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美曲
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的价值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但在自主性游戏中一度存在着幼儿园如游乐场的情况。幼儿多是玩简单、重复、低效的游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自主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是指幼儿与周围的材料互动,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围绕富有挑战性问题,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段,运用高阶思维,联系新旧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不是问题或内容上的“深”与“难”,而是要求幼儿基于好奇、兴趣探究问题,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操作,促进自身经验不断丰富,探究能力不断提升。这是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然而在游戏中,笔者发现,有些幼儿存在游离于游戏外,追逐打闹,嘻嘻哈哈,较为混乱甚至失控,不能独自解决问题,或游戏中频繁换游戏材料,换扮演角色,没有明确的游戏目的,一味地简单重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梳理出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一是自主游戏开展的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二是游戏材料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玩法较单一,缺乏真实问题情境;三是教师不能及时提供适当的引导支持。为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点解决策略,旨在在自主游戏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教师如果没有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探究时间,就很难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索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深度学习是幼儿为了理解和应用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是主动积极的思考者、探究者、问题解决者。与被动接受的输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支持和保护[1]。如果教师不给幼儿很多时间,就无法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更谈不上看到幼儿的探索、思考、想象与创造。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才可以在自主游戏中更加独立地研究、解决问题,达成任务目标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园对游戏时间进行了调整,打破时间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游戏进展或幼儿个体的实际需要,适当延长游戏时间,加大游戏难度,满足幼儿充分探究、深入学习的需要。在游戏发展及高潮阶段,教师可鼓励幼儿自主安排时间,灵活利用一日各环节,持续探索自己未解决的游戏问题。如之前我园幼儿早点活动后,安排30分钟左右集中教育活动,接着40分钟左右区域活动,后面调整为70分钟的“点心+集中教育”活动,幼儿用完点心后自主进行区域活动,接着再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间比以前更灵活,将分开的两部分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的时间区块。教师可灵活根据幼儿区域游戏需要进行调整,不用担心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发生深度学习时因集中教育时间到了而匆匆叫停,为幼儿继续完成游戏活动提供“量”的保证。
游戏空间固定化会导致材料不够丰富,幼儿游戏活动内容不能得到很好的拓展与延伸。后来,我园尝试打破原来的游戏规则,允许幼儿在游戏时进行整合或自主选择游戏场所。如美工区提供各种美食、菜谱、“微信收款二维码”、漂亮服饰、头饰等,以供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时用。表演游戏“过火焰山”,幼儿在美工区制作好表演道具,并装扮好后,跑到幼儿园户外拓展区的小土丘玩游戏;结构游戏“美丽新城”挪到户外沙水区建构,幼儿可以在沙里挖“海底隧道”,在沙上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用小树枝、小草、小野花绿化,挖个小渠引水建“湿地公园”等;大班幼儿于毕业季开展“照相馆”的游戏,可先在装扮区试服装,化妆,在“美甲店”做美甲,然后再到幼儿园的“童·乐园”、“创·空间”、艺术连廊等地方取景“拍照”,最后在美工区“洗相片”(绘画)。各个游戏区域全面开放,不受限制。除了允许幼儿在园内公共区域自由选择游戏空间,自由整合,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可以打破界限[2]。例如,我园中学段各个班级区域创设均有侧重点,中(一)班旁边是结构室,之间的走廊墙面设置乐高玩具,这一片主打结构游戏。中(二)班门口有一连廊,主要设置刺绣区,所以中(二)班侧重创设美工区。中(三)班主要设置一些比较安静的区域,如图书区、科学区等。中(四)班靠近多功能室,多功能室内空间较大,平时也可以供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所以利用中四班外走廊加多功能室能创设一个较大的角色区及表演区。中学段幼儿在自主游戏时间段可以选择在年级的区域,打破班级界限,到其他班的区域游戏。通过对班级内各区角、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走廊、幼儿园内公共区域等的整合,幼儿游戏空间更加广阔,游戏材料也更为丰富。还有个别活动,如写生,场所不固定,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去哪里写生。空间灵活、自由,能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
