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四川省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四川 眉山 620000)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和专业基础课“作物生产技术”相结合,以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职业活动中的真实情景“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为依据,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作物生产技术培训手册制作”作为贯穿项目训练学生运用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将劳动教育、团队协作、信息安全、热爱“三农”、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学教做评”四位一体化教学,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是该校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前导课程是中国信息技术,后续课程是农业互联网技术。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有教学内容重构为信息技术基础、作物生产技术培训手册制作、作物生产和销售数据处理、作物生产技术视频制作、作物生产技术培训PPT 制作五个模块,总计80 学时。该教学选自模块二“作物生产技术培训手册制作”,由文本录入、格式编排、表格编辑、图文混排、长文档编辑、多人协同编辑6 个能力训练任务构成,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字处理软件编辑文档的能力,共计12 学时。
目前尚未出版对应最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国规教材,教材仍延用该校自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依据《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团队自主开发活页式教材,作为原教材的补充。
能录入和编辑文本;能灵活运用文档格式编排文档;能综合运用艺术字、图形、图片进行图文混排;能根据需要插入、编辑、美化表格;能使用样式和模板统一格式,页眉、页脚和页码,创设目录;能打印录入的文本文档;能进行多人协同编辑文档。
掌握文档的自动保存、保护、检查、发布等基本操作;掌握文本编辑、文本查找和替换、段落的格式设置等操作;掌握图片、图形、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编辑和美化等操作;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表格、对表格进行美化、灵活应用公式对表格中数据进行处理等操作;熟悉分页符和分节符的插入,掌握页眉、页脚、页码的插入和编辑等操作;掌握样式与模板的创建和使用,掌握目录的制作和编辑操作;掌握页面设置操作;掌握多人协同编辑文档的方法和技巧[1]。
将德育和外语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工具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热爱“三农”、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献身乡村振兴、农业生产的信念。
已具备信息伦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已具备配置病毒防护的方法和常用第三方信息安全工具使用方法;已具备利用常用搜索引擎、网页、社交媒体、专用平台等检索信息的方法。
会使用常用搜索引擎、网页、社交媒体、专用平台等获取信息;会利用第三方信息安全工具解决常见安全问题;会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编辑技术。
喜欢形象化的学习方式,对抽象内容理解较难;喜欢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模仿能力强;80%学生来自于高中,知识技能掌握较好;能有效辨别虚假信息。
遇到问题习惯使用互联网查找解决办法;81%的学生做事没有拟定解决思路;75%的学生为独生子女,解决问题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不强;95%的学生来自农村,热爱“三农”,学习积极性较高,渴望探索新事物、尝试新技能[2]。
录入、编辑文本,多人协作编辑文档的方法;页面设置、文本和段落格式设置的方法;艺术字、图片、图形、文本框的编辑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文字环绕方式;灵活地调整表格结构、制作表格斜线表头、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样式和模板的创建与使用,页眉、页脚和页码的设置,目录创设;多人协同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文本查找和替换;段落格式设置项的含义,边框和底纹的应用范围;灵活地调整表格结构、制作表格斜线表头;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环绕方式;样式和模板的区别,不同页眉、页脚和页码设置;多人协同编辑的技巧。
坚持公共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学教做评”四位一体化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实现能、知、素三目标的全面达成。
根据教学分析和教学理念,确定“136”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项目,即以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职业活动中的真实情景“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为依据,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课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作物生产技术培训手册制作”作为一个项目训练学生运用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处理的能力。“3”指的是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学教做评”四位一体化教学。“6”指的是六个环节,即课中由自测点评→任务描述→技术分析→示例演示→任务实现→能力拓展六个环节实施教学,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任务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辅助,通过小组合作、互评、针对性点评等方式,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信息社会责任四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能、知、素三目标的全面达成[3]。
情境教学法、示范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在线课程、WPS 学院官方学习平台、活页式教材、电子教室、无纸化考试系统、动画。
智慧教室
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进行分组,每组3 位学生,自选一个作物名为小组名。其中,课前的自学、平台测试和课中示范演示环节的软件测评由学生自主完成;课中任务实施环节和课后作品修改完善环节由团队协作完成。
6.2.1 课前预习
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课前任务、测试题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和测试题,为新课学习储备知识基础。教师根据自测题完成情况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6.2.2 课中学习
课中由自测点评、任务描述、技术分析、示范演示、任务实现和能力拓展六个环节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自测点评、任务描述、技术分析三个环节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示范演示环节掌握方法,通过任务实现和能力拓展环节训练实践技能。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讨论、作品展示、组内评价等方式,实现师生、学生间的深度有效互动,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技能训练突破教学难点,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6.2.3 课后提升
教师督查学生完成课后任务,线上答疑;学生预习新知,养成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下次课前任务督促学生自学行为和效果。
通过文本和表格数据枯燥录入和编辑过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将热爱农村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格式和图文混排的多样性设置,培养审美情趣,养成关注农业、关爱农民的意识。通过讨论、评价,锻炼表达、沟通能力,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表格编辑,让学生逐步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通过长文档编辑,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意识。通过多人协同编辑文档,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选择WPS 国产软件实施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振兴民族产业、科技强国意识。
该模块采取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每个任务都有对应的评分标准。基于评分标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结合专业设计能力训练任务,激发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三农”情怀得到实际体现,从而提高了学习获得感。根据作品成绩分析,所有作品技术指标均合格,作品质量提高。通过课前课后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数据比较,发现学生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
个体学习转向协同探究学习。该模块采用小组形式实施教学,学生在协同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公共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以“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培训”为依托,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课,设计“作物生产技术培训手册制作”项目作为载体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认知能力和服务“三农”意识。
无纸化考试系统实施精准测评。示范演示环节,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对学生技能测试情况进行精准测评,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
立体化学习资源辅助教学。活页式教材、在线课程、WPS 学院官方平台、动画等数字资源辅助学习,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审美参差不齐,在设置格式时颜色搭配不够协调,可向学生推送基础色彩理论学习资源,提升色彩搭配能力。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缺乏对数据和内容准确度的关注,应该引导学生课后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对表格数据进行核实。因公共课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不熟悉,所以教师对学生作品中内容的科学性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评价,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联系,及时对学生作品内容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