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盼情 周学磊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300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是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与评价,工作内容有地质测绘、实验以及测试等。一般来讲,工程地质条件指施工场所的地形环境,包括水文地质、构造等内容,掌握相关条件,并且结合建筑施工要求,预测二者的作用方式、特点及规模,通过准确、科学的评价,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为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数据,助力分析评价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地质勘察是建筑工程推进的前置工作,有效的地质勘察作业,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也可得到保障[1]。
地质勘察的作业目的是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展开有效勘察,收集地质、地形等数据为建筑施工提供支持,这是建筑工程开展的前提,有效的勘察作业可帮助建筑工程规避大量施工问题。但在实际的勘察作业中,分布的勘察作业人员对工程施工的了解程度较低,比如工程结构、工程类型等方面,这也就导致对工程所需地形、地质等数据掌握不全,使得勘察任务不清晰,勘察作业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对工程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监督审查工作对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有效性有直接关联,但从地质勘察工作现状来看,质量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主要存在于这几个方面:
(1)勘察数据采集时,作业现场应用的钻机数量过多,而现场操作人员无暇管理到方方面面,一般会采取抽查方式检验钻机的运行状态,而大多钻机的运行过程被忽略监管,一般只在终孔时对机台的编录、标贯等数据展开检查,并且由于每个机长钻探技术的差异,岩芯采集量有波动,对技术人员的判断结果有直接影响。
(2)勘察数据造假。勘察作业有着一定的繁琐性,并且勘察过程中需持续投入资金。为节省成本投入,部分的勘察机构会将勘察作业流程一再删减,通过简单地表面流程便将“数据”记录,每个地层原有测试、取样程序被省去,甚至只有部分钻孔是真实的,而其他大量钻孔皆为假造,这导致勘察数据无法为工程施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在工程施工中开始出现各类的地质问题、施工问题等。
(3)地层设计参数数据不准确。在实际勘察中,对地层各层数据实际的原位测样、取样少,这影响到地层力学统计,使得勘察得到的数据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勘察报告失去有效性、真实性,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受到影响[2]。
从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到提交勘察报告,此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建筑工程中,部分的建设项目前期资金投入比较薄弱,而勘察作业在刚开始便接到勘察报告的即时需求。部分建设企业管理人员在报告提交后,短时间内就要求提交初步设计报告。另外,现阶段建筑领域地质勘察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这就形成一个工程有多家勘察公司进行勘察计划的报价、编制,而中标的关键标准成为是否为最低报价。这使得大多勘察公司为了迎合市场不得不一再降低报价,而为从低报价中获取经济效益,只好步步缩减经济支出,最后从缩减勘察流程入手,尽可能降低勘察预算[3]。
工程项目勘察数据的有效性与勘察技术有直接关联,通过相关研究了解到,目前大多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报告仅有定性分析,而没有定量分析,并且数据不完整。报告中的设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执行性。勘察技术不具备先进、创新特点,严重限制了勘察单位经济效益增长。另外,在部分的勘察作业中,勘察取样质量低、方法实用性小、底基承载力等数据分析不到位等情况频繁出现。
建筑项目地质勘察作业中,数据质量是主要关注点,而勘察核心目标不清晰、不具备针对性、勘察技术或方法滞后等问题都会对勘察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工程地质分析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有着高度复杂性。实际条件和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常常使工作者意识混淆。在地质勘察数据报告中,阐述的地质数据不清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不充分,或大或小的问题存在各处,甚至结论也受影响而失去有效性。部分的地质报告为总结地质结论,部分地质工作也没有多少基本准备,初步结论是这些问题会成为最基本的错误,导致工程的审查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延迟工程建设,或是通过了审查,但是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风险[4]。
考虑到地质勘察作业在开展时所遭遇的各类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首先应当加深相关人员对于地质勘察作业的认知,在管理人员中树立地质勘察意识,将地质勘察作业摆置明面,引导相关人员给予其充足的重视,保障地质勘察作业应有的各项支持。在勘察作业开展前,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围绕工程的建设要求、现状等综合因素进行规划,并作出合理设计,而在此之前,还需安排专业人员对项目的实况进行分析,考虑到方方面面,并对场地环境进行检查,在经过探究后制定相应的地质勘察规划,该规划不仅需要对勘察事项进行具体明细,还应对参与勘察的工作人员个人职责明确分工,促使勘察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工程需求完成勘察,获取具有针对性的勘察数据[5]。
