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琼
当下,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时代宠儿。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不断改变着媒介形态,媒介融合不仅是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更是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另一方面,传播载体融合、传播形式融合等有形的融合固然带来可视性成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无形的价值融合。本文以《成长》栏目为例,从价值融合的视角,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生产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教育类电视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孩子未来、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江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由江苏省文明办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栏目《成长》。《成长》栏目紧扣社会热点策划选题,努力为青少年成长培根铸魂,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了“释能、解压、排毒、助长”的作用,彰显了媒体责任担当,是一档有益、有趣、有情怀的电视节目。2021年《成长》栏目荣获江苏省少儿精品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
价值附载于优质内容之上,内容创新是服务青少年、赢得青少年的根本。在信息碎片化、媒体形态多样化的当下,电视媒体依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主流媒体如何将文化价值转化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成为青少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源泉?这要求节目内容既要有价值观的呈现与正向引导,又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这既是节目创新的难点,又是创新的方向。
《成长》栏目注重加强选题策划,紧贴国家重大节日和时令节气,结合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校园心理剧”创作活动等省内重要活动,推出系列主题节目,通过时效性的选题融入,实现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如《小满未满 青春可期》节目,以节气小满为切入点,通过快问快答、舞动疗法、欹器实验等活泼有趣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发现小满节气与青春期相似之处,讨论关于谦逊、规划、成长、成熟等议题。《英雄的旗帜》节目,结合清明节讲述南京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孙津川中队”的历史过往以及对英烈精神的使命传承。节目记录了新学期“孙津川中队”新老队员换届仪式的全程,展现了孩子们描烈士碑文、诵烈士故事的庄严仪式,反映了昂扬向上、不忘初心的时代风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种子。
2019腾讯00后调研报告显示,青少年的思维更具自主性,对新颖独特的内容更加青睐,所以节目内容的取材和制作一定要重视原创性,促进青少年深入思考、加深认识,并对主流价值产生认同。2021国庆节期间,栏目组策划推出“这里是我的家乡”系列节目,以民谣、典故、美食为载体,让江苏不同地区的孩子讲述眼中的家乡。其中《音符里的家乡》节目,分享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的张家港河阳山歌《斫竹歌》,为孩子们诠释关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心理学小知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节目邀请“江苏新时代好少年”走进演播室,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挖掘“好少年”身上的精神财富,弘扬社会正能量。
价值因同心同行而放大。《成长》节目擅长选取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热点现象展开探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细微之处,通过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给心灵以抚慰,让人受益良多。
2020年,栏目通过多种方式将“成长”与“抗疫”勾连,将孩子、家庭、社会串联起来,通过共情教育,激发未成年人心灵共鸣,让孩子们在疫情下学会应对,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分享感悟与成长。栏目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发起“童心抗疫 从我做起”家庭游戏小视频征集活动,推出“中小学生宅家抗疫心理调适指南”系列节目,针对同学们疫情宅家时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烦恼和困惑,邀请心理专家做出解读、建议。复学之际,栏目结合疫情期间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新闻故事,制作《人生的疫苗——复学心理第一课》上下集,传递关于责任、感恩、成长、暖心、自律、奉献、传承等主题,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自然融入孩子们的心灵中。
《成长》密切关注青少年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客观需求,从家长、孩子、教师等多视角出发,融合沟通对话、教育引导、示范带头等多种方式,回答他们亟须弄清的现实困惑,传递主流价值观,输出积极正能量,多方合力帮助未成年人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给不少家长、孩子带来迷茫和焦虑。节目《周末新课堂》及时聚焦这一话题,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周末,通过苏州的子睿妈妈带孩子周末“逛菜场”,引导孩子明白了愉快玩耍和高质量完成作业不存在矛盾,认识到激发学习内驱力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节目也通过当面直接沟通,让子睿同学认识到时间安排应当分清主次,并牢固树立规矩意识,用良好的时间管理来学好、玩好。《未来,我来了》则关注小升初的忧虑,以一场特殊的心理班会课形式,主持人、心理专家和孩子们深入互动,通过“职场秀活动”“鼓掌游戏”“照片背后的成长故事”等环节,让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的音乐梦、舞蹈梦、教师梦,引导他们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成长阶段。
《成长》栏目融合电影、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孩子们快乐地汲取知识、感悟道理。其中,推出的“心理电影导读”专题运用精选影片、剖析内容、探讨交流等方式,传递人生的道理,解决成长的烦恼。《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期节目聚焦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围绕“最深刻的台词和场景”“我有一个问题”等互动,告诉同学们“适度的钝感可以屏蔽烦恼让人更幸福”“既要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要主动奋斗勇敢寻找下一站”。《从未远离的女排精神》以电影《夺冠》为导读翻本,邀请心理专家、电影解读人以及高二学生代表,一起就女排精神以及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该如何调整自己,进行互动讨论。《合作绘画 表达真我》中,节目组走进苏州市吴江区未成年健康成长指导中心,跟随心理辅导老师送课进校园,让孩子们将情绪化作纸上的色调和线条,切身感受自己的情绪,理解合作的奥义。
价值塑造于传播互动中。《成长》栏目切实发挥媒介融合传播力的综合效应,构建立体多维的传播矩阵,探索符合青少年接受心理的传播形式,通过对内容的“二次元”加工,“网感化”再创造,赋予内容多维、多次传播的生命,用走心的内容拉近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
《成长》栏目以全年52期节目为抓手,汇聚全省各地百家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结合为期30天的年度重点活动“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打造长效化品牌。栏目组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精心设计制作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页”,丰富有趣的版块内容受到积极响应,专题网页累计点击量达500万+人次。JSBC成长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将电视视听内容转化为有用、有趣、有营养的图文内容,期期不重样,成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资料库。在视频号、抖音、快手形成全媒体、全时段的短视频矩阵,充分利用“多屏共振”将节目碎片化处理,拓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空间,抖音最高一条的阅读量达5万。每年一本节目合集手册,汇集当年所有节目内容,精美小巧,图文并茂,收录的每个节目都有对应专属的二维码,手机扫描即可随时随地观看。“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自2020年起每年一届,营造全社会关心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作为推进“双减”落地的重要一环,《成长》栏目成为全省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第二课堂”,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节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成长》栏目创造更多让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的机会,增强节目体验性、互动性、感染力,同时也实现对更广社会人群的辐射力。
当代青少年作为伴随智媒成长起来的一代,倾向于平等交流的传播方式,参与感是他们对媒介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成长》栏目自主研发了“暖心小苏”微信小程序,提供全天候常态化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测评版块中含有“青少年心理素养自测”和12套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包括考试焦虑、自尊水平、抑郁自评、心理韧性等。“服务”版块中,纳入了全省13个设区市、县市区共一百多家可一键直播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热线”及服务指南。“生命探索馆”版块以“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教材为基础,既有引发思考的生命之问,也有趣味横生的互动体验,如用AI变脸、职业装体验等。体验结束后,小程序会自动生成一张金句海报,激发青少年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这款小程序,获得了全省青少年的热烈响应,实际参与人数超235万。每年春节期间,《成长》推出“汉字”系列节目《我的年度汉字》《我的生肖汉字》《寻找年味汉字》等,通过网络征集、电视呈现、专家解读等互动方式,带领孩子们领略汉字之美,探寻汉字背后指事象形的博大精深。
面对有高度个性化需求的青少年群体,唯有不断开拓品牌构成的内容、丰富品牌构成的形式,使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品牌价值这些无形资产不断增值,从而形成更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