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磊
(澳门城市大学)
街道对于城市来说,是承载了通勤的物质空间,也是承载城市文化的社会空间[1]。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城市中的步行空间环境日益下降,人居环境也出现了问题。应通过前期的规划与设计,有效营造步行友好的城市道路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老人的活动类型都是以步行为主。当城市化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养老体系时,老人的养老都会以“在地养老”为主要方式。所以,居家环境旁的步行空间将会是老人们的活动范围,但当下,老人步行环境的需求与实际环境不匹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同时,还需要考虑身障者及弱势群体对城市步行空间的基本需求与后期安全性的需求。
世界各国对城市的步行空间已有相对完整的规划蓝图,以期可以通过改善城市街道的开放空间,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提升城市的软实力[3]。本文将从各国对城市步行空间的规划设计导则入手,进一步研究各国步行空间与人的关系,并以通用设计的角度,研究不同使用者——一般使用人、残障人士及其他弱势群体(老人、孕妇、小孩)在街道的使用情况与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并试图探究这些导则的要点,力求为我国步行空间的规划与时间提供有益启示。
阅读国外导则的细节,其内容都不约而同的满足“人”的各项需求,通过改善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内容中的人也不仅是身体健全的人,而且会涉及残疾人、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故本文引入“通用设计”理念进行四个规划文本的分析,探讨国外街道规划如何平衡不同人使用的同一环境。之所以引入“通用设计”的理念,是因为其除了考虑身体残疾者和其他弱势使用群体,也顾及一般人的使用情况及需求。除了考虑使用者的使用情形,还顾虑到使用者使用时的心理感受[4-5]。
分别选取美国旧金山、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四个城市三个区域的规划导则进行研究。“更好街道规划”(美国旧金山):强调街道各使用者的需求,形成良好的人行环境;让街道成为开放的空间;重视城市街道的生态环境;强调生态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作用[6]。“完全街道规划指南2017”(美国芝加哥):形成安全并且可持续的街道空间;指南简单易行,设计要求明确。“街道设计指南工具箱”(英国伦敦):强调基础设施的布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强调不同交通方式的转换,提高同行效率与同行感受。
“完全街道规划指南”(美国芝加哥)在编制前期,对早期的政策、规划等进行了分析,这对规划的程序、流程的确定、政策的制定等都有帮助。“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手册”对街道的安全性、人性化设计、人行道等都有涉及,并对文脉、地域文化、气候等都有回应。
“街道设计指南工具箱”(英国伦敦),除了现状分析与规划目标以外,后面大部分都为相应的策略、可操作的措施与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铺面、换乘点、道路交通、路缘与配套设施;街道环境整治;道路安全性与功能性;交叉口。
国外导则中在编写前期无一不进行前期调查,此举为规划方针的确立提供依据。文中的四个导则均有在前期进行需求调查,包括召开小区会议、问卷调查、意见收集、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及现场调查。这些方式都会对后期制定方针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些前期调查均是围绕人的实际使用需求出发的。故对导则进行研究,并提取有关对弱势群体设计的内容(见表1)。
表1 旧金山、芝加哥、伦敦、阿布扎比相关导则名称与对弱势群体设计导则
从上面的总结可以发现,四个地区在做街道设计的时候,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不是每一个导则都很全面,但无一例外都对残疾人使用的设施进行了规定。
其中,对弱势群体设计做得最好的是美国旧金山的“更好街道规划”。不仅在细节上对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分别进行了设计,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相应设计,分别为街道活化空间、行人安全与交通安定、回收巷道空间、绿化和雨水管理及其他街景元素。
“更好街道规划”所增加的“玩街”项目,使街道的居民增加了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安全岛与信号灯满足了需要更长时间过马路的残疾人的安全性需求。对其他要素的处理,强调了提升街道的软实力,增加了街道的文化特征,赋予街道个性,最终通过街道环境的提升影响城市的满意度。从侧面来说,从街道要素出发是最容易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街区街道性格的形式。最后,在街道空间的巷道部分,特意分出休息区,以满足行人的途中休息,增加了街道的舒适度。
在“完全街道规划指南”中,确保行人与车辆在道路上的横向距离,从心理层面上的舒适性出发,提升街道的质量,最终提升沿途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考虑交通灯的转换时间以及弱势群体适用的交通灯颜色,与能通行辅助设备和特定环境下的人行道,均是通用设计的设计思维。
以上两个导则,都需要遵守《美国残疾人法》。健全的残疾人法,有助于形成以通用设计为主导的环境街道设计。因为关注残疾人的设计,属于通用设计里关注层面中的一小部分,但发展的相对完善,故形成健全的残疾人法,有助于更好地关注残疾人的实际需求。
英国的“街道设计指南工具箱”,对比上述两个美国导则来说,对关注弱势群体在人行道的设计相对来说有不足,只关注到无障碍巴士。
在“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手册”中,尽量减少放置障碍物,将多个障碍物整合等等,基本是维持在无障碍的早期阶段的设计要求,属于通用设计的基础性考量。
我国对街道的设计,前期仅关注街道的环境与空间,不太注重不同类型的人的实际使用需求。“更好街道”规划里面的“玩街”计划,考量了儿童玩乐的心理需求。以定期封闭街道形式供给儿童与其家人玩乐的场所,加深了其与周围邻居互动的概率。我国在整个规划的初期,应适当从不同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为不同使用者进行设计。
中国的导则多从交通效率、道路功能入手,进行道路定位。外国导则会从环境心理层面考虑道路的舒适性,协调平衡内部的各要素,做到环境协调、机动性与可达性并存。因此,在保证基础通勤效率的同时,将规划要素扩充到街道中的其他元素,增加人们对所在街道的辨识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提升街道空间的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其他元素的介入,进行多维度的街道环境设计,丰富街道的空间感受。
将市井气息加入街道空间中。结合建筑物前的空地与道路空间,进行不同种类的环境设计,考虑不同情景下的使用状况。如步行过久,需要休息,可设置室外咖啡空间;下雨时,街道提供遮蔽停留处;步行道路可以容纳行人与轮椅共同的前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