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静(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农村局,河北 廊坊 065000)
农民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培训,否则实际培训效果难以保障。但是受到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培训效果不理想、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匹配、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认知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略显不足,导致培训工作难以顺利、高效开展[1]。
当前针对农民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理论讲解加上简单的实践操作和指引展开,并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实际培训效果较差。尤其是对农民实际情况的考虑不足,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同时他们在农业生产能力、现代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差异较大,统一采取单一方式进行培训,必然难以充分照顾每位农民实际情况,相应的培训效果也会受影响。
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现代农业技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学习、掌握、应用与熟练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相应的培训必须具备长效性,不仅要重视培训过程,还要注重农民后续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情况,针对性地提供指导,确保培训工作得以真正发挥作用[2]。
首先应当积极转变农民的意识和思想。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数千年来小农经济的运行经营模式,对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了解不足,很容易被传统思维所限制,不愿意花费精力与时间参与培训,自然会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工作难以为继。对此,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当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宣传,如海报、文件、讲座、广播、电视、微信等,促使农民转变观念并主动配合,积极参加培训。其次,不少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在于抽不出时间。对此可采取以农民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调整培训时间的方式,尤其要考虑农忙时节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促使广大农民能够更加合理地协调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时间,确保他们有充足的积极性。最后,培训未见成效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不少农民在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后,却并不能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明显的成果,这会导致他们对培训产生质疑,进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对此则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投入足够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建设,落实设施、设备、技术等层面的准备,指导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应用,从各个方面凸显培训效果,从而起到激发农民积极性的作用[3]。
农业农村部门需要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地方农业实际情况及发展前景为基础,合理设置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目标,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综合考量培训内容与地方现代农业设备、技术等条件的匹配情况,尽量确保培训内容能够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安排专门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广大农民实际需求,切实掌握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需求与问题,着重研究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方面的缺陷,从而针对性地优化培训内容,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可以真正享受到培训所带来的实惠和便利。另外对培训内容的优化还应当体现在技术的先进性方面,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以先进技术助推地方农业快速发展,充分凸显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作用。最后还有必要对培训内容进行细化。
首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时对先进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这意味着在进行培训时需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演示、现场指导等方式,将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展开培训,保障培训效果。其次,不同农民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对此,有必要在培训中尝试应用分层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农民采取不同策略进行高效培训,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上改善培训效果。最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加先进、高效的培训方式,合理运用就地培训、异地培训、远程培训乃至国际援助项目等方式,尤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生产相统一的培训模式。
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定要在培训之外对培训实效进行考核评价,并基于此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保障实际培训效果。综合培训目标、要求、农民水平等因素,建立科学的培训考核机制,灵活运用笔试、实践测试等方式展开考核,同时设置合理的专业证书,向完成培训任务的农民颁发相应证书,从而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规范推进。同时还应当设置培训实效跟踪机制,对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跟踪观察与指导,确保广大农民能够真正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并根据实践情况进行反馈,为相应的培训内容及方式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培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