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林平
(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在六盘水市这种族群文化遗存还普遍存在,比如服饰文化中的苗族服饰设计、缝制工艺,布依族服饰设计、缝制工艺;在族群区域文化中典型的苗族芦苼制作工艺、直箫制作工艺、花背制作工艺、刺绣工艺、织布工艺等民间技艺遗存;盘县老厂的彝族民间造纸工艺、盘县砂陶制作工艺、六枝布依族特色饮食油团粑制作工艺、背兜制作工艺、竹编工艺、剪纸工艺等等。
羊场的布依族盘歌是伴随着贵州西部地区布依族的形成和不断繁衍、发展壮大而逐步完善并丰富起来的。从《布依族盘歌》的内容上来看,其与布依族农业产生、生活等息息相关的劳作歌、时政歌、仪式歌、爱情歌有关;也有表现和描述生活环境以及布依族发展历史的众多传说等。如果按照演唱的场所来划分,可以初步分为在室内演唱和野外演唱两种形式。如果按演唱曲调来进行划分,可分为婚庆调、礼教调、情歌调、丧葬调等。布依族的盘歌还涉及文化、经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及布依族原始宗教等多个领域,甚至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的表达和描述,《布依族盘歌》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于布依人而言,《布依族盘歌》是一部一直流传和传承在布依族群社会中的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布依族服饰图片①该图片来自网络。
猴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五等装)》项目,其中尤以世居在水城县红岩、猴场一带的“喜鹊布依”支系的“五等装”最具特色。之所以被其他布依支系的人们称为“喜鹊布依”,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内的布依族人民,特别是在男性青年群体中,常见的青年装多为白色上装搭配青色无袖外衣,形似喜鹊毛色,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喜鹊布依”。在众多的布依族“喜鹊布依”支系中,以水城县猴场镇打把村的(五等装)保存较为完好。一般情况下,水城县布依族的五等装可以分为特等装、一等装、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结合约定俗成的规矩及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在举行葬礼及祭祀场所,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穿特等装;在婚嫁场所人们则统一穿一等装;在吃酒、聚会时则会统一穿二等装;在聚会、赶表等社交场所,年轻人都不约而同地穿三等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及平时生活中则穿四等装。
《仡佬族吃新节》是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居都仡佬族众多丰富多彩的,极具民俗色彩传统文化中,“吃新节”是仡佬族最为隆重、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节日。整个节日要持续三天三夜,祭祀的目的是祭祀天地、缅怀祖先、祈求丰年。在“吃新节”的传统节日中,当地的仡佬族所展现出来的热烈气氛,充满了浓郁民族文化情趣。
在“吃新节”这一仡佬族的民族节日中,祭祀仪式和相关的艺术场域就构成仡佬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仡佬族的族群文化中,长房主事人指的是本宗姓的长房长子,地位世袭而得,整个祭祀活动均由长房主事人主持。参与祭祀仪式的人们,在整个仪式进行过程中,全部采用仡佬族最为传统的民族语言,其间还会夹杂一些仡佬族社会中流传的当地土语。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都不允许讲周边其他兄弟民族的语言(也包括使用最为广泛的汉语在内)。按照传统的仡佬族祭祀传统,在“吃新节”的祭祀仪式过程中,需要在祭祀仪式现场宰牛杀马作为祭献品,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行为被称之为“血祭”(当场宰杀牛或者马),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反映居都仡佬族文化意识中崇尚男性勇武刚强和力量的一面。在众多的献祭物品中,除了用牛、马、猪、羊等牲畜和蒸熟的米饭外,负责整个祭祀仪式的,德高望重的长房主事人(一般都是村寨中极具威望的长者),还要亲自带领参与祭祀仪式的若干人,上山采集几种野生植物,用这种方式来纪念、缅怀仡佬族祖先“开荒”的艰辛历程。