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娜
(广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首歌唱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流传、脍炙人口,是因为其故事、思想和表达到了相对完美的统一,并且,能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陕北民歌《兰花花》就是这样一首歌曲。起初,《兰花花》只是一个“好故事”,这个好故事在陕北民间音乐沃土的培植下生根发芽,然后茁壮成长为一首优秀的歌曲。《兰花花》作为一首歌唱艺术作品,能够走出陕北、风靡全国、唱响国际乐坛,作曲家王志信是重要的推动者。经过改编的《兰花花》更加注重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兼容“娱己”与“娱人”,重“情味”也重“技巧”,同时,加入了戏曲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表现力和吸引力。中国音乐“以曲代功”,民歌《兰花花》曲调简单、层次鲜明,便于传唱,作为声乐大赛的选曲,能够有效地反映演唱者的高音、节奏与情感,更能够全方位考验演唱者的作品处理能力。
《兰花花》这首歌曲诠释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歌曲描绘的是我国封建思想兴盛时期,农村女子兰花花极力反抗嫁给当地乡绅“猴老子”,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却遭到封建势力残酷镇压的故事。面对艰难困苦与强权压迫,兰花花仍然不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歌曲《兰花花》之所以能够传颂多年,正是因为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兰花花表达了千万女性的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反抗一切强权压迫,努力实现美好生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是简单而深刻的,易于被听众理解和接受,所以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民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形式,是一种主要在民间传唱,服务于大众,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的音乐。陕北民歌是民歌的一种,源于陕西北部延安一带,其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之一为信天游。延安特有的黄山黄水黄土地孕育了这样一群质朴的陕北人民,他们常在放牛赶羊时放声高唱,空旷的黄土高原铸就了天然的“音乐厅屏障”,反响着人们浑厚的具有穿透力的声音。陕北人民所唱的歌曲是自由的,没有固定的节奏、节拍,也没有器乐伴奏,陕北人民天生的嗓音便有高亢明亮的特点。信天游的演唱以当地方言为主,这使其在音乐艺术风格上表现更为特殊。久经传唱的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真切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编曲创作是一个对歌曲进行加工,并升华其艺术主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对当地口口相传的民歌,作曲家会深入当地人民生活进行歌曲的采集与整理,再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由于单一原始的民歌的演唱缺乏技巧性,无法实现较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民歌编曲创作的最大功能是使不具备技巧性的传统民歌更加规范,丰富其演唱技法,使其音乐表现富于变化,使歌曲便于传唱。编曲创作是对传统民歌与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完美地融合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
《兰花花》是我国陕北地区的民歌,语言淳朴生动,音调犀利有力。王志信在二度创作时吸收了原来的叙事性的表现手法,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注重用反复、比兴修辞和韵律速度的变化来强化情感表达,将一个敢爱敢恨、全新的兰花花形象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我国有许多作曲家对民歌《兰花花》进行再创作,本文主要从作曲家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入手,对其曲式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的曲式结构表现为带有分节歌性质的复三部曲式,主要由引子、呈示部、连接、展开部、连接、再现部六个部分构成,调性布局为e羽、d 商、e 羽。
引子的调性为e 羽调,采用《兰花花》的主题进行引入,使用齐奏的手法交代作品的基本格调——高亢而悲凉。第二小节低音声部的加入与高音声部形成呼应,具有一定的复调性,从第9 小节开始,为切入歌曲主题做准备。
呈示部表现了《兰花花》的主题,调性为e 羽调,主题的旋律与歌词都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极具陕北地方特征。
该作品的连接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对主题的补充,二是作为展开部的引入。对于前后不一致的调式,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音乐表现上更为强烈,伴奏织体也更加密集,为听众营造了一种紧促感。
引入(29 小节—59 小节)由两个乐句构成,具有悲剧色彩,调性转为d 商调,节拍变为四二拍,在速度上慢了一倍。第一个乐句一开始出现的减三和弦预示着悲剧即将到来,伴奏织体多采用震音来模仿弦乐器,这种极具歌剧化特点的表现手法使人声演唱与伴奏部分的旋律形成对位,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第二个乐句一开始,音乐整体表现又向上递进了一个层次,旋律发展采用了向上模进的方式,伴奏部分的低音采用了持续的震音,加之逐渐变快的速度,使音乐达到一个小高潮。
连接(55 小节—68 小节),该连接处与旋律声部有5 小节的重叠,使整个乐曲顺利进入展开中心,材料也来源于第一个连接处,不同的是,速度比之前更快了。伴奏织体出现了更多的大和弦与八度,使音乐画风突变、扣人心弦。
