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与科技防治技术探究

2022-02-11 10:16:47淼,张光,魏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30期

于 淼,张 光,魏 娜

(1.吉林省双辽市科教兴农工作服务中心,吉林 双辽 136400;2.吉林省双辽市耕地保护中心,吉林 双辽 136400)

随着中国农业技术的突飞猛进,农业生产观念、种植技术、经营模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疆域辽阔,玉米种植规模较大,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的生长非常有利。常见病虫害对玉米的生长有着较为严重的威胁,为了保障玉米的生长状况稳定,更需要种植者重视前期的预防工作、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保障玉米每年的收成。

1 玉米主要的病害种类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指在玉米叶片上不规则棕色、黄褐色枯萎,呈长条状分布。在玉米的整个成长阶段,大斑病均可发生,一片玉米叶片中,多处枯焦连成一片,直接导致整片叶子枯萎[1]。大斑病的早期和中期主要在叶片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叶片会发生霉变,使叶片枯萎断裂。大斑病的晚期,植株开始从底部枯黄。这会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以及养分的吸收,势必会造成减产。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的小斑病,主要在玉米叶片、颈部、玉米穗上产生不规则的棕色斑点。斑病数量较多时,叶片很快就会坏死,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间,小斑病都可以发生,在抽穗时间段最为严重[2]。

1.3 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以雌穗和雄穗受损为主,雌穗被侵染后,穗变短,最终变为黑丝或粉粒,最终死亡;受侵雄穗会引起黑化或变形。玉米黑穗病主要是在幼年时期,病原的侵入导致的,主要是整体系统受到了侵害[3]。在苗期阶段,与其他的病虫害症状相类似,玉米黑穗病对雄性、雌性花器有着致命的影响。雄性花器变性,内部的果实成为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到影响,整个果穗腐烂变黑,产生散乱的丝状物,雌雄穗受到影响,不能完成授粉,玉米产量则会直线下降[4]。

1.4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腐病,是一种病原菌或者复合侵染导致的茎基腐烂的症状。青枯病在植株的根部、茎部、叶片、以及果穗部分均有影响。可导致玉米根、茎发生腐烂、叶片枯萎、穗倒挂、果实枯萎;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大幅度降低。成熟期阶段属于玉米的青枯病告发时期,大范围的降雨;雨后暴晒,最容易导致玉米的青枯病,这与当地的气候、玉米的品种、栽培的环境等,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 玉米主要的虫害种类

2.1 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又被人们成为钻心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害虫,在幼年阶段,玉米螟会钻到玉米体内,啃食茎秆组织。玉米的心叶、茎叶和果实都会受到玉米螟的侵染,内部空心。而因为叶脉断裂,使其不能充分吸取营养,从而使玉米空秆、倒伏、果实干瘪,遭遇大风天气,玉米秆很容易折断[5]。玉米螟虫是对玉米的危害非常大,主要是在植株青年时期,也就是在春季较为多发,该阶段的玉米是长穗的关键时期,受到螟虫啃咬,严重时会造成玉米30%的减产。

2.2 玉米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也被成为叶螨,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的农田。玉米螟、红蜘蛛在春季繁衍,并且红蜘蛛的繁衍速度非常快。伴随着天气转热,红蜘蛛会从杂草转移到玉米上。吸附在玉米宽大的叶片中,由于玉米叶片被害虫蛀坏,其汁水被吸收,由于缺乏营养,在叶片上长了斑点,会慢慢地枯萎而死。

2.3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主要分布在西北、北部区域,当然,玉米蚜虫除了危害玉米,还会危害高粱、棉花、水稻等粮食作物。在东北地区,主要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玉米蚜虫喜糖,在玉米幼苗时期,蚜虫集中出现在叶片的背部、叶心部分,吸食植株中的汁液和养分。蚜虫在吸收了玉米秆和叶子中的营养后,使叶子变得干枯,在吸食过程中,排泄大量“蜜露”,使叶片上出现黑霉,影响叶片正常生长。玉米蚜虫分泌的这种物质,会让叶面上形成一层黑色的物质,引起污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6]。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减产。并且蚜虫还会传染各类病毒,引起流行病。

3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1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采用肥、药进行干预,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玉米发生的病虫害类型以及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玉米虫害防治需要采用化学手法进行预防,在玉米的早期幼苗阶段,可使用杀虫剂如敌百虫等,以扩大防治面积;在幼虫发生的中期,也是受到危害最大的时期,应结合实际,结合不同的杀虫剂进行综合防治。杀虫剂控制要在使用时不按照说明书和规范操作,否则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3.2 非化学防治技术

一般来说,玉米种植栽培过程中,非化学预防和控制方法有5 种,主要有以下集中防治措施:

一是及时清理,积极清理玉米地周围的杂草,多翻动土地。早期的虫害,主要存在与杂草上,地下的土壤中。前期阶段,虫害还没有大范围的爆发,及时清理地头、周围的杂草,翻动土地,破坏幼虫的成长环境,做到早期预防;二是以虫为食,以天敌灭虫。投放一些中国草蛉、食螨瓢虫等,这些会适当捕食红蜘蛛、蚜虫等害虫,以此方法来提高玉米害虫的天敌数量,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三是通过真菌预防和控制害虫,例如:采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虫,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对病虫害的防治有很好效果,且对人、畜无害;四是利用物理手段预防和控制害虫。可以选择质量较高的种子,在植株的成长阶段,利用灯光、辐射等光线进行照射,对害虫进行诱捕灭杀;五是通过人工干预方式,干扰其病虫害的生长繁殖,对染病的植株进行拔除等,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且操作简便,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3.3 物联网预防技术

相关人员可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构建玉米病虫害智能化监测站,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个监测站对空气的湿度、温度、太阳光照等数值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的检测;若发生病虫害灾害,监测系统会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并且进行实时报备。种植人员通过监测站的中枢系统,就可以看到每块区域玉米的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同时,还可以使用远程控制系统,对害虫进行扑杀。相同区域的监测站会形成一个数据库,每年的种植生长、病虫害情况,都有详细的拍照、数据记录,管理人员可随时进行数据的调取,方便日后针对性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3.4 科技防治技术

除了传统的单一方式,还可以选择无人机植保方式来防治玉米成长过程中的病虫害。作业期间,仅仅需要1~2 位技术员进行无人机操作,将农药实现稀释好,装在无人机上,对农田进行精准、均匀地喷洒。据相关人员介绍,无人机在续电、续药及时的情况下,单一台机器,就可在1 小时内,完成100 余亩的农药喷洒。不仅仅效率更高,无人机喷洒农药更均匀,平均比人工节省约20%农药量。由此可见,无人机植保主要是在农药的喷洒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喷洒药物更均匀,节省时间,效率更高,也更安全。切实解决了农民劳动力不足,成本过高等问题,有效防堵了玉米流行性病虫害的蔓延,为农民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在玉米的栽培和管理中,需要种植者更精准地识别各类病虫病害的早期表现,积极采取各类防治措施,从源头上消除害虫,消除影响玉米产量的不利因素,从而提高玉米的综合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