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花 张笑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研发正是使得企业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和独特吸引力的一种创新方式,因此企业需要积极地进行研发投入。但研发活动周期长,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且伴随着失败的可能性,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最终能否获得理想的绩效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控制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需要控制研发活动所带来的风险,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内部控制。
随着安然、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爆发以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此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成了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点,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愈发热烈。2008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进入新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风险管理,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降低研发风险。此外,产品市场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桥梁。就企业内部角度来说,产品市场竞争一方面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企业的研发活动;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有所差异,从而对企业绩效的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进行进一步分析。
关于产品市场竞争和研发投入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于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研究,并积累了有益成果。
Arrow(1962)[1]曾将资本市场划分为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并指出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会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来打压竞争对手,从而在市场中立足,以应对破产风险。何玉润等(2015)[2]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行业内市场势力和行业间市场竞争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于企业研发强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研发投入越高。
Coad & Rao(2008)[3]认为对高成长型企业来说,研发投入至关重要,并利用回归分析证明了高科技行业中,高增长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Waqar Wadho等(2018)[4]以巴基斯坦对外出口纺织服装制造企业为样本,通过多结构模型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企业的研发投资、产品创新,还是决策创新,均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XU & SIM(2018)[5]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这种效应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减。游春(2010)[6]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表明,研发投入能够使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增长。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许佩佩(2016)[7]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当期企业绩效负相关。陈静怡等(2020)[8]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环保上市公司数据,指出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对当期公司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研发投入存在滞后效应,经过一定的时间,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才能够实现,对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效应也需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显现。王华、陈进(2020)[9]认为研发投入与总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支出的提高会抑制当期财务绩效的提升。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两者存在非线性关系,如倒U型的动态边界效应关系、先降后升再降的倒N型三次曲线关系等。[10][11][12]
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可预测性,以及滞后性。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活动规避或降低部分研发风险。国内外对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强度存在两种相反观点,即内部控制促进论和内部控制悖论。Simons(1995)[13]认为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中,创新的想法是要经过目标引导和结构化支撑才能出现的,并不是随机的,因此内部控制能够鼓励创新。Ashbaugh-Skaife等(2009)[14]提出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盈余噪音,进而帮助企业控制其经营风险,因此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王亚男、戴文涛(2019)[15]支持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创新假说,认为内部控制抑制代理冲突、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影响企业创新。Bertrand & Mullainathan(2003)[16]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时,管理层出于安逸的角度将会尽可能避免投入资金到有着高风险的项目中。而Solomon & Bryan(2004)[17]则指出内部控制的严格会增加高管的风险暴露,将会极大降低技术创新等风险性项目的投资意愿。
目前,有关内部控制对研发投入强度的研究很多,但是考察内部控制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少且观点不一。张娟、黄志忠(2016)[18]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细致考察了内部控制的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发现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和绩效存在促进作用,但能力较弱。他们又发现内部控制对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不同的公司来说提高创新绩效的能力不同。李琳、田思雨(2021)[19]在研究内部控制、创新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当期企业创新投入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理论上,研发投入代表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盈利指标的提高,从而改善企业绩效。然而,研发投入本身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且由于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的分配问题及企业研发能力的不同,可能使研发投入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从创新研发到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而大量的研发投入导致其他投入(如销售费用等)的减少,因此短期内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可能产生负的影响。此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前占据市场份额,有可能进行盲目的研发投入,这其中有的企业甚至并不具备支撑这种长期项目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反而可能降低企业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1:研发投入强度与当期企业绩效负相关。
首先,内部控制质量影响企业的研发决策,能够确保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识别多重风险,从而抑制过度投资,合理控制研发投入强度;其次,有可能烦琐的内部控制使得研发投入项目的通过以及实施都更为耗时耗力,因此会减少研发投入强度;最后,内部控制要求企业更注重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这会使得风险厌恶型或更理性的高管放弃投资机会。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由于竞争压力而盲目加大研发投入的时候,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将有利于抑制高风险的研发投入。因此,提出假设:
H2:内部控制与当期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用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开始的2012年至2018年间企业披露信息作为初始数据,并按如下规则进行了筛选和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样本,此类企业的财务指标和计量方式较为特殊,不具有行业可比性。(2)剔除数据存在异常和缺失的公司,防止这些企业财务数据方面有可能存在的虚假或较大偏差的情况,导致影响最终结果。
上述财务数据和专利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WIND数据库以及迪博数据库,并运用Excel和SPSS21.0进行了数据整理,最终得出了5 536个样本量,为避免异常值对样本数据和回归效果的影响,对连续变量前后各1%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
1.被解释变量
企业绩效的被解释变量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表示,根据学者的研究结论,TobinQ是利用资本市场中的数据计算的,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是很完善,属于非强效市场,因此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绩效水平,而ROA一般用来表示企业的当前价值,是企业实实在在创造出来的,即能够代表企业绩效,故选择ROA作为企业绩效的变量表示,其值等于净利润除以总资产,该值越高表明企业的绩效越好。
2.解释变量
