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市历史街区的景观文化研究

2022-02-10 11:59刘悦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期
关键词:东门西路柳州市

刘悦

(柳州工学院)

1 引言

2021年1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旨在保留城市记忆,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特色,留住居民的乡愁。

2 研究理论依据

2.1 共生理念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来源于生物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此后,共生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早期提出“新陈代谢”理论,然后发展到“共生思想”,将其引入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重新思考人、自然、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探寻未来城市的聚居环境;哈佛大学阿德里安·高伊策教授提出的理念与黑川纪章不谋而合,认为共生思想设计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城市与自然、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可以共生的,受时间的影响而变化。同时,他还强调景观应该注重多维度与周边的关系,景观设计需要尊重现实[1]。

2.2 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这一概念由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提出,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将其划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基本物质形态要素,将其引申到历史街区研究中,将目光聚焦在环境感知和场所构建上,人们认知、评价城市环境,赋予环境一定意义和心理感受,通过场所的可读性和意向性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价值[2]。

3 历史街区的景观研究范围及现状分析

3.1 历史街区的景观研究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的通知》(桂政发(2018)44号文件)中将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两个街区定为第二批自治区历史文化街区。前者位于今城中区曙光西路,曾是兴盛的官商要道,如今是柳州市井气息最为浓重的地方,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存文物,如小南路后街民居群、骑楼建筑群和曙光西街牌楼(见图1);后者的主要遗留建筑有东门城楼,位于曙光东路,有“喜门”之称,始建于唐代,坐北朝南,下部包括拱形城门和东西两段城墙,上部为砖木结构、两层谯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一层内庭外廊式布局,二层为抬梁穿斗结构,城楼外脊设有龙吻。此外,还有桂柳区工委旧址、钟公寓等遗址(见图2)。

图1 曙光西街

图2 东门城楼

3.2 历史街区的景观现状分析

本文以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和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结合城市意象中提出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的五个要素进行对比与联系的景观共生现状分析。

3.2.1 道路

道路是空间联系的动态路线,具有一定的连续交叉性、方向性和可识别性。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核心区域由立新路、曙光中路和曙光东路等组成;曙光西街由曙光西路、曙光西二路、青云路南一、二、三巷、小南路等组成。前者呈十字型道路格局,后者呈鱼骨状型道路格局;内在有曙光路联系,外围有滨江路联系;两者之间以曙光路为主轴线,由中轴线龙城路分开,形成两个区域化的历史街区。道路可以感受城市空间尺度的街巷肌理,两个历史街区属于共生的复合型街道,具备交往、情感以及交通等多重功能的共生关系,为人们提供愉悦的休闲空间。

3.2.2 边界

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主要边界,本文以红线的核心保护范围为主(见图3),曙光西路历史街区主要以曙光西路两侧进深10m~120m的建筑为边界;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以曙光西路南侧、曙光东路两侧进深15m~60m(含东门全部),立新路两侧进深10m~50m,以及道路两侧的建筑为边界。边界是凝聚的缝合线,有着独特的可见性、方向性、连续性,同时也是道路意象。清晰的边界使街区在形式上既连续又无法超越,同时起到分隔作用,具有强烈的领域感。

图3 曙光西路及东门历史文化街区示意图

3.2.3 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区域空间主要以黄色线划分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主,曙光西路历史街区12.85hm2,东门历史文化街区15.61hm2。柳州市两大历史文化街区连起来,东起文惠路,西至红光桥,南临柳江(见图3),形成整个老柳州的区域。区域的划分、联系与共生关系使建筑在形式上产生共生设计,立面上保留建筑特有的风格,解读柳州的历史,诉说老柳州故事。

3.2.4 节点

节点即是标识点,特殊标志物、景观带、广场等都可以成为街区的景观节点,如曙光西街牌楼、骑楼建筑、东门城楼等景观建筑节点;东门历史街区外东面的观瀑广场,北面交界处的柳侯公园等景观环境节点。街区景观节点既是连续点也是聚焦点,重视内外部景观空间节点的共生与联系有利于观察者对城市意象的深刻记忆,识别城市街区环境的符号,从而带来内心的安定感。

3.2.5 标志物

标志物是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具有唯一性,在整体环境中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帮我们确定所处方位。曙光西路历史街区范围内标志物有:

①中共桂柳区工委驻地旧址和柳州市历史建筑曙光西路民居群;

②柳州市文惠小学;

③柳州市历史建筑小南路后街民居群。

东门历史街区范围内标志物有:

①桂柳区工委旧址;

②钟公寓;

③重檐歇山式的东门城楼和城墙遗址。

街区内的标志性建筑空间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老旧的标志物共生是对历史空间的有机构建,是城市生命力的延续,蕴涵着城市精神和历史文化,也是参与者唤醒“乡愁”的城市意象[3]。

4 历史街区的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街区景观文化已经从功能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柳州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演变是柳州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言,更是一个时代的使命,为此提出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1)街区空间更新

历史街区的发展应避免大拆大建、修旧如旧的简单粗暴盲目改造方式,从宏观的街区规划入手,根据街区的详细调研现状做出保留、拆除,或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新旧建筑之间的改造,尊重街区的地域文化,引导历史街区在保护城市文化的同时做到有机发展,保护城市意象,实现街道空间、建筑与人的共生发展关系。

2)街区历史文化传承

历史街区的发展应注重历史文化印记和人文精神的保护与引导,街区的演变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建筑和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建筑等遗产却可以向居民传达一个城市的发展背景、历史文脉和精神文化等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3)街区场所精神再生

保留原住居民日常生活习惯、民俗活动、饮食习惯等才可以留住居民的生活记忆,留得住乡愁,居民才能对街区中的生活、居住等场所产生“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5 结语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其魅力在于历史文脉传达出的城市文化和场所精神的城市意象,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积淀造就了现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空间的风貌与城市格局。本文通过共生理论的视角,结合城市意象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点要素对柳州市曙光西路和东门两大历史街区进行详细地分析比较,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东门西路柳州市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柳州市精业机器有限公司
罕乌拉西路
手罢工啦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横空出世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东门老街
我要吃冰淇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