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情指勤宣督考”交管指挥一体化警务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11 08:13周学智毕胜杨霖
道路交通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交管警情研判

文|周学智 图|毕胜 杨霖

为深入贯彻公安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工作部署,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城市交通治理的新模式,探索建立了“情指勤宣督考”六位一体警务机制,在推进勤务科学化、扁平化、实战化和提升管理主动性、精确性、实效性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不足,并对推进“情指勤宣督考”一体化警务机制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构建新型交管指挥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发展对交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面临严峻考验,人民群众对良好出行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公安交管工作任务愈发繁重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公安交管部门指挥系统的工作范畴已由传统的“办文办会办事”延伸扩展到指挥调度、宣传引导、绩效考核等多个领域,“实战”属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必须健全完善“情报、指挥、勤务、舆情”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交通管理现代警务指挥体系。

(二)科技发展赋能在交管工作中的新体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实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智慧升级、智能变革提供了全新路径和广阔前景。近年来,天津公安交管部门推进智慧交管建设,建设了35个交管业务系统,95%以上交管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智能交通设施初具规模,建成“核心万兆、汇聚千兆、接入百兆”的物联专网,共享应用视频监控10万余路。大数据分析研判、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路网交通状态预判算法等新科技、新技术,为推动指挥系统机制改革、增强发展动能、提升智慧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合成统一作战在交管工作中的新突破。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交管指挥体系建设作为交通管理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预警、研判、指挥、调度、联动、运行、考核、监督勤务运行机制模式,能够有效增强情报、指挥、勤务、宣传、督办、考核协作效能,促进内部联勤联动和外部合作协作,形成科学化、实战化、立体化、扁平化的现代指挥模式。

二、建立“情指勤宣督考”交管指挥体系的探索

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于2021年9月建成了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将大数据实战应用作为驱动交管指挥体系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动能,全力推进“情指勤宣督考”机制落地。依托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交管局指挥室所属的指挥中心、情报中心、宣传中心有机结合、高效衔接、互为助力,组成了交管局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构建了“总队管总、统筹牵动,部门响应、协同联动”交管警务指挥新模式,实现了“四大转变”。

一是交管信息感知覆盖面“由窄到宽”。打造了交管可视化指挥矩阵,实现了与移动警务通、4G执法记录仪等平台的连接共享,可随时接入视频资源点位总数近30万个。汇聚了70类200亿条交管业务数据,构建了“警、社、企”三位一体的交管系统情报资源体系。搭建了交管舆情数据库,融合20个社情民意采集渠道,每日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使舆情处置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交管情报支撑“由无到有”。总结提炼了9类研判方法,依托不断发展的技术手段,综合研判交管情报资源,分析交通运行态势。构建“情报入口、研判出口”“指令下达、效果反馈”两个闭环,将研判成果与警区警长责任制改革、交通执法和交通组织规划有机融合,推动交管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三是应对响应处置“由分散到合成”。通过即时通信设备,实时对话一线交警,警令第一时间传达到位,接处警效率提升40%。根据处置需要,第一时间配合实施交通限行、信号控制等管控措施,提升管理效果。依托舆情监测机制,情、指、宣三中心同步核实舆情信息、研判舆情影响、下发处置指令,确保舆情在可控范围内。结合恶劣天气等突发事件及重大活动等交通管控需要,直连媒体,加强宣传提示和交通诱导,实现信息发布更及时、更扁平。

四是作战联动模式“由粗放到集约”。围绕“一体化”作战需要,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协作机制。发挥交警系统三级指挥平台作用,信息上传迅速、指令下达高效。指挥中心统一下达决策指令,推进固游结合、点线面联勤联动。按照常态、专项、应急、安保四种模式,组织业务部门入驻指挥中心,与特警、治安等警种及交通、消防、急救、应急等部门联线,实施多警种、多部门同步响应、联合指挥、合成作战、协同处置。

三、传统交管指挥警务机制存在的不足

随着天津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逐年攀升、驾驶人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全市地铁占路施工项目达121个,覆盖中心城区近70%主干道路,慢行交通、排水、电网改造等重点工程叠加实施,占路施工项目数量达到历史峰值,以人工为主导的传统指挥模式,暴露出了感知面较窄、分析研判不足、业务职能分散、联动体系粗放等短板,亟需改革创新。

一是管控效能低。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动态化、信息化大发展,警力不足的问题凸显,传统的人看、车巡、定点勤务模式弊端逐步显现,背街里巷容易漏管失控,对这些地方的主动感知能力不高,导致第一时间开展应对处置的反应不快。

二是机制整合不到位。交管指挥工作涉及多个系统、多个领域,但信息研判、指挥调度、勤务管理、社会宣传、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未有效统一结合,工作合力未能有效形成,考核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其他指挥机制未能构建高效“闭环”。

三是实战应用有差距。传统勤务运行机制是被动的,发现警情主要靠被动式报警,查处交通违法主要靠运动式整治,科技设施软硬件建设应用不充分,部门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系统整合不够,研判分析功能较弱,预警、研判、处置警情效率不高,发现、查处违法精确性差,管理精度不够。