在六枝特区箐口乡延续了几百年的居都仡佬族“吃新节”,为人们真实地再现了仡佬族在生存、发展和壮大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民俗风情。在代代相传的居都“吃新节”祭祀活动现场,每一个参与者从心灵深处都感受和体验到了“吃新节”承载着仡佬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吃新节”是人们研究仡佬族原始宗教文化和仡佬族生存发展的一部“活态”教材。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当地彝族文化体系中,南开乡被称为“喃北”,在彝族的语言中,是水草肥美的“牧马之地”的意思。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举国上下为反对日本侵略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彝族人民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来。在这过程中,汉文化对该区域的影响力日益明显,以乡西南地势开阔之特点取名南开就是例证之一。苗族传统的“跳花节”,以缅怀、纪念苗族祖先和本家族的祖先,以及能够和亲朋好友定期聚会为活动出发点,以为苗族群众祈求风调雨顺、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和出行平安为最终目的。在“跳花节”的花场上,苗族青年男女竞技献艺,以苗族传统的芦笙舞作为娱人的舞蹈,通过舞蹈传承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不惧艰难的民族精神。在整个“跳花节”活动过程中,苗族族群在世俗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组织严密、分工合作、任务明确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无论人数多少,均在花树老人的带领和指挥下,围绕着花树进行活动。在“跳花山”这一民族节日活动中,活动仪式按照从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等顺序进行。
六盘水苗族“跳花节”①该图片来自网络。
“跳花节”一般都会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十至十四这5天里进行。在这5天里,先由村寨里最有学问的长者,择一个吉日。由极富威望且德高望重的寨老,率领村寨里的苗族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到村寨附近的山林中精心挑选堪作苗族“跳花节”象征的“花树”。当“花树”被选定后,在寨老们的指挥下,在众多苗族青年男子齐心合力把“花树”搬运到村寨之后,在寨老们的支持和协助下,要及时召开由本村寨筹办、组织并实施的苗族“跳花节”的花场筹备会。当筹备会结束后,寨老们会相互协调,按部就班地安排与苗族“跳花节”相关的事宜。在“跳花节”正式开始之前,村寨里年轻的小伙子们,在寨老们的现场示范、指挥和演示下,集中在一起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习和培训“跳花节”的相关内容及仪式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都惧怕山川阻隔,都会提前两三天就出发,准时赶到“跳花节”的举办地就近投宿,以期待第二天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跳花节”。
到了农历二月十五早上7点钟,受“跳花节”总负责人——花树老人的委派,寨老以及苗族小伙子们,开始进行庄严的祭祀活动,寨老们虔诚地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后,小伙子们就把之前就准备好的花树搬运过来,郑重地交付给花树老人。当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参加“跳花节”的苗族同胞们(也包括毗邻而居的其他兄弟民族的群众)来得差不多时(其实,从历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此时的花场早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在连续不断的,噼里啪啦点燃的礼炮和鞭炮声中,担任总指挥的花树老人将会认真而又热情地组织好仪仗队,并接过象征着幸福吉祥的花树,开始进行送“花树”的仪式活动。这仪式环节,通常由两名身强力壮的苗族青年男子舞动着手中的大砍刀,它象征着苗族祖先一路迁徙而来,采用大砍刀开山辟路的艰辛历程,象征着苗族祖先远古时期艰辛的,充满了血和泪的迁徙历程。