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要求与主要路径

2022-02-11 01:48郭玲玲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23期
关键词:工业化产业链制造业

郭玲玲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一表述对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总的目标要求,对在新征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也为今后和未来一段时期河南建设现代化工业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新征程对新型工业化实践提出新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基于国内外传统工业化模式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将世界工业化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意蕴和实践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并从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人力资源等5个方面与传统工业化进行区别,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将其内涵从工业发展模式拓展到国民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继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型工业化发展。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对在新征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使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中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要使占世界18%的人口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无不需要由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都明确强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推动实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这也意味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使命就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以管理创新提升产业组织水平,以制度创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需要以协调为内生特点,注重要素之间、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以绿色为普遍形态,大力推进工业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等供给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需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塑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需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通过制造业的振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遵循: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重要目标,开启了人类历史崭新的工业发展范式。其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提供载体和平台;信息化支撑后发优势。具体来说,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成长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要素集聚和市场空间,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入融合也深刻改变着城镇化的形态、路径和趋势。

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基础和产业链脆弱问题仍相当突出,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即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与此同时,要把握绿色化和数字化两大机遇,加快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加快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产品供给等向绿色低碳转型。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保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才能实现经济循环畅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需要拉长长板,锻造优势领域的“杀手锏”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强有力的对外反制和威慑能力;需要补齐短板,攻克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构建自主可供、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需要破除瓶颈,确保能源、大宗原材料、关键矿产品、基础工业品等供需衔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二、现阶段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短板制约

近年来,河南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更趋完备。2013年至2021年,河南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4%,其中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年均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量居全国第9位,营业收入居全国第6位;目前河南全省已拥有40个工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583个行业小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但是,随着进入新发展阶段,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现代化强省建设要求,河南新型工业化实践面临一些短板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工业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够适应。

长期要素投入驱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得河南经济发展更多依赖资源型产业,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问题突出,能耗和碳排放高而产出低的状况亟待改变。现阶段河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38.3%,但能耗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却高达87.3%;且六大高耗能行业中能效水平达到标杆值的不足20%,甚至还有10%的企业处于基准值以下。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双碳”目标的倒逼约束,迫切需要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走出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二是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充分。2021年河南工业营业收入达54006亿元,但工业利润仅有2581亿元,利润率仅为4.78%,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究其原因,还在于产业结构偏重化、产业链偏前端、价值链偏低端的格局没有根本性扭转。2021年河南规上工业增加值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仍高达44.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24%,而高技术产业占比仅有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制造业整体供给质量不高的本质还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企业已成为创新的主体,但规上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机构亟待加强。2020年河南全省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省这项费用的比重达87.5%,但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仅有1.45%,还不及全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1.64%);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机构数只有1714个,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8.7%。同时,企业外部创新供给也严重不足,难以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全省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只有172家,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16家,仅占全国总量的3%。

三是现代服务业供给与高端制造业需求不够匹配。当前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已实现“三二一”的根本性变迁,但现代服务业供给还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需求。202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接近GDP一半(49.1%),但其中占比前4的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业(7.6%)、房地产业(6.3%)、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业(5.7%)、金融业(5.3%);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滞后,还不能对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形成有效支撑。

四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当前河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存在诸多困难和不足。比如,金融总量还不够大,2021年年底河南省GDP居全国第5位,而存款和贷款分别居第9位、第8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再如,金融结构还不够优,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明显不足,县域金融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全省拥有A股上市公司98家,总数列全国第12位,列中部六省第4位;全省县域存贷比仅5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1个百分点。还如,改革创新相对滞后,新兴金融业态发展不足,金融服务方式偏传统,金融科技运用不足,金融支持活力明显不够。凡此种种,严重制约着资本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

五是“新四化”发展总体推进不够协调。与发达地区相比,现阶段河南“新四化”发展总体呈现出“工业化水平偏低、城镇化发展滞后、信息化赋能不够、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的鲜明特点,使得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够、农业现代化推进缓慢。2021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3:49.1, 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中仍有7个一产占比高于10%,其中最高者甚至达18.7%;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45%,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27个百分点,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中仅有7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河南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3位,全省工业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的只有1.24万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六成(61.3%)。

三、新发展格局下河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路径

当前,河南正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城镇化发展也进入动力转换期,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重塑机遇和“双碳”目标带来的转型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实现高端要素的加快集聚,以自主创新的加快突破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以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稳定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是把握数字经济重塑机遇。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河南产业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良好机遇,不仅使大数据、5G、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也为1亿人口的数据规模和广阔的内需市场转化为数字产业优势提供了空间和前景,成为新征程上“新四化”深度融合的动力引擎。鉴于此,要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算力网络基础设施、新型能源电力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及智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等。要发挥“数字”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抢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制高点。特别是随着元宇宙的爆发式发展,不仅要积极夯实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鼓励中小企业在网络、终端、内容等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发展先机,更要激活元宇宙贯通虚实世界的赋能机制,拓展其在消费端、生产端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空间,为促进制造业数字转型、消费升级及智慧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日益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依托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优势,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及产业链高端环节,形成带动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具体来说,要着力推动郑州、洛阳及南阳三市致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承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和创建各类各级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同时,积极对接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和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再者,依托自身产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高能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和国际影响力,并围绕先进制造业推动现代物流、金融、设计、信息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服务“双循环”的生产服务中心。

三是打造安全韧性的现代化产业链。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对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稳定构成威胁与挑战。尤其是RCEP生效实施后,河南省纺织服装、家具、手机、日用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可能会加速转移到东盟国家,而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受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冲击。两端承压下,需要尽快解决如何加快推进中高端产业自主可控和如何防止传统产业过快向外转移等现实问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实现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通用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二是大力实施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支持这类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合作;三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转移。

四是培育产业集群创新生态。针对河南省工业产业结构中产业链条短、价值链低、能源消耗大、碳排量高、“聚而不群”等现状,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加快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单纯依靠单个工业企业或制造业本身的创新能力难以完成,必须发挥产业链和生态圈的集群创新作用,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具体来说,要发挥“链主”聚合效应,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成链,支持“链主”企业与“链属”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提升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尤其是要发挥全省开发区平台载体作用,围绕主导产业链,全方位发展一批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绿色服务等产业共用平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联动。

五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实现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达到人均2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标准的目标,未来15年河南全省GDP年均增速需达到6.5%。而要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就需要坚持“二三一”产业结构价值取向,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在30%以上。这其中,发挥现代金融的服务作用和人力资本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当科技创新居于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绿色低碳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浓底色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需要围绕推进科技创新、新基建和低碳转型等领域,有效配置市场资源,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风险管理模式。同时,要完成河南省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任务,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做好核心科研攻关,也需要更多产业工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为此,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要求,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把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融入制造强省战略,大力培养和激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产业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筑牢产业链安全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