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类教材的文化呈现研究
——以《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为例

2022-02-10 08:17
英语教师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跨文化交际

曲 炎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外文化知识、了解多元价值观、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材被指出存在文化失衡的问题,即过多呈现英美文化,中国文化明显不足(张虹、于睿 2020;刘艳红、Lawrence Jun Zhang、Stephen May 2015),导致外语学习者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 2000)。为解决这些问题,《指南》明确提出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教材建设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同时要求教材内容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家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这也就意味着,英语教材应兼具中国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类英语教材的编写与评价,文化内容的呈现成为重中之重。以张桂萍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为例,分析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期待为跨文化交际类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编写提供参考。

一、大学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的研究现状

“呈现”一词对应英文presentation,这一概念通常出现在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领域(Risager 2018)。语言教材呈现的文化内容不仅侧重“语言—文化”方面,如文化负载词、文学作品赏析等,而且往往覆盖广泛的话题,如日常生活、人文地貌、文学艺术、体育健康等,是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和体现。

国外学者对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拜拉姆(Byram 1993)对跨文化外语教材的文化内容进行了系统分类,如人物身份、社会互动、信仰和行为等,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里斯杰(Risager 2018)挑战了语言教学中按照国家呈现文化的传统,采取全球视角,提出五种批判性方法(国家研究、公民教育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和跨国研究)分析语言教材中的文化呈现问题,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

外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地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张蓓、马兰(2004)较早地针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指出教材不仅应包含目的语文化,还应包含本土文化,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针对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呈现问题开展了实证研究(张虹、于睿 2020;刘艳红、Lawrence Jun Zhang、Stephen May 2015),通过对几套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进行提取、分类、分析,为文化内容的编写提出建议,同时为教材的中外文化失衡问题提供依据。也有研究者从文化内容选择和呈现路径的角度(张汉娇 2021),或从中西方文化呈现方式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王熔熔、李晨 2021)。

这些研究基本围绕通用英语课程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而对跨文化交际英语教材的文化呈现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多,往往是在跨文化交际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中提到文化内容。比如,应琼(2017)针对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的困境提出几点对策,其中之一是教材应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强化中国问题意识;郑晓红(2018)针对跨文化视角下的教材评估提出,跨文化交际相关外语教材应在呈现多元文化内容的同时,注重融入本族文化,加强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见学者们都强调中国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呈现在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此类教材应选用什么样的中外文化内容,又应以何种方式呈现,目前还少有研究对此系统分析。有鉴于此,尝试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对《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里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呈现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跨文化交际教材文化呈现的内容和方式

本研究选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全书一共八个单元,即八个文化主题,围绕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展开介绍与对比,辅以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探究练习题,帮助学生锻炼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明确的是,该教材“中英文化对比”的“英”指英语文化,即英语国家的文化,并非英国文化,后文讨论的“中英文化”的“英”也指英语国家的文化。下面从文化内容的主题、文化多元性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该教材的文化呈现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文化内容的主题

在语言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中,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尤其适合知识性的文化内容(Risager 2018)。通过主题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具有的特点。该教材包含八个文化主题,每个主题分为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两部分,每部分包含两篇课文和读后练习题,介绍文化知识和英语表达方式。具体主题见表1。

表1

表1列出了教材课文部分的文化内容,涉及的主题有语言、服饰、餐饮文化、节庆活动、医疗健康、交通运输,其中餐饮文化用三章详细展开。可以看出,所选的文化主题基本围绕着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然而还有许多文化主题教材并未涵盖,如中西方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科技等。可能考虑到教材的使用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选择的文化主题比较贴近生活,浅显易懂。

教材呈现的文化主题和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知识性强,无论是中国文化部分还是英语文化部分,教材都对主题下的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于学生而言,是难得的文化学习资料。例如,在中国文化部分,第二章服饰主题介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及唐装、旗袍、中山装三种特色传统服饰的特点;第七章医疗健康主题介绍了传统中医的理念、疗法和太极拳、气功两种传统中式健身方式。这些知识不仅能够丰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且能够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对应的英语文化部分,第二章介绍了西装的发展及着装礼仪,西方着装要求(如最高级别的晚宴着装“White tie”),第七章介绍了西医和临床,以及英美国家的健身方式。英语文化部分与中国文化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学以致用。

