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宜轩
提到命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在2022年3月份接到“诗意思政”团队周静老师的任务——在2022年盐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复习研讨会上开设一节以“诗意思政”为主题的试卷讲评课时,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不过我秉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信念,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受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我认为一份优秀的试题,应该同时考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评有机统一。因此,我在命题时,更多倾向考查知识目标,很明显,这完全背离了“诗意思政”的主张,并且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背道而驰。于是,我又推翻了之前所有的设计,向周静老师虚心请教,重新思考、重新架构试题,命制了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呈现“诗意”试题应该有的模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思政课的关键课程,要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新课标和现行教材为依据,在试题中强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为学生的诗美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份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试题应该是充实而美好的,能够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给予学生一种美好的视觉体验。
第一,试题格式对仗工整。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卷面整洁、干净,那么教师在命制试题时是否考虑给学生一份整洁、有序的试卷呢?学生对试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卷面,所以,我在命制试题时充分考虑卷面格式,尽量避免长短不一的选项,营造整齐有序的卷面效果。
第二,试题形式丰富多彩。除了用语言文字表述试题之外,我还会增加漫画、图表等表现形式,让试卷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第三,试题语言充满诗意。“诗意”并非语文学科独有的属性,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我们也可以体现“诗意”,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运用一些成语、诗词、格言等,如复习研讨会的试题中出现了“英勇斗争、立党为公”等词语。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命题任务指向应该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综合考查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如何在试题中检测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生活的国家本就充满“诗意”,我在命制试题时,就会特别留意选取学生身边的“诗意”生活。如精神文明建设,“2021感动中国人物”;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法治文明建设,“家庭教育促进法”等。
所谓“诗意逻辑”,是以审美意识为内趋力,调动学生感知、联想、想象、类比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意象思维的过程,是形象化和情感化的交融统一。中学生感性思维居多,容易被情感左右,从而失去精准判断的能力。因此,我在命制试题时,不仅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还会考虑教会学生如何理性判断。以实践探究题为例,针对社会生活中家庭教育的现状,我采用了南京市建邺区法院一起真实的案例,并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条文,设计“结合材料,评析案件中毛某的言行并就‘依法带娃’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作为家庭教育的参与者,从情境材料以及生活实际出发,完全可以评析案例中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答案不仅能够折射出命题者的思维过程与个性特征,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通过与工作室老师的交流,我发现大家大多在意试题的质量,而忽略了对试题参考答案的编写。
从答案的书写能够看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但实际答题时,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作为文科性质的学科,长篇大论就能保证答题的完整性,这不符合“诗意思政”主题,也背离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因此,我在编辑参考答案时尽量以精炼的语言表达观点,旨在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只是一个评价标准,我们应尽量不设定标准答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我在编辑参考答案时,给予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区分不同能力的学生。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很幸运能够加入周静老师的工作室,并得到她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在市级公开课中呈现了一份自主命制的试题。公开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学习不会止步。我想,从命制一份优秀的试题开始,慢慢形成具有自己命题风格和教学风格的试题,这将是我今后不断探寻、不断突破的专业发展领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大的价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命题。我很庆幸,认识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感谢命运给我的机会,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