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铸
1990年7月,我从淮阴师范学校毕业,被跨区域分配到南化职工子女总校第四小学(以下简称“南化总校”),当时的邹燕华校长让我做六年级的班主任,兼教语文。就这样,我这样一个不喜欢文科的人,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但又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之路。
工作第二年,南化总校开始了“师徒结对”工程,我拜了第一个正式的师傅——王怡老师。学校给我们的师傅买了一个饭盒作为结对的纪念品,意思是“向师傅讨饭吃”。虽然当了班主任,也开始了语文学科教学,但其实我并不会教语文,最初的语文教学经验,完全来自年级组几位老教师的经验传授。
在南化总校的十几年里,我参加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最难忘的一次是上海梅山冶金公司子弟校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企事业分会“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当时,来自中国教育学会企事业分会的几十位教师同聚一堂。比赛一共分五个项目:名家名篇积累考查、简笔画、即兴演讲、备课、上课。前后一共比了3天,没有指导教师,没有合作团队,全靠个人发挥。最后,我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回来后邹燕华校长特地安排我做了一次报告,让我和全校教师谈比赛感想。那次比赛,极大地增强了我的教学自信心。
因为年轻,那个时候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对我来说,家访是家常便饭,经常一晚上走五六家,从刚放学跟着第一个孩子去,然后一家接一家,一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那段经历锻炼了我的交往能力,让我跟很多家长成了朋友。我想,对于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来说,最快捷的成长路径就是家访了。
热爱教师这份工作,苦练教学内功和育人内功,默默奉献,这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起点。
2000年,我调到了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南化三小”),在这里,我的语文教学迎来了一片新天地,这片天地就是写字教育。
在这里,我有幸遇到了南京市教研室书法教研员齐昆老师,他是林散之的徒弟,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特级教师。南化三小能成为全国写字特色学校,离不开他的辛苦付出和长期实践。南化三小的写字教学研究,从写字评价改革,到写字校本课程开发,再到“汉字文化”“立字立人”的项目研究,最后被评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这条书法教育之路艰辛而曲折。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评价改革是促进教育质量大面积提升的关键路径,因为它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期间,我还参加了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书法习字册以及书法教材的编写工作。对我来说,在南化三小研究书法教育的好处,不仅是自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而且认识到了写好方块字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想,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读书、练字的地方,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写一手好字,这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同时,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育人的功能,是在审美和文化层面的深度育人。因此,写字就是育人,“立字”就是“立人”,写一手好字,就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南化三小的这些年,除了深入研究书法教育之外,我还学习和践行新课改的相关教育理念。随着新课标的推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些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在我的课堂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以学定教”。
在南京市教研员芮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先后上了《神舟N号》《诺贝尔》《大江保卫战》等市级公开课,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深度交往的“生命场域”,教师如果想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自己首先要入境,要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与学生的深度互动上,要用饱满的热情去呼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教育生涯的第三站,我到了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成为一名教研员。一名好的教研员,是需要一个成长过程的,而这个成长的过程,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
这几年的教研之路,我做过的研训主题很多,如“深度学情分析”“文本特质提取”“情味语文教学”“阅读品质提升”“交际语境写作”“精准教学研究”“汉字文化开发”“统编教材培训”“新时代目标”“新样态课堂”等,每学期都有侧重点。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有三条路径:一是读书。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和速度。这些年,我努力阅读各种专业书籍,以及与人的成长相关联的心理学、哲学、文学等书籍。二是大量听课并反思。正常来说,我每学期都要深入课堂听一两百节课。广泛听课,让我慢慢领略了课堂教学的真谛。三是向高水平的人学习。这是最快捷的成长方式之一。很多时候,与一些教育大家对话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或者叫“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才是看得见的成长。
“情味语文”是我从2012年开始思考的话题。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人文学科,“书以言情,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语文课堂也需要有“情味”。但是在现实中,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提问、讲解和分析,语文没有语文味,没有情感味,没有生命的灵动性。因此,我想改变语文课堂。
所谓“情味语文”,就是在语文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发现教材的情感因子,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语文更有“情”的味道,更有“人性”“感性”和“个性”。“情味语文”的基本思想可以解读为“课堂有情境、教学有情趣、学生有情感”,重点是塑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展现学习个性、“情”与“语”深度融合的语文课堂新样态。
