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们,走向世界和未来

2022-02-11 08:29金竹,俞盈盈,张智威
中学生天地(A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黄茶山茶白茶

「径山茶宴」

余杭径山,山路径通主峰,江南五大禅院之首——径山寺坐落于峰顶。山色空翠,茶园遍地,径山寺宋式木结构的山门大殿,从容淡定地迎送往来的香客游人。与其他禅院不同,径山寺有不少安静幽美的喫茶小筑,分布在院内各处。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里便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径山茶宴”的诞生之地。

所谓“径山茶宴”,其实就是一种品茶的仪式,盛行于宋元时期。按照当时的待客传统,每当有贵客光临,住持会在明月堂设茶宴招待。明月堂是高僧退养之地,轩窗明亮,绿树掩映。而一些非正式的待客茶宴,有时也在客堂、茶亭举行。茶宴开席,众人列坐左右,在茶气氤氲中品茗、议事,颇具坐而论道、参禅忘机之风。茶过三巡后,寺里还会准备各色茶点、水果招待大家,人们手持茶具器皿,用禅宗“参话头”的方式问答交流,机锋偈语,慧光灵现。

作为禅门仪轨和茶会礼仪的结合,径山茶宴堂设古雅,程式规范,有一整套礼仪程序的设定,比如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茶、煎茶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鼓等,间或有点茶、献茶、闻香、观色、斗茶等形式的茶艺活动。主躬客庄,礼仪备至。径山茶宴后来还流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每年都有日本僧人不远万里来径山探古寻根。

但明清之后,随着径山寺逐渐衰毁,径山茶宴也几近失传。直到1985 年,有位爱茶的和尚福生路过径山,看到这一片废墟荒土,下定决心在山上住下来,守护这方禅茶净土。两年后,径山寺在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下重建,山上逐渐有了人烟,僧人们种茶饮茶,传统茶礼再次受到重视。福生圆寂之后,他的接班人们继续推动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径山茶宴。定康、戒兴两代住持潜心钻研制茶技术,培养出数位弟子作为专职“茶头僧”,让径山茶宴慢慢恢复了往日风采。

径山茶宴依径山寺历代祖师、住持而传承,一代又一代僧人维系着这场禅与茶的千年际会。热爱茶文化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出力,通过搜集梳理资料和走访论证,逐渐确立了径山茶宴的基本流程与器物。如今,径山寺每年都会举办一至两场庄严的茶宴活动,让中国古老的禅茶文化历久弥新。

「安吉白茶」

传承手工炒茶技艺

安吉县溪龙乡,陈达有笑着迎接前来寻访安吉白茶的客人。这位安吉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肤色黝黑,敦厚大方,是典型的山里茶农长相。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正趁着农闲时期拆建家中的木制土房,到了春天便能拥有一个全新的手工炒制茶叶工作坊。

安吉白茶本是一类珍稀的白化绿茶,需在早春特定的白化期采摘,经过一番精细炒制,方能得到一杯叶白脉绿、香气持久的茗茶。其炒制工序颇有讲究,不仅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更要求炒茶师傅有娴熟的手法和手感,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一锅来之不易的鲜叶。

陈达有递来一杯茶,指着玻璃杯中的茶叶讲解炒制难点:安吉白茶叶片单薄、叶脉粗大,杀青温度低了,叶脉容易发红,温度太高,则叶片容易被炒成渣。有经验的老师傅只要把叶片放手心一瞅,就知道该在什么温度下锅,中途该如何根据茶叶状态调整火力。所以炒茶不能戴手套,必须徒手下锅,每一片茶叶都被师傅亲手摸过,保证成品均匀细致。这一杯安吉白茶,是用炒茶人手上的水泡和厚茧打磨而来的。

炒茶的苦,一般人难以承受。陈达有十几岁时跟着父亲学炒茶,对采茶、炒茶这种脏活累活也是抗拒的。茶农需要和时间赛跑,天不亮就赶上山采茶叶,直到中午才匆匆忙忙扒拉一口饭。采来的鲜叶必须挑拣出大小均匀一致的,大约下午2 点就准备开锅现炒,一直要忙活到凌晨3 点才歇息。这种没日没夜、争分夺秒的节奏要持续一整个月,对学徒的身心是一种巨大考验。