为确保地质勘察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应当完善质量监督机制,为地质勘察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严格保障地质勘察的作业质量。在完善质量监督机制过程中,工程建设方、地质勘察单位应积极合作,基于现有的机制根据勘察作业需要进行更新、完善。针对地质勘察过程中的相应问题设立合理、有效的监督制度,对地质勘察人员的具体工作展开监管,从而获得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使各工作流程能够顺利落实。另外,还应加强地质勘察报告质量管理,对报告中含有的数据进行核实,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将地质勘察报告的作用充分发挥,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6]。
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应当遵守相关流程开展勘察作业:
(1)对现场地质及工程周边地质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
(2)在充分掌握地质概况的前提下,使用测绘、物理勘探等技术展开勘察作业,在民用建筑工程勘察作业中,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可应用原位勘察方式,但这需要与回转取芯技术等相结合,协同开展作业实地测试;
(3)根据周围建筑的质量及相关地址资料进行施工现场地质评估,并综合实际测量和评估得到较为精确的施工现场地基承载力结果。
为保障工程地质的勘察质量,需针对勘察技术与方法进行管理。首先,加强技术管理。在现时代背景下,勘察技术的更新极快,市场上勘察技术持续改变,因此开展工程地质勘察作业,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所应用技术成本可控、效率与质量满足要求、采集密度达到标准,并且做好勘察设备的管理工作,使勘察作业能够顺利推进。其次,选择适用的勘察方法。在勘察作业中,须根据工程需求及地形环境等选择勘察方法,确保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有效性。
提高地质勘察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勘察数据有效性的一步重要措施,地质勘察作业整体流程都由勘察人员负责,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对勘察作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勘察机构应当有计划、有规划地定期开展培训计划,围绕技术更新及设备应用进行,提高勘察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促进勘察作业人员之间交流,实现技术信息共享,并加深勘察作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性,保障勘察作业效率与质量。
(2)勘察作业人员对工作的态度问题。部分人员对工作缺乏积极性、缺乏责任心,为此应当适当对勘察作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拥有活力,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展开勘察[7]。
各领域的科学技术都在不断地更新,地质勘察也同样如此。受信息技术普及的影响,各类新式测量方式应用于地质勘察作业中,比如电子波、弹性波等新型地质勘察原理的应用,这些勘察方式都有着成本可控、效率高、质量高、信息量大等优点,应当进行推广应用。例如在面对一般钻井方式无法准确对岩土层进行判断问题,可通过这些新式物探技术连续加密点得到地质界面的方式处理;在面对一般测量方式无法有效处理地下不明物质问题时,像洞穴、滑动面、破碎带等,无法确认埋藏深度与位置时,可通过综合物探方式。综合物探方法可应用于大多地质环境中,并且具有成本可控、效率高、精度可观的特点。物探方法需要根据勘察对象进行充分考量而选择,在适合的地质环境中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物探方法的优势。因此,在实际的地质勘察作业中,应当考量各个影响因素而选择适用的钻探、综合物探技术,协调展开作业,切实保障地质勘察数据报告的可靠性。
勘察机构应当积极创新、应用新式勘察技术,围绕勘察作业中出现的事故进行详细分析,并一一进行处理,将每个作业环节、流程确切落实;重视勘察设备、材料的应用标准,提高勘察作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员工、管理层间的协调性;研究最新测试、数据,并应用至实际勘察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关注地质条件和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为获取成熟的勘察技术与作业思路提供理论支持。勘察机构强化勘察人员及相关职员的责任意识,需从细化作业内容入手,将勘察作业内容细分,每部分内容对应相应的责任,积极落实设计、校对、审核三级制度[8]。
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作业中,勘察纲要应是首要完成的内容,这是关键内容。在编制勘察纲要过程中,编制工作人员须掌握勘察范围内的水文资料、地质资料及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等,进行综合考量,详细、明确地阐述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方法、工作范围及技术要求。此外,编制人员还应明确勘察规划的投入资金,以及勘察作业的安全保障、勘察数据的有效性保障措施等。
地质勘察是建筑工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建筑领域的发展刺激了地质勘察市场,为地质勘察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而现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作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勘察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技术应用问题、勘察质量问题等,应采取管理勘察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编制工程地质勘察纲要、细化地质勘察作业内容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保障地质勘察作业的可靠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