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香
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具有持续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的特征,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1]。COPD的两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个体易患因素,其中吸烟被认为是目前导致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戒烟对COPD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是控制病情、降低发作次数、减轻肺功能恶化有效且易施行的干预措施[2]。常规的戒烟干预多为统一的综合干预,但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较大差异,患者对于戒烟行为的认知及成瘾性大不相同,进而影响戒烟干预的实施,不利于戒烟行为的保持,戒烟成功率低,复吸率高。时机理论是一种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干预的一种护理指导理论,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或许能够提高COPD患者戒烟成功率,为此本文进行了研究证实,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的98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9例。其中,干预组男46例,女3例;年龄(62.76±11.35)岁;烟龄(22.65±10.95)年;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高中25例,大学14例;婚姻情况:已婚46例,未婚3例;月收入<3 000元5例,3 000~6 000元30例,>6 000元14例。对照组男45例,女4例;年龄(64.49±13.96)岁;烟龄(24.74±8.16)年;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高中24例,大学13例;婚姻情况:已婚48例,未婚1例;月收入<3 000元6例,3 000~6 000元27例,>6 000元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COPD诊断标准,且病情稳定者;(2)烟草依赖者;(3)无意识、精神障碍,能够配合干预者。排除标准:(1)合并肺结核、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者;(2)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者;(3)不配合干预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戒烟干预,对患者进行COPD相关疾病知识、吸烟危害、二手烟危害、戒烟重要性的健康教育,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烟龄、烟量等吸烟情况,告知患者吸烟与COPD的相关性,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建立戒烟微信群组,定期询问患者的戒烟情况,给予患者戒烟咨询、指导等。
干预组采用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选择门诊医师2名、主管护师1名、护理研究生1名成立干预小组,组内成员均接受COPD管理、戒烟干预的培训,沟通交流能力良好。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门诊医师负责制定戒烟方案,主管护师施行戒烟干预,护理研究生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以时机理论为框架,将干预根据COPD病情分为诊断期、急性加重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适应期5个阶段进行。诊断期:疾病未确诊前,对患者的吸烟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其信任,发放健康手册,举例吸烟的坏处及戒烟的好处,帮助患者寻找戒烟动机,促进吸烟行为的改变。急性加重期:疾病确诊后患者可伴随咳嗽、气喘等急性加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护士通过COPD疾病知识、治疗计划、饮食指导、心理疏通等帮助患者缓解症状,避免情绪低落,强调吸烟对病情的影响以及二手烟对家属健康的危害,强化患者的戒烟意愿,提高患者的戒烟积极性。出院准备期:患者经过临床治疗控制后病情基本稳定,需出院进行进一步的自我管理。医师及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戒烟计划,制定戒烟日、开具戒烟药物、生活习惯改变指导、定期随访等。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定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管理,强化戒烟意识,树立成功戒烟的信心。调整期:出院1个月后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或学习、生活,护士通过电话、微信等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戒烟计划实施情况及吸烟情况,已戒烟的患者鼓励其继续保持,戒烟失败者指导其按医嘱用药,加强健康习惯的养成。微信群推送戒烟知识、COPD控制知识,提供戒烟咨询、病情指导等远程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按序电话通知患者进行门诊随访,通过吸烟、尼古丁依赖程度、心理状况综合评估患者的控制情况,进行适当的计划调整干预。适应期:出院6个月后患者通过药物辅助、行为改变等疗法基本达到戒烟或减少吸烟的目标,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病情好转等因素使患者的健康习惯、戒烟意识等逐渐减弱,该时期通过微信的延续干预来了解患者戒烟计划的实施与保持情况,促使患者继续保持戒烟状态。对于部分复吸者鼓励家属给予监督指导,严重者给予药物持续干预,门诊复查。
1.3 观察指标 戒烟情况分别于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记录患者的戒烟成功率,患者自述停止吸烟且无复吸即为戒烟成功,使用尼古丁依赖检测量表(FTND)评价患者的尼古丁依赖程度,FTND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说明尼古丁依赖程度越高。肺功能指标为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
2.1 两组戒烟情况对比 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戒烟成功率高于对照组,FTN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戒烟情况对比
2.2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后干预组的FVC、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
COPD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COPD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吸烟是目前公认的导致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坏气道上皮细胞,引发气道炎性反应,导致气道中的痰液滞留,气道功能异常,长期吸入尼古丁还可导致杯状细胞和黏膜下体增生,造成气道纤维化和气道结构重塑,易发持续的气流受限,从而导致COPD[3]。临床上的治疗多以药物控制为主,往往忽略了戒烟的重要性,COPD患者的病情、戒烟意愿、成瘾性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的COPD戒烟干预并不能满足各个阶段患者的需求,进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戒烟成功率较低[4]。
时机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Cameron、Gignac于2007年提出的一种护理指导理论,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将其分为诊断期、稳定期、准备期、实施期,适应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健康支持,满足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需求,从而提高临床干预的有效性。时机理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肝癌、宫颈癌、产后抑郁等患者中的应用均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5-7]。
戒烟时间越早,COPD患者的病情控制越快,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因此及时有效的戒烟干预对COPD 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戒烟成功率是干预的重点。COPD患者的烟瘾显著高于普通吸烟者,成瘾性较大,大部分都有戒烟意愿,但由于尼古丁依赖较高而导致其戒烟失败。本文中,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戒烟成功率高于对照组,FTN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能够提高COPD患者戒烟成功率,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分析原因: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不同阶段的戒烟计划,使患者的疾病认知和戒烟意愿得到强化,通过药物和行为改变来帮助患者完成戒烟,并且科学有效的戒烟咨询和健康指导能够提高患者的戒烟力度,借助微信、家属监督等延续干预,使患者回归家庭后仍能够得到持续的干预,使患者持续保持戒烟行为,获得正确的自我管理信息,养成良好习惯,加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起到提高戒烟成功率,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的作用[8-10]。
本文中,干预后干预组的FVC、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能够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可能原因: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使患者达到成功戒烟的目标,降低吸入尼古丁对呼吸道的危害,促进病情的控制,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从而起到改善肺功能的作用[11-12]。
综上所述,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戒烟干预能够提高COPD患者戒烟成功率,降低尼古丁依赖程度,改善肺功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