四、推进“情指勤宣督考”一体化警务机制建设的思考

一是建立警情分级分类指挥处置机制。综合运用分析研判、指挥调度、融合通信等手段,实现交通警情分级管理、分类处置。一级警情为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涉及全市域交通管控以及重要敏感案事件协同处置类警情,指挥中心(一级指挥平台)“点对点”调动全市交警作战单元。二级警情为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重点敏感警情,支队(二级指挥平台)直接指挥调度辖区内作战单元;指挥中心实时监测、适时干预。三级警情为其他交通类和群众求助警情,由大队(三级指挥平台)指挥实施处置;支队实时监测、适时干预。根据警情研判、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适情调整提高警情处置级别,确保警情及时高效处置。

二是建立快速响应指挥处置机制。对各类突发事件精确分析、科学研判、迅速响应。通过互联网舆情、地图预警获取信息线索,迅速确认、启动预案,同步联系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构建“核心封闭圈、交通管控圈、外围疏导圈”,开辟应急抢险绿色通道。针对重要敏感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安保、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提前与相关部门会商,制定交通管控措施,提前做好社会宣传。发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触发应急指令,提升勤务等级,调度机动力量,同步干预诱导。接市局案件线索或突发事件联动指令,迅速开展情报研判,根据处置流程发布指令,协助做好案件侦破及车辆、人员查控工作。

三是建立严重违法精准打击机制。转变交通违法查处“广撒网、路面找、被动查”的传统模式,依托数据分析、情报研判、警企合作,激发大数据潜能,有力支撑和服务一线路面执法。研发违法打击数据模型,总结固化各类战法,让可能“隐形”的交通违法“现身”,提高治理针对性。根据实战需要,及时推送酒驾醉驾、“失驾仍驾”、危化品车辆及驾驶人交通安全隐患等研判结果和决策指令,为基层执法、精准打击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建立风险隐患监测推送机制。实时监测“人、车、路、企和执法行为”等交通管理要素,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跟踪督办反馈。基于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风险评估因素,形成重点车辆关联的驾驶人、无证驾驶重点人员等群体的评估报告,推送至支、大队开展源头监管。基于运输企业所属车辆、驾驶人沉淀数据,根据车辆“两率”和驾驶人“两率”进行排名,为监管部门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综合分析交通事故警情热力图、交通事故特点和群众举报信息,深度挖掘交通事故高发点段,研判交通事故发案规律特点,督促整改落实。

五是建立交通运行态势全时干预机制。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变化,综合运用信息发布、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诱导、警企联动等手段,均衡路网交通流量,分流化解堵点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基于天气、施工等环境因素的预测分析,依托地图企业推送信息、110接处警平台和视频巡查等渠道,实时监测城市主干道等重点道路、热门商圈等重点地区的交通流量变化,综合研判发展态势,预测道路拥堵风险,同步通过“天津交警”融媒体平台发布路况及出行提示信息。结合110拥堵警情、社情民意和视频监控交通流量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重要市政工程施工和重大活动可能造成的交通影响,指导科学渠化道路组织、调整重点区域警力部署、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针对突发交通拥堵等状况,按照近端疏导与远端分流原则,在加强疏导管控的基础上,通过实时调整交通信号,以及地图导航软件、路面提示诱导屏等方式,引导交通参与者规避拥堵路线,减轻堵点压力,实现快速疏堵。

六是建立宣教制导和舆情处置机制。以情报分析为支撑、以路面勤务指挥为保障、以融合宣传为抓手,精准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涉警舆情导控。将网络舆情与警情、社情相结合,研判重点宣传内容;将阵地建设与情报分析相结合,科学规范“两站两员”设置、宣传设施布局,明确交管宣传教育工作方向;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多角度、多渠道开展社会宣传。将情报研判成果融入交通安全宣传“七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情指宣”三中心同步核实舆情信息、研判舆情影响、下发处置指令,保障应对处置更精准、更高效。

七是建立交管社情民意督办落实机制。强化“互联网+交管服务”效能延伸拓展,建立“数据支撑、精准分析、主动回应”的交通管理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回应社情民意热点焦点。重点围绕重复反映、敏感热点、交管工作短板、民意态势等情形分析研判,通过融合平台提出督办意见,督促及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根据业务单位具体需求,定制社情民意个性化分析框架,研判限定条件下某类业务在特定时间、空间内的群众诉求焦点,定期梳理研判成果通报相关部门,为队伍管理、执勤执法、出台服务举措、舆情引导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交管警情研判
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跨扇区后援决策的心理因素研究
南京市2017年至2019年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分析与研判
市场研判 不确定因素困扰市场
编者按
全球低轨卫星网络最新态势研判
派出所里的“禁忌”
新高考下的历史全国卷选择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研判
涉黑涉恶类警情的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公安交管推行一站办结等6项新措施
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青阳派出所:扎实推进辖区打防质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