研究“情味语文”,离不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刚老师的启发和指导,是他让我真正理解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育理念。于永正老师的“儿童的语文”,这种本真的“儿童”视角,并落实到教师的言行举止上,才是弥足珍贵的语文教育哲学,才是真正“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2018年,我参加了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名师送培”活动,先后到镇江、淮安送教,并开展了好几场讲座。2019年4月,我报名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江苏省第十五届“蓝天杯”课堂教学大赛,执教《螳螂捕蝉》一课,获得一等奖。2020年12月,《中国教师报》举办的“课改中国行”活动在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举办,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潘文彬的指导下,我执教展示课《书戴嵩画牛》,并在全网进行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近百万。2021年6月,在江苏省小语会换届选举及江苏省教研室“党的光辉照我心——统编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主题教学活动中,我又上了展示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得到了孙双金、薛法根、李亮等专家的好评。2021年10月,南京市江北新区“领航特后班”学员到南通学习,我在李吉林老师的学校——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跟着导师唐颖颖学习,上了公开课《威尼斯的小艇》。唐老师也给我们上了示范课,并给我们讲解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让我受益匪浅,坚定了我让语文课堂有“情感味”的信念。
2020年,我完成了个人主持的省级重大课题“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围绕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市教科所原副所长宋宁应邀前来指导。在他的启发下,我开始朝着自己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前行。如果说“情味语文”是课堂的一种特质,那么高品质的语文教学还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呢?
围绕这一思考,我继续探究。我心目中的语文“高品质课堂”至少要有三个层面的“品质”:第一个层次指向学科关键能力。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这是高品质课堂的根本目标,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核心诉求。第二个层次指向学科积极情感。语文课堂要有“情感味”,以积极的学科情感培育为抓手,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情意俱进,情语相融”,这是高品质课堂的重要支点,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主要体现。第三个层次指向学科必备品格。语文课堂要有“文化味”。这种文化,是学习文化,是“铸品”文化,是高品质课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特征。上述三个层面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语文学科的“学科育人”核心理念层。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高品质课堂”的“五步教学法”,这种课堂基本结构模型具体包括:(1)精准定学:找准课堂的起点。(2)深度让学:夯实课堂的过程。(3)智慧导学:增加课堂的深度。(4)高效固学:提升课堂的效度。(5)适度延学:拓展课堂的广度。“五步教学法”让我的“情味”语文课堂得以进一步发展,“高品质课堂”的样貌初步形成。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整理,我终于在2021年底正式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品质课堂:语文教学新样态》。该书的出版,让我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语文教育主张,开启了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征程。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出台的“双减”文件,针对的是教育生态的治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完整地发展,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
在这期间,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参与《江苏教育》编辑部“双减”专栏的组稿工作。为了深度推进“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开了一个专栏,以引领“双减”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改革方向。围绕这次专题的主要内容,《江苏教育》几位资深编辑带领我们这个专题小团队,开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并且反复研磨、悉心求证,最终确定以“唤醒”“解放”“赋能”三个关键词概括语文课堂应该有的价值功能。
编辑们渊博的文化、独特的视角,以及对于教育的敏锐洞察力,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小学语文教育。也是在这样一次独特的对话中,我开始真正关注和思考“唤醒”这样一个核心理念,完成了我的语文教学新思想建构。在此基础上,2022年初,我申报了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唤醒儿童:主体回归的小学语文区域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借此项研究全面推广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第二件事,是参加了另一场大型活动——“双减课堂的样子”,认识了另一位教育专家——李亮博士。李亮博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也是江苏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立足江北新区,他开启了“双减课堂”系列研究。作为李亮博士江北新区工作站的助理人员,我和他一起带领工作站学员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
2022年5月20日,我们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南化实验小学面向全省召开了一次现场会,李亮博士作总结发言,而我则代表江北新区承担了这次活动的主题汇报,汇报的主题是“唤醒儿童:让主体回归课堂”。在这次汇报中,我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唤醒课堂”的实施路径,即“解放:让学习拥有空间”“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激发:让学习走向自觉”和“赋能:让学习真正有效”。
一路走来,语文教育的路,似乎越走越宽。因为责任,所以担当;因为专业,所以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