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理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播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日常:除婴幼儿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参与到该活动过程中。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对“断文识字”等必不可少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因为图片、语音、视频传播的方便快捷而不再成为前提条件。“无门槛传播”成为今天这个公共传播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人们可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传播平台上自由地传播各类信息,激情地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人人都是传播者”创造了一个时代性的种类多样性的媒介生态环境,也给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真实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是,由于每个大众媒体的使用者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良莠掺杂,所以在参加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导致大众传媒使用中失范行为频频出现。
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激情或理智的情绪状态,会深刻影响媒介生态环境。信息传播包括传播和接收两个方面。对许多社会成员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很难获得通过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机会,因此,新媒体时代可以自由地拥有传播的权利是传播技术进步带给现代人的一大红利。惊喜之余,人们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媒参与信息传播确实是需要有激情的,发现美好需要有对美好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抨击丑恶则需要有对丑恶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一个心静如水甚至看破红尘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观察者和传播者的。但是,激情之余,如果没有理智作为保障,依然不能成为理想的传播者。综观今天的传媒生态,我们会发现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是一个普遍的现实。一些人致力于对社会美好的传播,这本身是值得赞许的,但在传播过程中,夸大其词、虚构细节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励志新闻为了达到“催人泪下”“促人奋进”的目的,不惜凭空想象、刻意造假,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损害大众传媒的权威性。与之相对应,一些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正义感”,在网络评论中或罔顾事实,或偏听偏信,然后以极端化的言语表达着有失公允的激烈情绪,令网络暴力持续在新媒体环境中野蛮生长。
如果说获得信息传播的机会是传播技术带给现代人的一大红利,那么信息接收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并无多少惊喜可言,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信息接收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环节人们已经可以掌控好自己的情绪状态了。事实上,信息接收中的情绪化问题依然存在,最主要表现为信息接收中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通过对新旧媒体不同的态度呈现出失衡。不少人热衷于接收各类新媒体的信息,而对传统媒体的信息颇有不屑一顾的意味。新闻信息的传播都存在选择取舍过程,传统媒体新闻选择主要是由把关人完成,而新媒体把关人后置(即发表后由媒体及相关部门进行处置)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无选择”。如果信息接收失衡,必然导致对世界真实性认知的偏差。另一方面,由算法技术导致的内容消化的失衡。一些影响大的新媒体如今日头条等在传播过程中普遍采用了算法推荐技术,通过大数据判断用户信息好恶倾向,持续推送同类信息。如果用户缺少辨别能力,极易导致信息茧房这种接收效果的出现,从而引发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极化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失衡往往是在大多数信息接收者无意识中发生的。
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相应的专业性。当越来越多没有接受专业教育及媒体素养不高的人通过智能手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时,激情和理智的失衡不仅会导致复杂的传播乱象,也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现实,我们特别需要在当今这个数字化社会强调大众媒介使用中激情和理智的平衡,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信息传播参与者不仅需要有“激情看世界”的热情,还要有“理智传信息”的冷静。唯其如此,我们才会拥有风清气正的传媒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