研发投入强度(R&D):解释变量用研发投入支出与总资产的比例来表示,体现一个企业的研发规模,R&D值越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越大。
3.调节变量
内部控制(IC):选取迪博内部控制指数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是第三方综合指数,该指数综合考虑了内部控制合规、报告、资产安全、经营、战略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所包含的信息全面、具有独立性,其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
4.控制变量
企业的规模大小、资本结构的不同、企业发展状况的差异等都会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统计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为尽可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参考以往学者的观点,又引入了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成长性、投资机会、经营现金流比率、股权集中度、产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分离、高管薪酬、上市年限作为控制变量(详见表1)。
表1 变量选取与定义
为了验证前文所提出的假设,探究研发投入强度、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ROA=α0+α1R&D+α2Control+ε
(1)
R&D=α0+α1IC+α2Control+ε
(2)
此外,为了验证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影响,对样本进行分组多元回归检验。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绩效(ROA)均值为0.038,标准差为0.064,说明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较为稳定。研发投入强度(R&D)均值为0.029,说明上市公司对于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较低。内部控制(IC)的均值为6.475,极小值为5.346,极大值为6.819,标准差为0.164,表明样本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指数波动较大,内部控制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了初步验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IC)与研发投入强度(R&D)的相关系数为负,且在1%水平显著。投资机会、经营现金流比率、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这是由于企业投资机会增加、现金流充裕能够提升绩效,促进企业的发展,股权结构的集中可以有效加快企业制度和政策的通过与实施效率,增加企业绩效。而资产负债率、产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分离、上市年限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1.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
为检验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采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全样本数据中,研发投入强度(R&D)的回归系数为-0.077,且在1%水平显著相关,说明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的研发投入越高,当期的企业绩效越低。回归结果支持假设H1的成立。
为了进一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视角下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以产品市场竞争(HHI)的中位数为基准将全样本数据分为高竞争组和低竞争组,分析在不同竞争程度下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表4后两列分别给出了按竞争程度分组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低竞争组研发投入强度(R&D)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高竞争组中研发投入强度与当期的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高竞争组中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生存,管理者投入较多研发支出,但研发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滞后性,不一定能够在当期给企业创造收益,且由于增加了研发投入,其他投入可能会减少,从而影响企业绩效的增长。
表4 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回归结果
2.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强度
为了验证假设H2,将研发投入强度(R&D)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内部控制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模型(2)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全样本中,内部控制(IC)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显著负相关,验证假设H2成立。这说明内部控制会降低研发投入强度,拥有较好内部控制水平的企业在进行研发投资时考虑得更为全面,能够有效避免盲目研发投入的情况。从回归结果可知,这种负相关关系在低竞争组中存在但不显著,而在高竞争组中,内部控制(IC)的回归系数为-0.013,且在1%水平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企业面临竞争程度越高,内部控制对于规避研发投入带来的风险、合理控制研发支出的强度越有效。
表5 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强度回归结果
市场竞争越激烈,研发投入越高,但研发投入能否使研发成功具有不确定性,有的研发投入是非效率的,特别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盲目增加的研发投入更是如此。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风险,拒绝高风险项目或净现金流为负的项目,使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能够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而且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将研发投入强度转化为创新绩效的能力,从而最终提升企业绩效,尤其是处在更为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董事会需要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执行质量。另外,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差异也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创新投入方面,因此在市场竞争程度高的环境中,内部控制将更有效降低高风险的研发投入,并且能够抑制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据此,本文认为内部控制能抑制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在主回归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内部控制与研发投入强度的交乘项构造模型(3),进行调节效应检验。
ROA=α0+α1R&D+α2IC+α3R&D×IC+α4Control+ε
(3)
对模型(3)的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全样本情况下内部控制(IC)的回归系数为0.062,且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研发投入强度(R&D)和内部控制(IC)的交乘项回归系数为0.015,且在1%水平显著,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此外,回归结果还显示,低竞争组和高竞争组中研发投入强度和内部控制的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10、0.017,且均显著。这表明无论是低竞争组还是高竞争组,内部控制的这种抑制效应均存在,并且在高竞争组中,这种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说明内部控制的风险控制效果对高竞争组企业更加有效。
表6 研发投入强度、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第一,采用替换变量的方式解决变量衡量误差问题,采用ROE以及ROA的三年均值两种方式替换ROA来衡量企业绩效;第二,考虑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绩效有较大波动而对结果产生干扰,使用固定效应回归进行检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与前述结果一致。
本文选取2012-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基于产品市场竞争视角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三项指标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研发投入强度对于当期企业绩效有负向作用,且在高竞争组中这种影响更加明显。研发投入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尤其是处于高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更倾向于增大研发投入强度,这种研发投入的增强有可能是盲目的,为企业带来危机。
第二,内部控制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水平越高,研发投入强度越低。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的权衡就越完善,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也就越合理。同时,内部控制的完善使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更为谨慎,能有效抑制盲目投入。因此,企业想要避免盲目研发投入,除了要充分考察市场竞争状况,还要提升自身内部控制水平。
第三,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研发投入强度对于当期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风险,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将研发投入转化为企业切实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绩效。研发投入作为一种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创新方式,必须确保其投入强度适合企业现状以及外部市场环境,而从企业内部角度来说,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将会帮助企业各部门、各资源实现更好的协调,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最后,高竞争组相对于低竞争组,三个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处在高竞争组中的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占据有利的市场份额,会大规模增加投入,从而很可能出现盲目投资的现象,投资了一些高风险或净现金流为负的项目。因此,对于处在高竞争环境的企业来说,更应当注重内部控制的完善,在进行技术创新前,尽可能了解外部市场情况,避免盲目的研发投入,降低研发投入风险,进而保障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