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珊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教研室,江西上饶 334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会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对器官和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目前医学上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有研究指出,B 淋巴细胞及T 淋巴细胞的分泌增加,以及免疫功能的失常有一定的关系[1-2]。皮疹为其常见皮肤炎症反应,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选择糖皮质类激素药物对患者免疫功能进行改善,以此起到抗过敏抗炎的作用[3-4]。羟氯喹可以有效治疗免疫性的皮肤疾病,而将羟氯喹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修复其受损的皮肤。为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60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患者作为研究组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均为女性。对照组中,年龄17~57 岁,平均(36.55±5.17)岁;病程1.5~21 个月,平均(10.25±3.38)个月。研究组中,年龄14~58 岁,平均(36.18±5.08)岁;病程1.5~25 个月,平均(10.64±3.3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上饶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与ACR 相关指南[5]诊断标准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脏器官疾病者; ②存在精神疾病及神经功能障碍者;③存在沟通障碍,无法正常进行沟通交流者。
对照组采取单一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即醋酸泼尼松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10101),用药方式为饭后口服,第1~2 周,用药为4~12 片/d,第三周开始对药量进行缩减,最低药量为1 片/d。
研究组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的方式进行治疗。泼尼松的使用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同时取硫酸羟氯喹片(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10174),采用口服的方式,每天早晚各服1 片,在治疗的第1~2 周内,每天的用药剂量应当保持在400 mg,第三周起,可以按照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对药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每天的最低用药量不低于200 mg,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进展,做好相关的记录。
两组均治疗1 个月。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包括红斑狼疮活动度 [应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ys 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6]评定,0~4 分为非活动性,≥5 分为活动性]、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3 补体。②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显效:皮疹蝶形红肿、溃疡、红斑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C3 补体等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指标接近正溃;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出现加重情况[7]。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白细胞轻度降低、头晕不适等症状。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红斑狼疮活动度和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低于对照组,C3 补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相关指标的比较(±s)
组别 红斑狼疮活动度(分)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mm/h)C3 补体(g/h)?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3.47±1.25 5.65±1.95 5.517 0.000 24.64±8.26 36.28±8.78 5.288 0.000 1.22±0.51 0.68±0.13 5.619 0.000
研究组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的比较[n(%)]
研究组胃肠道反应、白细胞轻度降低、头晕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高危因素目前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也尚不清楚,根据初步的临床研究可知,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免疫紊乱导致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大量分泌,并出现异常活化和克隆的状况,使免疫物质对机体的器官产生抵抗作用,从而对器官组织形成损伤[7-8]。系统性红斑狼疮会使患者皮肤出现皮疹,发生溃烂等情况,情况严重时,指端或肢端会发生坏死现象,所以一旦发生红斑狼疮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对皮疹症状进行控制,避免其持续恶化影响到周围健康的皮肤,这也是临床治疗该病的重要思路。在临床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通常发生的比较突然,多出现于面部,早期呈现出黄豆大小的水肿,但是由于病情的持续加重,水肿区域的颜色会越来越深,直到发展为深红色或者紫红色[9-10]。
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但是存在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比如患者长期使用该药物,容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用药剂量一般比较大,减量难度大;长期大量使用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11]。虽然泼尼松的治疗效果已经在临床获得认可,但上述的弊端依然难以有效消除[12]。而大部分的红斑狼疮皮疹对光线比较敏感,所以将羟氯喹应用到了该病的治疗中。羟氯喹作为新型喹诺酮类药物,能够对淋巴细胞起到明显的阻滞效果,使相关指标保持稳定,进而起到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13]。但是羟氯喹也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使用时需要考虑患者具体的状况,对初始的用药量严格把控[14-15]。
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和C3 补体是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病情程度的重要参考值,C3 补体越高说明患者的肝肾功能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经过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后,患者的红斑狼疮活动评分和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低于对照组,C3 补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能因为羟氯喹可以对淋巴细胞起到阻滞效果,对患者体内的炎症进行逐步清除,使各项指标趋于稳定,从而对受损的皮肤进行恢复,且能够有效避免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能够有效降低红斑狼疮活动评分和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有效提升C3 补体水平,而且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