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检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讨

2022-02-12 00:21包怡红罗浩张国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

包怡红 罗浩 张国财

摘    要:文章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性规律为基础,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从2009年到2019年的文献,分析了11年间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文章,重点研究了2019年的文献内容及主流研究方向,并从实习基地建设、联合培养模式、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献检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30-03

自2009年3月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以来,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启了新篇章。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初具规模。2017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18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2020年,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全面扩大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但截至投稿,还没有进行复试,因此暂时没有统计2020年的数据)。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引发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不同年份文献数量和侧重点的变化

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题检索,从2009—2019年,文章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9年间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文章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了最多的671篇,2019年的文章数量略有下降。自2009年教育部下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意见后,全国各个高校开始陆续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随着人才培养的进行,研究者从各個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研究,从文献的关键词、高频词分析,重点研究领域可以归纳为:学生培养模式、实习基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特色课程设置,各领域的研究文章情况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的文献检索数据表明,学生培养模式的文章数量在11年间一直占主导地位,尤其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达到206篇和191篇。实习基地建设和特色课程设置的文章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略有浮动。实习基地建设在2012年达到24篇,特色课程设置在2014年达到57篇。导师队伍建设文章总体数量较少,有所起伏,在2019年达到23篇。

近年来,相关研究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对策。文章以2019年文献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分析对象,探讨我国教育领域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注热点及发展趋势。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基地的建设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开展了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意见。

(一)校外导师和实习基地建设缺一不可

佟有才等人认为实习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的第一课堂。实习基地教学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创新活动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成创新思维,通过实习活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做好产学研联合培养,既能提供区域经济发展必需的人才,又能获得社会对高校的多元支持,从两方面缓解了政府所承担的社会经济发展压力。

(二)实习基地的质量有待提升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已经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地建设模式陈旧、长期发展动力不足、基地管理制度欠完善、校内外导师合作不够深入等。对此,陈秀峰等人提出创新建设模式、确保研究生培养基地持续健康发展,健全标准体系、规范基地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明确职责与权力等对策。

针对各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中暴露出的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双导师队伍人员欠缺、相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刘元林等人提出了建设优质实习基地的“互惠共赢”原则,通过校企战略合作的加强,扩大双导师队伍建设,同时要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联合培养在学生培养模式中得到认可

(一)联合培养促进校企合作

蹇海根等人对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涵盖联合教学培养、联合选题培养、协同创新培养三方面。联合教学培养采取“分段式”和“双导师”并轨的培养制度,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实际应用,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为核心,需要修满相应的实践课程学分;联合选题培养是指高校与企业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指导小组,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方针与产业发展政策,实现高校导师课题项目与企业关键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协同创新培养是在互利互助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通过科研合作、成果共享等方式共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实现信息、资源、成果共享的多赢局面。

(二)联合培养促进学生的实践锻炼

尽管高校和企业分别专注于人才培训和技术创新,但彼此之间仍存在许多交汇处。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源于技术的创新和人员的培训。作为联合培训基地,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联合建设以创新项目为基础的实践基地是深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西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四川政府共建的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国家国防军工产业的任务。结合行业办学的背景,学校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各专业与35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聘请相应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训,并通过目标培养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学校行业背景优势,突出产学研联合办学特色,为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丰富的经验。

四、导师队伍建设逐步走向多元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在实行单一导师制,且导师选拔标准很少考虑职业性,所以客观上导致教学问题频出,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尽快解决传统单一导师制存在的缺乏创新和实践的问题,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高校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完善导师选拔与发展机制,注重职业性,建立双导师培养效果考核与评价保障机制,在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导师制”

通过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以及高校相应教务部门发放424份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目前各高校“双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发现,优化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更加合理、公平的导师遴选方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调查结果显示,校外导师对实习研究生的业务指导能力、时间、方式以及激励政策、师生关系等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企业实习实训、学术论文发表、学术交流形式、科研项目参与等多种指导方法才是正确的指导方式。

3.调查结果显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信任、良好关系的基础,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消除双方的沟通盲区,有助于师生间和谐的学术交流,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

以上问题的发现对于完善“双导师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管理体系和评价补偿机制的完善,确保团队有效运行,创设以“导师责任体系”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形成合理的师生学术交流方式和完善的导师选拔体系,最终形成一套以导师为主导的健全的团队管理体系。

(二)企业导师是“双导师制”建设中的关键

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实施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而如何遴选和评价企业导师是关键。遴选指标体系主要由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2个主要指标,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创新能力、行业影响力5个次要指标组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基本素质和指导水平2个主要指标,以及思想品德、指导过程、指导结果3个次要指标组成。这一遴选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完善“双导师制”提供了具体思路。

(三)绩效考评促进导师队伍的高标准

导师绩效考评是检验教师教育工作能力与成果的基本方法。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体系有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绩效考评体系无法完全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发展水平,不利于考核导师教育工作的最终质量;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体系基本照抄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体系,无法体现专业领域需求;第三,绩效考评体系无法与培养模式相匹配,对导师教学的过程考核无法实现。通过采用矩阵建模及专家评价法对绩效考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结果显示,导师考核重点应放在工作过程和结果上,关注教育行为主体的同时,也关注教育目标受体。从长远发展来看,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要在统一学术能力的绩效比重基础上,提升工作表现与最终工作质量的绩效比重,从而实现精准的绩效考评。

五、职业资格准入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

有研究人员认为,将相关职业资格准入门槛与专业学位的设置直接挂钩,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一)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体系的融合

蒋复量等学者依据高校学科情况,提出了以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国内的学术界就专业学位研究生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本质属性上的一致性已基本达成共识。就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可行性而言,二者在职业性、实践性和专业性上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从培养目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上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应用性,希望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切实提高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如拓宽专业基础课口径、精细专业核心课程、强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渗透融合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是合作单元。但是某些原因导致企业未能完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得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学术色彩。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后,仍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通过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的有机结合。

(二)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对接

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学位教育对接机制可以充分明确校内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有助于流入专业领域的人才在不进行企业二次培养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时了解行业变化、专业要求,注重项目融合,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岗位培训的衔接,从而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对接。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保持主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复合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效益和社会融合方面的共同提高,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对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佟有才,赵冰,丛万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3(1):45.

[2]  陈秀锋,曲大义,邴其春,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OL].教育现代化,2019,6(39):1[2020-10-11].https://chn.oversea.cnki.net/kns/defaultresult/index.

[3]  刘元林,刘春生,吴卫东,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8(6):33.

[4]  蹇海根,王业东,阳建君,等.专业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17.

[5]  蒋复量,刘永,余修武,等.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9(3):1.

■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0-12-19                                                          修回日期:2021-03-03

作者简介:包怡红(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SJGZ20180002);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PBL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DGY2020-12)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