幼儿园的游戏环境要充满童趣,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丰富多彩,材料要多种多样,这样有利于提升幼儿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独立思考和想象,使幼儿勇于探索和创造。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内驱力是指个体由主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唤醒状态,表现为促进个体活动,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是作用于行为的动力。人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最大的动力支持就是内驱力。而3~6岁学龄前儿童做任何事情都是由自己兴趣所驱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如此才能引发幼儿进行探索,进行深度学习。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充分尊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幼儿潜在的游戏动力。其次,教师还要分析幼儿所感兴趣的游戏是否具有教育价值,是否蕴涵值得幼儿探究的问题等,提前预测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巧妙创设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伸一伸就能够得着”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幼儿深入探究的欲望[3]。例如,在一次户外科学小游戏“探秘吹泡器”中,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吹泡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提供了漏勺、筛子、竹篮子、泥工模具、吸管、树叶等材料,让幼儿自主尝试用这些材料吹泡泡。教师预测到树叶没有改变形状是不能吹起泡泡的,但还是引导幼儿尝试体验。幼儿通过尝试,发现除了树叶没办法吹起泡泡,其他工具均可以。为此,教师巧妙提问:泡泡是从哪里出来的?(洞洞)这些能吹起泡泡的工具都有什么?(洞洞)树叶为什么不能吹成泡泡,怎样才能吹起泡泡?幼儿带着疑问,在试一试、玩一玩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成功,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实现了深度学习目标。
富有生活化的游戏情境能很好地引发幼儿的共情,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幼儿在真实模拟的任务情景中,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动手动脑,习得经验,并在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内驱力。在科学小游戏“探秘吹泡器”中,教师通过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漏勺、筛子、竹篮子、泥工模具、吸管、树叶等玩具器皿供幼儿探索,并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这些生活中的材料,发现其能吹起泡泡的共性——有洞洞,从而迁移得知如果叶子要能吹起泡泡,也是要有洞洞的,进而启发幼儿思考叶子怎样才会有洞洞(叶子穿洞或叶子卷起来)。
在科学区探索“天平”游戏中,教师最先提供天平秤及大小不同的花片,引导幼儿尝试探索怎么往天平两边投放花片,天平才能达到平衡。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也找到其他替代材料,如积木、塑料玩具、蔬菜水果等,称称“蔬菜”“水果”重量。幼儿在与天平秤的不断互动中,发现天平秤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一个支架、一根平衡棒、两个托盘就可以,所以提议自己制作天平秤。幼儿到结构区找来奶粉罐、长条木板、美工区中的小纸盘,一个简易天平秤就制作好了。在角色游戏“菜市场”中,幼儿也用这个简易“天平秤”称玩起了“卖菜”、“卖水果”等游戏。教师创设富有生活性的游戏情境,投放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挑战性的材料,使幼儿进入有意义的游戏问题情境,对材料玩法、功能进行深入探索,并获取新经验。
深度学习是在实践探究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不断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这种学习行为,抓住契机,及时发现幼儿需求,适时给予幼儿支持与引导。近几年,“静待花开”成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高频词,但有些教师简单地将“静待”等同于“消极等待”,导致幼儿自主游戏中出现的兴趣点及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错失自主游戏深入开展的良好时机。为此,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有心人,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对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各种信号进行捕捉、筛选,及时给予支持回应。但教师的介入要恰当、适度,不可过多或过少。如在区域游戏“筷乐总动员”中,宣宣想用筷子拼插立体房子,他拿来积塑吸管配件“小转头”插到筷子上,可能是觉得筷子和塑料吸管一样都是长长的,塑料吸管和“小转头”可以拼插成立体的。受塑料吸管玩具的启发,他也想借助“塑料转头”这种辅助材料尝试拼插立体空间,但由于筷子和塑料吸管不同,塑料吸管是空心的,筷子是实心的,小转头肯定插不进去。他的这个想法受阻,一时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他尝试找找其他可替代的“连接物”。“你拿积塑‘小转头’是想怎么玩?”教师问宣宣,宣宣说:“我想像这个吸管一样插进去,这样连起来,就变成房子,可是筷子这边没有洞插不进去!”“是呀,筷子没有洞插不进去,那要什么样的才能插得进去?”教师引导宣宣。宣宣思考后回答:“要有洞的。”“一定得用插才能连起来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宣宣拿来花片、橡皮筋、橡皮泥,一样一样地尝试,最后他用橡皮泥搓成一小团,把筷子插进去,筷子就立起来,终于成功完成立体房子的建构。
又如,在挖“海底隧道”时,幼儿有的用铲子挖,有的用手直接挖,但无论怎么挖,沙子总是一下子就滑下来或塌下去,没办法挖成长长的隧道。很多幼儿有些泄气,有的干脆玩其他游戏,也有的跟教师求助。教师没有立马告诉幼儿,而是播放建筑工人挖隧道的相关视频并提问:工人是怎么挖隧道的?他们用什么办法让隧道不会塌陷?引导幼儿重点关注建筑工人挖隧道的过程及使用材料,并启发幼儿:有办法让我们的隧道也不会塌陷?可以辅助用什么材料?幼儿先后找来长木块、树枝、水管,几番尝试后,最后确定用弧形积木做支撑,先挖一段隧道,再把弧形积木一块块撑进隧道。但又出现了新问题,这样做出来的隧道不够长,也没有两边通。“这样的隧道能通到厦门岛吗?”“是呀,堵住了,不通。”“老师,我们可以两边挖,这样不就可以了吗?”幼儿马上又从另一头挖起,很快就解决隧道不通的问题了。在这一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无法顺利进行游戏,就适当给予幼儿引导与支持,采用恰当的介入方式,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使游戏活动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保证幼儿有充裕的游戏时间,并不断满足幼儿的内在学习需求,细心观察,读懂幼儿活动行为,适时适度给予幼儿支持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幼儿进行深度探究学习,提高游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