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彩娥
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关键性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未能实现既定的审美教学目标,学生无法透过文字领悟文章的美。对此,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当前,虽然教育领域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现象。由此可以发现,许多教师没有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甚至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很少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感悟的机会, 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无法提升审美能力。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结构、段落大意等知识点的讲解上。在文章讲解结束后,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做题的方式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极为重视学生阅读技能的锻炼,但却忽视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占用大量时间,将自己对每句话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虽然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认识,但是会阻碍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由于阅读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阅读教学上。但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阅读量,担心学生阅读量过低,没有接触过考试试卷的文章类型,因此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阅读任务。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接触过的文章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章风格类似,结构相仿,学生仅需在阅读中总结出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规律即可。但是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很少在阅读课上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也没有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文章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使得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阅读,影响了学生阅读审美的构建。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有效推进了教育领域的改革。信息技术具备多种功能,可以通过动态画面和背景音乐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图画或视频的形式,为学生立体展示文章描述的画面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文章之美,这对其阅读审美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指导学生体验美,促使学生在观看动态画面的过程中感受作者传达的情感,学会将文字放到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
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时,这篇文章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石的形状。教师在讲解文中经典语句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在网络上挑选与黄山奇石有关的视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在展示相关素材时,教师应同步应用信息技术的视听功能,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黄山奇石之美。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并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探究相关语句的表达技巧,使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从而有效构建阅 读审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发现,诸多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往往在阅读中无法探究文字中蕴含的意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审美构建需求,探索合理的教学手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为学生指明阅读学习方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文本的语言美。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深入探索文章的语言美。这样既能有效强化学生的阅 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这篇文章通过描述爬山虎的脚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教师可以在讲解文章之前,提出如下问题:“文章哪些语句描述了爬山虎的脚?这些语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他学生对相关语句的看法,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探索语言之美。此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轮流回答,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系统阐释各个语句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切实感受语言之美,提高阅读审美构建质量。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实现陶冶情操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分为教师示读和学生自读两类。教师示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文本,通过调整语调高低和语速快慢的方式,传达自身对相关词句的理解,使学生通过聆听学习朗读方法;学生自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朗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变化,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朗读比赛,先根据文章为学生展示相关朗读技巧,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分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朗读展示。教师可以在开展朗读比赛之前明确打分规则,将学生在朗读中表达情感的准确度作为打分标准。这样既能使学生明确朗读要求,还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比赛的氛围,使学生读出文字蕴含的情感美。
例如,教学《将相和》时,这篇文章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文中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学生可以从不同人物身上学到良好的品质。教师可以在知识点的讲解结束后,从文中选择某个片段进行朗读展示,告诉学生在朗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队伍,让各个队伍自主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比赛。这样学生可以在朗读中感受不同人物所具有的品质,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朗读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按照朗读情况给各队打分,并对分数最高的队伍进行鼓励,适时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再为学生示范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总结自身存在 的问题,从而为构建阅读审美打好基础。
阅读美感培养在审美构建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相比字词学习而言,阅读美感培养属于隐性教学,无法通过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然而每名学生的经历和理解能力都不同,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符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立足审美构建需求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利用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美。教师可以要求每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阐述所读文章的题目、中心思想以及个人感悟,让学生通过参与读书分享会,了解其他学生对相关文章的不同见解,拓展学生的审美思路。此外,在读书分享会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享的课外阅读文章,系统点评相关文章表达的深层次情感,在引导学生构建阅读审美的同时,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构建时,应综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探寻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借助提问教学模式深挖语言美等,以此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审 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