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佑华(湖南省衡南县冠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衡阳 421155)
截至目前,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较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农业生产所贡献的经济产值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小。基于此现状,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的技能水平已成为当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针对湖南省衡南县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现阶段,衡南县的农民对于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还存在着极大的抵触心理,多数农民还将此技能培训课程划为影响其种植及工作的“麻烦”活动,进而导致当前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农民的强烈反对,课程的内容也未得到积极的反馈与实践,课程进度也难以向前展开。除此以外,由于相关部门对专业培训的相关内容及其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对于新型职业技能培训缺少了解,简单地将其划分为政府领导者的工作内容,认为其培训课程是与自己无关的活动,降低了其学习先进技能的积极性[1]。
于农民而言,其大多未接受高等教育,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其学习能力在不断下降,学习的困难程度也在持续增加。因此,有关部门应不断建立健全技能培训的奖惩机制,调动农民学习新型技术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其学习技能的应用效果得以提升,确保培训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的得以实现。
农民的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长远的工程,其中需要政府相关机制、社会群体多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要使湖南省衡南县的新型技能培训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有农业保障单位、社会保障单位、教育单位、社会与科学单位、建筑规划单位及政府财政部门等多部门协作,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培训内容方面的规划,需要通过相关的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及制度化的职业高中等专业教育机构进行把控和规划。因此,通过多方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培训机制才可能得到完善。
教师的设立、考核的规范等相关机制的创建都是影响农民技能培训体制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与相关专业院校、上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优化培训机构内部的结构建立,构建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积极引入专业性农业技能人才,合理规范技能考核机制,不断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体系科学化发展,更好地提高技能培训内容的应用效率及农民的学习积极性[2]。
通过对湖南省衡南县专业技能培训的相关调查显示,25%的农民认为培训方式大多是以单纯的传教为主,缺乏实际的应用技能培训,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未收到显著效果。这其中,有过半数的农民提出,希望培训机构转变授课的手段及方式,加强对技术能力实操性的培训力度,帮助农民真真切切地学会新型农业技术的运用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所以,依据调查得出,当前湖南省衡南县的职业技能培训手段仍存在着单一、枯燥的问题,这对于提升农民学习积极性,帮助农民切实掌握先进技术手段并科学地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仍有着较大的阻碍。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课程,应加大农民技能实操的培训力度。技术的有效应用才是对其进行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现阶段的技术培训课程中,课程设计者,应着重关注现阶段农民生产中所面临及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依据此类问题,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以此进一步保障培训的价值得以实现。
现阶段,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机制可分为远程教学、上门教学和集体教学三个部分。其中,远程教学是指通过电视、广播等新兴互联网设备对农民进行互联网课程的教学,但此项教学手段因受到农民互联网意识不足、农村网络设备过低等因素限制,不适宜广泛运用。而于上门教学而言,其有很强的人力需求,人力的投资成本进一步扩大,因此不适合应用到农村新型技能培训活动当中。而对于集体教学这种集合化的培训手段来说,虽避开了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弱,农村互联网设施不足的问题,满足了适度降低投资成本的需求,但缺乏合适的技能培训演示及实践场所,对于农民技能培训课程的展开仍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对于培训设施的完善而言,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宣传机制,从源头上帮助农民理解培训的意义及重要性。同时应加大对农村互联网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进而为农民参与培训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环境保障[3]。
截至目前,关于新型农民技术能力的培训仍未形成完备、规范的教材保障,全国各地区缺乏对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科学分析,对当地技能培训内容的重点缺乏科学的划分,由此致使其传授给农民的技能应用缺乏现实的实践操作性,对于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湖南省衡南县当前所存在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重点不明晰等问题,相关单位应尽快加强与专业的农业技术学校合作,针对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培训内容规划,以此进一步确保其培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应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宣传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帮助农民技能培训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