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2015 年住建部印发了《推进BIM 指导意见》,代表着BIM 技术开始在我国建筑领域推行。时至今日,BIM 技术已经在我国建筑领域应用了7 年有余,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BIM 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该的技术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BIM 技术之所以能够打破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实现全过程施工管理,帮助决策者在成本控制、安全管理、质量监督、进度调控,是源于它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BIM 是以3D 技术为核心的软件系统,能够将二维设计图纸转化为立体形式,便于项目经理、工程监理分析建筑内部结构。例如,香港中沙线地铁工程当中,管理人员便是通过BIM 技术的可视性功能,在图纸分析阶段发现了设计图纸中存在的构件和车辆碰撞问题,及时调整设计方案,避免了后续施工变更,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费用。
当前,绿色建筑的推进,给现代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中施工工种、施工班组增多,加大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难度。有了BIM 技术辅助,可有效缩短各种协调流程,便于形成科学性的方案。
BIM 技术除了可以模拟建筑造型、内部构造之外,还能够模拟施工过程,帮助管理者找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有利于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从而有效地管控成本、控制质量、保障安全和调节进度,为后续运维提供决策依据。
(1)整个工程项目方案优化:施工单位可通过BIM技术对整个施工方案展开分析,在守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2)对工程设备、管线等进行碰撞试验和动态修改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最终保证建筑内部结构的科学性,提高建筑质量及安全水平。
总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BIM 技术实现了动态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等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参考,保证决策的精确性、针对性和实用性[1]。
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成本紧密相接,为了提高成本管理能力,需要抓住所有质量风险点展开系统规划。在现代建筑行业激烈竞争背景下,有必要融入BIM 技术完善质量管理,从而做到成本管控[2]。但BIM 技术融入加大了企业成本支出,例如某企业在融入BIM 技术后,发现利润减少了100 余万。这是由于BIM 技术属于一个体系,既有软硬件要求,又要匹配专业的工作人员,整个体系的运转年投资在数十万元到200 万元间。
目前人员的BIM 技术应用经验不足,无法灵活使用软件[3]。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和国外相比,我国BIM 技术发展晚、经验少。另外,政府也没有针对建筑行业的统一规范,仅依赖企业自我认知来实现该技术的推行和普及,难度相对较高。
建筑施工企业对BIM 技术应用不够重视,对BIM 技术的培训学习、执行标准等未形成明确规定,不重视BIM技术应用的数据管理工作[4]。因而,BIM 技术所需的信息化管理环境得不到有效建构,最终导致BIM 技术应用不足。
技术方面存在BIM 模型的构建和转移出现错位、BIM 软件兼容性不足等问题。例如,某工程招标环节,虽然施工企业获得了设计单位提供的BIM 模型,但在后续管理中施工企业另外构建了一套BIM 模型,两套模型存在很大差别,直接导致后续管理低效化。也有的企业在BIM 技术应用中出现了系统死机甚至崩溃的问题,根本原因是软件不兼容或者硬件质量的问题。
(1)管理人员要认识到BIM 技术带来的成本激增问题,能够驾驭质量、成本、安全和进度,避免管理冲突。同时,在施工前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尤其是一些关键参数必须要明确,例如土壤成分参数直接决定了地基工程的施工方法。数据采集完后,要录入系统,通过BIM 系统来构建出数据平台层,这是确保下一步数据得到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5]。目前在行业内BIM 技术的实现,80%的成本源自数据采集工作。大型工程信息采集成本在数十万元左右。若施工企业拥有完善的数据系统,可以有效降低50%以上的技术成本。
(2)建立模库:模库是确保BIM 技术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包含了建筑设备、建筑构件等有关的模型。目前我国BIM 技术模库缺乏统一标准,这也导致企业每接一个工程都要重新收集或者制作模库,提高了BIM 技术成本。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及早开发统一性模库,这对于实现建筑领域的标准化施工有着积极意义。
(3)聘用一专多能人才:BIM 技术需要操作人员精通参数调整、识图、维护等,往往导致工作组人员过多,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要选用一专多能人才,尽可能压缩编制,减少BIM 技术融入后带来的人力成本增加问题。
施工企业需要对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进行BIM 技术培训,保证在具体工程管理中主动融入BIM 技术。以成本管理为例,通过系统培训让相关人员灵活运用5D 模型,精准了解建筑工程所需材料及数量,并通过BIM 技术进行科学计算得出工程成本数据[6]。当企业融入了BIM 技术以后,要求不同岗位、不同部门能够通过BIM 技术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实现建筑施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
(1)形成系统的BIM 技术培训制度:企业需要了解各部门在BIM 技术应用当中存在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技术培训。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必须要和考核挂钩,考核要和激励挂钩,从而调动每位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2)规范BIM 技术操作流程和标准:主要通过文件形式来确定BIM 技术在哪些环节得到利用,具体包括设计图纸审核、工程数字化建设、资源与成本管理等。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将设计图纸审核细化为构件碰撞试验、管线合理布局及施工,从而让BIM 技术应用情境更加立体、详细。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需要尽可能将BIM 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链条中,对企业采购、工种调整、财务部成本控制等提供支持。为了让各部门积极利用该软件系统,还需要为各部门建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等各类指标,通过指标系统评价各部门BIM 技术利用水平[7]。这样才能保证BIM 技术具有的安全风险预测、质量动态管理、成本动态控制、进度协调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3)提高数据采集工作的重视度:信息采集阶段成本占据了BIM 技术成本的50%以上,故而施工企业必须建立数据采集意识,培养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质量人员等岗位的责任感,动态录入数据,最终构建起BIM 技术运行所需的数据环境。
(4)认识到BIM 技术模型交接工作的重要性:施工企业在施工前需要积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接,争取第一时间拿到设计单位形成的BIM 技术模型。因为设计单位的BIM 技术模型充分融入了地质水文信息、环境数据、各类工种的技术参数等重要数据。而且设计单位的BIM 技术模型具有智能化特点,可实时调整相关参数,降低了工作压力。
选择品牌软件企业的BIM 技术软件,这是减少系统不兼容、不稳定的关键手段。施工企业也要善于与此类软件公司合作,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降低企业BIM 技术系统运行成本。
随着土木工程的集成性及绿色环保水平越来越高,建筑施工企业开始融入BIM 技术,希望利用其可视性、虚拟性、优化性和协调性等优势来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然而,施工企业必须形成与之有关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标准,才能有效减少BIM 技术的融入风险,提高BIM 技术的运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