展开中心(69 小节—83 小节),延续了连接处的伴奏织体,可以说是全曲最具斗争性的部分。歌词也充满了愤怒与反抗,速度为快板,十分符合中国传统曲式慢—快—慢的结构。歌词也分为两段,许多装饰音与滑音的加入使音乐具有歌剧中宣叙调的色彩。
连接(84 小节—104 小节),该连接篇幅较长,在音乐上仍然延续了展开中心的音乐情绪,伴奏织体中附点节奏的出现让歌曲具有一丝进行曲的风格。中间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像是在模仿小提琴声部,一直到101 小节到达顶点,紧接着又引出一个新的段落。
再展开(105 小节—119 小节),这是一段紧拉慢唱的摇板,对这一段,演唱者的处理可以十分自由,每个长音的时值没有明确规定。伴奏织体采用了等分的节奏,是在模仿民族打击乐器,相对于节奏上的变化来说,更多的是和声上的变化,这一段出现了几次离调和弦,等分节奏的运用给人一种十分急促的感觉,非常符合歌词所描述的兰花花出逃的情形。
连接(118 小节—135 小节),该连接与前两段有两小节的重叠,这里是最后一个连接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还起到了准备再现的作用,节奏上延续了摇板的节奏,速度也逐渐加快,末尾处线性低音的出现与高低声部的反向进行将音乐持续拉宽,随后出现的三连音节奏的顿音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再现部(136 小节—149 小节),歌曲的再现部为动力再现,也是全曲的高潮。再现部的旋律与呈示部一致,但再现部的歌词与伴奏织体配置与呈示部不一样,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不同,再现部更像是冲破了重重阻碍最终重见天日。伴奏织体也变为等分性的三连音节奏,使音乐的情绪更为饱满,音乐最后以弱来收尾,在听觉效果上制造了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情感表达、气息、节奏、咬字以及舞台表演等。演唱者要从不同角度审视歌唱表演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歌唱习惯进行歌曲处理及表达。
演唱者在演唱前需了解故事发生背景和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演唱风格及唱法,这一准备工作对于演唱者来说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演唱者要高度重视歌曲情感的表达,在歌曲情感的表达中,每位歌者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都会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作品《兰花花》在情感表达上是随时变化的,并且,在演唱时没有固定的速度。由于歌曲的每一部分叙述不同的故事,其情感表达也会根据歌词含义的变化而变化。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从作品出发,全身心投入作品中,体会作者在创作改编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完全代入到兰花花这一角色,实现身临其境的情感抒发。
民歌演唱需要一定的技巧,运用这些技巧的关键是气息。歌者在演唱时,气息一定是搭上的状态,如果没有搭上气息,所发出的声音是虚而不实、飘忽不定的,不会传得很远。在空旷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劳动人民在歌唱时,歌声能够传得远,与气息的铺陈有密切关系。演唱时,歌曲的每一个换气口很关键,换气时候的歌唱发音位置不能变,当唱到高音时,更要注意搭上气息。
该作品的节奏把控十分重要。作品中的摇板部分,“手提上羊肉,怀里揣着糕……”,在这个地方,歌曲的节奏并不是自由的,同时,不可以唱成散板。演唱要有紧凑性,切不可随着自己的想法演唱。发长音的时候,可以自由延长,不过,此间的节拍律动不能被打破,必须与钢琴伴奏配合一致,不能只是钢琴伴奏跟着演唱者走,演唱者也得听得出钢琴伴奏中和声及曲式的变化。当曲式节奏较为平稳时,演唱者要将饱满的情绪代入其中,紧拉慢唱地推动情绪的发展,把歌曲带至高潮,将兰花花出逃时的紧张而激动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首作品是一首地方性色彩极强的传统陕北民歌,因此,对演唱者的咬字方面的功力的要求较高。歌词运用了大量的陕北方言,演唱者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例如,在开头时“青线线那个兰线线”中的“线线”需要唱作“线线儿”,要用儿化音来演唱。“那个”在陕北方言中需演唱为“内(nei)个”。第三句中的“生下”需演唱成“生(seng)哈(ha)”。第四句“实实地爱死个人”中的“爱”,应该发音成“ng-ai”。在民歌演唱中,演唱者要保留当地原生态的唱法、咬字归韵和发声技巧,发声位置要靠前,浊化前鼻音。
每部作品的演绎都需要一个传播媒介——舞台。作品的呈现是面向观众及评委的,因此,歌者在舞台上的表演也值得研究。我们可以根据作品风格来选择不同的舞台表演方式,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演唱者应投入到舞台表演中,和舞台融为一体,不能被场下的观众所影响,全身心表演,直至作品结束。不能只追求听觉上的美感,视觉上的美感也非常重要,比如,站在舞台上时,歌者的状态和表现一定是积极的,不能懒散倦怠,做出的每个动作和每个表情都要具有美感。在舞台上,歌者与乐队和钢琴伴奏的默契配合也十分关键,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台下进行长时间的配合练习。演唱者在台上不能过度紧张,要表现得自信自然。舞台表演的经验来源于歌者的多次尝试和总结,关键在于反复实践和积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才能使舞台表演效果达到最佳。
作曲家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大大加深了其音乐特征,使其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扩大了传统民歌的影响。本文根据该作品的音乐创作背景、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歌者本人在演唱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供广大演唱者参考。声乐演唱的学习没有止境,演唱者需不断地分析、思考、总结、提高,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全身心投入作品的演唱,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才能为听众呈现声动梁尘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