第二,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更注重列举表层文化知识,缺少对深层文化内涵的解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提出的文化冰山理论,如饮食、服饰、艺术、行为等能够观察到的文化现象,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这部分文化是表层文化,而深层文化如态度、观念、价值观等则隐藏在水面以下,对表层文化起着决定作用。通过表1可以看到,该教材更多地聚焦文化冰山的表层,对深层的文化维度鲜有涉及。其实,如果教材能够对深层文化内容进行呈现和解读,比如,在呈现中国文化内容时,深入挖掘文化表象背后的中华思想精髓,融入中华传统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现象,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三,教材呈现文化内容时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建立自我文化意识的基础上了解、比较外国文化。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外语教材存在的中国文化缺失或不足的问题。然而,教材主体课文部分选取的中国文化内容偏重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呈现较少。在16篇中国文化的文章中,主要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占62.5%,主要介绍现代文化的文章仅占12.5%(其余25%的文章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了解决正文部分传统文化比例过大的问题,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加入了许多现代文化元素。例如,酒文化主题的课后习题探讨了中国白酒在海外市场的推广,以及饮酒习俗正在发生的变化;传统健身方式的课后练习中讨论了当今颇受欢迎的“广场舞”;饮食主题的习题介绍了我国制作的英语美食纪录片A Bite of China(《舌尖上的中国》)。这些当代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十分重要,不仅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传承与变化,认识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二)文化内容的多元性

语言文化类教材是否给学生呈现出多元文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研究所选用的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呈现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其中英语文化部分呈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书中选择的文化内容大多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内圈”国家(Kachru 1992),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外圈”国家(如菲律宾、印度、新加坡等)的文化并未提及。本研究对英语文化部分的16篇阅读文章的文化内容按照国别分类(见下页表2)。从分类结果可以看出,教材选择的文化内容覆盖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然而,所选内容更倾向美国和英国文化。

表2

其次,对于涉及的多个英语国家,教材对相关文化内容的选择几乎未考虑少数民族。事实上,无论是拥有多个民族的英国,还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移民国家,文化构成都极复杂。考虑到教材的使用者是具有多年英语学习经历的大学生,或有良好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英美主流文化,如果在跨文化教学中向他们呈现更多元、具体的文化知识,就能够加深他们对英语世界的理解。

与英语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整体,中国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本研究所选用的教材在呈现中国文化知识时,覆盖了广泛的地域和多个民族。例如,在介绍汉语发展时介绍了吴、赣、湘、闽、粤、客家话、官话“七大方言”;谈及中国饮食时介绍了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在介绍丰富的茶叶品类时也指出了广泛的产地。这些信息体现出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特点。此外,教材呈现中国文化时并未局限在汉族文化上,对少数民族文化也有所兼顾。例如,传统服饰话题不仅介绍了汉民族服饰,而且介绍了融入少数民族服饰特征的胡服,课后习题还呈现了苗族、白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服饰的发展,如同其他文化侧面一样,见证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知识,学生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即练习题中两次出现中国香港地区,分别是香港人庆祝中秋节的方式、北京到香港的高铁建设。呈现中国香港的社会文化其实为教材文化内容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把这些地区的特色文化纳入跨文化教材和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对这些地区人民生活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文化内容的呈现对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以文化对比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主要以阅读文章的形式呈现,同时语言表达和文化探究类的课后习题也呈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下面针对该教材呈现文化内容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教材以课文的形式介绍文化知识,学习者理解课文即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对文化的呈现方式属于显性呈现(周小兵、谢爽、徐霄鹰2019)。每个单元的主体内容是四篇介绍文化知识的课文,前两篇介绍中国文化,后两篇介绍英语文化(见表1)。同一主题下两种文化内容的同时呈现带来了直观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学生深入思考两种文化的异同,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这种布局的优势是将某一层面的文化充分展开,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分隔开来的布局凸显了对比,却弱化了中外文化的互融互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打破这种布局,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素材。