与此同时,由两名面容姣好的,善于歌唱的苗族未婚姑娘,跟随着“送花树”的队伍,表情肃穆、虔诚时而哀婉地唱着苗族古老的叙事歌谣,在这个声势浩大的“送花树”仪式队伍中,村寨中但凡能够吹奏芦笙的苗族男子,都参加进来,组成一个由几十人到数百人构成的芦笙乐手队伍,可谓是声势浩大,蔚为壮观。这支浩浩荡荡的“送花树”仪式队伍在总负责人——花树老人的指挥和率领下,前呼后拥般地将偌大的“花树”,抬到“跳花节”活动的中心——花场。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平坦、宽敞的花场上,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和各民族兄弟姐妹们,礼貌地绕场3圈,然后把“花树”“栽”到花场的中心位置。这一仪式象征着苗族人民栽下花树,种下希望,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的意蕴,当地的小花苗群众称这一仪式环节为“苔搓”。与此同时,村寨里青年小伙子们,随着刚劲、雄健有力的节奏,踏着威猛的步伐,在行进的仪式队伍中,以单腿往前左右侧身的方式,连续三次跪下。在该仪式结束之后,这些年轻勇武的小伙子随即要向花树老人以及众位寨老行叩拜之礼,当地苗族群众称这一仪式环节为“拜花树”,在民族社群文化体系中,称为“比拨”。这一仪节完成就象征着“拜花树”环节结束。随着“拜花树”仪式的结束,但凡来自村村寨寨的芦笙乐手,只要是成年人,不论你的出身和身份,甚至是不论你是哪一个民族,只要你喜欢,都可以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们报上姓名就可以在随后的“跳花山”活动中,登上舞台表演你精湛、高超的芦笙乐舞,为参加节日的人民群众献艺,这一个仪节被人们称之为芦笙竞技,苗语意为“更拨冲革阿施”。在这种场合吹奏的芦笙曲,是苗族小花苗支系芦笙音乐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苗族人民传统的“跳花节”节日活动期间,当夜色降临到幸福的花场,如洗的月光毫不吝啬地洒在花场上,仿佛在顷刻之间,一堆堆篝火犹如满山的火把一般,稍作宁静的夜晚,瞬时又燃烧出生命的热情和火焰,照亮夜空,照亮苗族青年男女们的每一颗心,此情此景下的花场,毫无疑问成为了苗族青年男女们联络感情、相互倾诉和表达爱慕和思念之情的世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苗族儿女,延续着祖辈们留下了的,苗族特有的情感表达模式,采用“喊歌”的古老形式相互联络着感情,在音乐的印证下,苗族青年男女用歌唱的方式,你来我往地展开机智的、聪慧的、灵敏的有问有答式的情感交流。在整个苗族“跳花节”期间,有情人相互邀约,终成眷属;即便是暂时还没有自己心仪对象的苗族少男少女,也会在众多热心肠的亲朋好友的引导下,努力地四处寻访意中人。在整个活动中,最具苗族浓郁文化特色的,毫无悬念的当数苗族传统的“扯花背”了。“花背”就是苗族支系“小花苗”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极具苗族服饰文化特色的——苗族刺绣披肩。在民族传统节日“跳花节”活动期间,太阳的余晖伴随着傍晚的凉风,吹动着每一位苗族少女的心怀。于此时,少女们不约而同地将精心准备的花背穿戴好,只等着到了花场上,让自己相识的或者是心仪的苗族青年小伙子来扯。在“跳花节”期间,任何一个未婚的苗族青年男子,都可以向不同的苗族未婚姑娘扯若干花背;同时,一个未婚的苗族女子也可以将自己精心准备的所有花背,任由不同的未婚苗族青年男子来扯,直到将穿戴在背上所有花背被苗族未婚青年男子扯完为止。
有意思的是,得到花背的苗族青年小伙必须把花背还给当时被扯花背的苗族姑娘们。这时候好戏就开始了,此时此刻,倘若这位姑娘对这个小伙有好感,那么,这位姑娘就不再收回花背;相反,若这位姑娘收回花背,则说明这位姑娘对小伙子没有意思。当然了,不论哪一个民族,爱情都是自愿的,男女都一样。
以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苗族跳花节为例,从跳花节在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上的价值和影响面来看,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苗族跳花节,在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培育民间艺人和传承人,逐渐发展成为六盘水市水城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摇篮。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正在不断地培养出一些活跃在民间的艺术家和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