陈达有的父亲陈守斌是安吉白茶炒茶大师,在做茶这件事上精益求精。父亲悉心指点,鼓励陈达有挺过了做学徒最苦的三五年。随着制茶技艺的精进,越来越多的茶客点名要陈达有炒茶。认同感和成就感支持着他炒茶,最终他接下父亲的衣钵,甚至还发明了不少创新的炒茶技法。比如父辈炒茶,杀青之后要放在塑料布上,铺上麻布,上烘笼焙干,但这样做茶叶容易沾染上烘笼底下的炭火味。于是陈达有尝试改进工艺,第一次简单杀青后出锅摊凉,第二次炒到六七成干后继续摊凉,第三次才炒至足干。这个工艺被他称为“三进三出”,虽然工序复杂,但大大提升了茶叶品质。

如今,安吉白茶大多采用机器炒制,整个溪龙乡掌握手工炒制技艺的不过寥寥几人。对自己山上几十亩茶地的茶,陈达有每年都坚持亲手炒制,维系他与茶客们所认可的茶叶品质。他每年还会带几个徒弟,像当年父亲指导自己一样,悉心传授技艺,让安吉白茶手工炒制的传统得以延续。

「平阳黄汤」

一片叶子富一方人

浙南平阳县,钟维标啜饮了一口黄茶,将他与这杯茶的三十年缘分娓娓道来。20 世纪90 年代,钟维标生活的朝阳山一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作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朝阳山交通闭塞,乡民受教育程度低。当时的钟维标是一位乡村教师,临近开学,他得挨家挨户敲门,劝说乡民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可是读书要花钱,孩子走了家里还少了劳动力,面对乡民窘迫悲苦的眼神,年轻的钟维标无可奈何。

一次偶然的机会,钟维标打听到茶叶的经济效益不错,他灵机一动,没准朝阳山也能种茶卖钱。于是他掏出积蓄买来茶苗,召集了七八户乡民承包茶地,同时自己也勤快地学习种茶技术,几年下来竟也有了些收成,炒制的红茶、绿茶都卖得不错。他索性辞了教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茶园管理和茶叶制作中,成了那个年代“下海”创业的典范。

钟维标很快发现了一个商机。历史上平阳黄汤颇负盛名,清乾隆时期还被列为贡茶,但如今平阳黄汤在市面上难以寻觅,加工技艺也逐渐失传。钟维标寻访浙南闽北的制茶老前辈,寻求制作黄茶的技法,最终琢磨出了“九烘九闷”的炒茶思路,一有空就躲到茶厂里试制。他对黄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记不清失败了多少回,钟维标终于在茶汤里闻到了古籍所记载的温润甜香。祖辈留下的传奇黄茶,在钟维标的手里重新焕发出活力。

一时间,黄茶订单纷至沓来。鲜叶来源紧俏,钟维标便以高于市场均价的价格,向朝阳山的农户收购茶叶,同时实行现代化的有机茶园管理制度,如春茶采摘完毕后,统一修剪茶树并把残枝覆盖到土壤上,起到施肥、保水、防晒的作用。钟维标花了几十年时间,把平阳的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平台,他也清楚,只有好口碑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朝阳山在钟维标的引导下,变成了乡民的金山。许多过去的贫困户上半年种茶卖茶,下半年出门打工赚钱,一年下来能攒下好几万元。茶厂建起来了,道路修得宽敞笔直,品茗观光、餐饮住宿等特色服务业也跟着开发起来。钟维标的黄茶企业也给当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如茶园管理、炒茶制茶、茶艺表演、策划营销等。

身为平阳黄汤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钟维标也乐意接纳新人,如今他有了十余名弟子。“想不到兜兜转转,又当上老师了。”来年春天采茶时,要把徒弟们都叫过来,大家到朝阳山上搞一场黄茶炒制比赛,这是钟维标的心愿。

猜你喜欢
黄茶山茶白茶
黄茶一盏脾胃舒
岳阳黄茶闷黄机械化研究与探讨
绘本
红山茶
《中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系列讲座之五中国黄茶标准化工作十年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山茶梅花图》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
梦山茶
中国最弱茶类 黄茶谋求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