其次,教材以多种形式的课后习题强化语言技能,同时呈现了文化内容,建立起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相较于课文,以习题呈现文化内容时,形式较丰富,包括图文匹配、步骤排序、翻译练习、听力理解、情境对话等题型。该教材呈现文化内容的习题可分为英语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两类。英语文化语境的习题包括英语习语赏析,情境对话练习(点餐、购物、问路),文化知识学习(咖啡术语、领带系法)等,这类练习侧重英语场景下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中国文化语境的习题则注重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如诗词翻译赏析,中国菜名的英译,用英语描述中式美食的制作过程,生肖、二十四节气等中国元素的英语表达等。这些练习题使学生意识到,外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以外语为窗口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语让世界了解中国。

最后,教材以文化对比的视角呈现文化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对比是一种手段。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更容易认识本族文化,了解他者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化思辨能力。例如,在将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主要节日的庆祝方式对比呈现时,学生首先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了系统的了解,然后通过对西方节日的背景和由来的学习,再思考“中国人过洋节”这一现象,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对比不等于对立,中英文化虽有巨大差异,但并非相互隔绝。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一直都在发生。教材并非只注重差异,对两种文化的融合也进行了一定的展现,如在练习题中讨论葡萄酒与中餐的搭配,海外的功夫迷,快餐对中国人的影响等。其实,对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呈现与讨论应该成为深度文化学习的重点,同类教材可以增加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文化不是“孤岛”,不同文化会相互影响,只有交流与融合才会促进文化发展。

三、对跨文化交际类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的建议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的文化呈现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本书在中外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性和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多元性。其中,中国文化部分侧重传统文化的呈现,英语文化部分侧重英美国家的主流文化。教材呈现文化内容时注重表层文化知识,缺少对深层文化内涵的解读。在文化的呈现方式上,教材主要以文化对比的视角,通过课文进行显性呈现,同时借助多种形式的习题辅助呈现文化内容,以实现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双重目标。

结合该教材在文化呈现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就跨文化交际类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呈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国文化的呈现,全面展示中国特色文化

近年来出版的英语教材越来越注重中国文化的呈现,跨文化类英语教材由于具有文化教学的目标,更应该凸显中国特色文化。中国文化不仅包含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张虹、于睿 2020)。教材在选择文化内容时,不应局限于传统文化,应兼顾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展示全面的中国特色文化。同时,在呈现文化内容时,仅列举表层文化知识,很难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果能够联系深层文化价值观,解释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思想和中国智慧,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学习者学习文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更好地了解本族文化(Kramsch 1993)。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二)呈现多元文化,拓展文化的宽度

教材选择中外文化内容时,除了考虑主题丰富外,还应注意文化的多元性。比如,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在于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因此,在呈现中国文化时,可以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特色文化与汉文化一同纳入教材的编写。在呈现英语文化时,如果始终将目光放在英、美等国家,甚至聚焦在主流文化上,会给学生造成对英语世界的刻板认知。事实上,英语文化复杂多样,除了主流文化外,还有少数民族、原住民文化等,甚至包括以英语作为第一、第二语言的其他国家文化。如果将这些多元文化适当融入跨文化英语教材和教学,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从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所有文化,但却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材料和针对性的练习,激发学生探究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兴趣和勇气。

(三)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增加文化对比探究

跨文化类英语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可以采用课文和拓展阅读的形式进行显性呈现,还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语言文化练习题,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丰富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从“做”中学,在自主探究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英语能力。此外,以文化对比的视角呈现文化内容,或增加文化对比(或文化比较)的探究任务,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异同,理解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语言与文化”主题时,如果将英语和汉语的发展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当英语还处于口头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时,我国正处于盛唐——汉语言的巅峰发展时期,类似的对比还有许多。通过对比,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鼓励他们做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人文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在外语教学中,中外文化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立足中国文化,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在文化比较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因此,教材文化内容的编写对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和课程思政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交际类英语教材作为呈现中外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值得更多关注与研究。以《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为例,从文化对比的视角分析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为同类教材文化内容的编写提出建议。本研究仅围绕一本教材对文化呈现问题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选择多本同类教材,进行横向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