于增长区间。同时,面临的挑战也不少:①疫情依旧给经济的平稳恢复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跨境货物流动与人员流动受多方面的限制。②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销售链不稳定性增加等,不能盲目乐观。
1.2.1 内循环下国内“新消费”模式带来商机
内循环下,国内消费升级和新消费模式带来投资机会,主要表现在国潮、电商、游戏等领域。就最近很热的“国潮”来看,可以以“国潮”为切口,在景区中构建新业态、新场景,吸引众多游客。以2020年国庆节为例,“十一”黄金周首日,上海最高的仿明清式建筑(天裕楼)重装亮相,成为“国潮”品牌聚集地,古风集市中蜀锦蜀绣、笔墨纸砚、发簪首饰、汉服等国潮一应俱全,还有“河灯祈福”传统文化习俗体验,这种浸入式体验消费场景让游客惊喜不已,仅在10月2日的最高瞬时客流量就达到1.95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
这些新消费模式的崛起,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升级直接相关,同时更是人们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典型表现。因此,“国潮”的流行并不是偶然,它的崛起实际上会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对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形成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2 内循环——扩大有效内需
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下,承接国内居民消费的渠道、品牌均能受益。
(1)电商是最具成长和亮点的消费渠道。从品类来看,诸多品类的线下消费物品能够实现电商化。例如:食品饮料、餐饮零售、建材家居、旅游户外等;高网购渗透率的品类如各式家电器材、服装鞋帽、美妆等,线上销售比例在持续提高。同时,直播电商是不可小觑的流量革命。互动性、沉浸式的体验感成为线上直播的新价值,也缩减了流通费用和信息沟通成本,提高了产业链效率,加深了部分非标品的电商渗透率。
(2)新群体、新营销、新渠道带动国货崛起。消费者对于“外资好于国产”的刻板认知在不断弱化。以化妆品为例,我国日化行业本土品牌份额提高,从营销、渠道到品牌、产品全面进击市场。新群体即90后、95后、00后成为化妆品消费主力。新渠道即化妆品消费场景和传播媒介从百货、CS店向电商、社交媒体转移。新营销即KOL、直播、口碑种草等新型营销模式不断袭来。新品牌完美日记、花西子、HomeFacialPro(HFP)、WIS等国产新锐品牌增势强劲。
综上,在步入“多元消费时代”的过程中,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展现,高性价比的国产商品将获得新一轮崛起;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将迎来新的生机,“线上+线下”的互动式消费将拓宽新的发展空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决策,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迈进的必然选择。从外部来讲,由于贸易壁垒日益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出现,外贸的稳定环境已被破坏,正常的贸易活动难以开展。在失去部分国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需靠强大的内需拉动。从内部看,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产业的优化爬升问题都需要予以解决,以从容应对外部供给冲击。
随着高质量外贸发展的渐趋推进,新的竞争优势和合作机遇不断形成,我国进出口规模有望继续提高,但要保证外贸稳定仍然任重道远,需要长期的谋划布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们合理规避其对我国外贸的巨大冲击,但仍然使得经济扩展范围缩小,转向内销的倾向明显(也就是说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国内消费的平均贡献率在上升)。由于当前不可抗力的影响,如果近一两年各国疫情不能得到控制,全世界的外贸交易仍需等待,这时内销就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通过出口转内销的形式,企业的积压产品会得到一些缓解。因此,内外双循环应根据经济形势双向互动、合理安排。
通过物流基础、营销模式、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形成稳定高效的国际供应体系和链条,进一步畅通国内外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跨国跨区域自由流动,新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的经济格局,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蜕变机遇。以国家现代物流枢纽建设为标志,建设新时代的物流体系,构建物流大通道,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推动模式的创新、引入前沿的技术尤为重要。2021年,物流的智慧化进程加快,城市物流的发展显现出巨大的变化,总体向着标准化、共享化、绿色化、智慧化方向前进[4]。
同时,物流行业平台经济、“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的模式、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建设无人仓储、配备无人配送车、机器人、新能源物流车;对智能快递柜等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升级,电子物流单据业务,二维码取寄等;在交通物流设施建设上,铁路电子货票全面推广使用,实现了多产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为此,首先,应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新兴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帮助企业开拓新市场,稳住外贸订单。其次,应发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为平台,积极吸引龙头企业入区,带动区域周边上下游配套企业。再次,应扩大优质消费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能源等基础材料的进口,同时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最后,应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出口商品质量和结构。
近年来,在拉内需、促循环上,国家有一系列政策上的调控,以产品技术升级的标准来满足消费的需求。2021年1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要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其中重点点名了“家电”“汽车”等大宗生活消费,为家电和汽车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探索以旧换新等方式,刺激和满足消费需求。随着数字化进程得到迅速推进,数字化经济为消费、为我国经济的内循环提供了新的动力,也是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1)政府助力搭建线上新渠道。疫情冲击下,暴露了很多问题,很多出口企业以国际业务为其开发优势,长期从事经验丰富、业务流程成熟但缺乏国内营销渠道。对于我国而言,国内市场相对拥挤,很难有空余市场缝隙,这就需要政府帮助外贸企业重新回归本土,提供指导和支持,建立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帮助其接触国内潜在客户。线上营销是疫情迫使下的新型模式,也是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着潜在客户数量庞大、便捷服务更受网民青睐的巨大优势,意味着外贸企业需要联合运营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和进出口方式开展数字化营销[5]。
(2)加强产品电子化信息展示服务。直观的产品展示是顾客接触该产品及该企业的直接途径,因此至关重要。第一,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有媒体宣传嗅觉的人才。第二,企业需要健全信息化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利用,归类整理分析客户偏好,把握客户心理,从而提高企业内数据分析人才的价值实现。这也需要企业积极整合在不同部门使用的不同的系统数据,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给企业的国际化营销带来的损失,实现企业在国际国内的全面均衡发展,并根据宏观环境作出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