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關键词:学龄前儿童;行为特征;幼儿园活动空间;包容性设计
1 包容性设计概述
包容性设计是一个面向全年龄、不同行为能力使用者的设计视角与方法,需要考虑使用群体的多样性,要求设计可面向所有使用者[1]。包容性设计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作为概念引入中国是2010 年。包容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设计过程以人为中心,承认多样性和差别,可以在一件产品无法满足众多用户时提供选择,让每个人都能方便愉悦地使用建筑和环境[2]。包容性设计在价值观方面强调平等,尊重多样性。在方法论层面通过多种方法工具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手段,在最大程度上扩大设计受益人群[3]。包容性设计以多元差异、以人为本、多样选择、灵活调整、积极体验为设计原则,以满足行为能力有差异的使用者为重要目标,其空间理念最初应用在各类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希望设计的目标人群能涵盖尽量多的社会群体。而面向特定人群的包容性设计,则可以更全面地考虑这一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偏好的多样化。
2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及对幼儿园活动空间的需求分析
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将年龄在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定义为儿童,将其按照年龄划分为:1—3 岁为学步儿童,3—6 岁为学前儿童,6—12 岁为学龄儿童,12—18 岁为青少年[4]。综合考虑我国的学制及幼儿心理学的要求,通常将儿童时期划分为3 岁以前托儿所先学时期、3—6 岁的幼儿园学前期、6—12 岁的小学期、12—14 的初中期、14—18 岁的高中期。文章主要研究3—6 岁的学前期儿童的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
马丁· 海德格尔的空间与存在论提出,“人以运动的身体作为媒介感知空间,反之,空间的存在以人的行为为媒介来感知”。儿童的心理、生理、行为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3—6 岁的学前期儿童特征是:(1) 好奇心强,积极运用各类感官来认知新鲜事物,甚至将好奇心付诸于破坏行为,例如拆开玩具汽车看看里面有什么;(2) 创造性强,每一面空白的墙都能吸引儿童图画,每一个空间都能激发儿童创造游戏的天性;(3) 模仿性强,学前儿童不仅能模仿他人动作,也可以模仿他人言语,能完整的向他人转述在幼儿园发生的故事;(4) 专一性弱,他们很难长时间专注于同一种游戏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点;(4) 情绪不会支配,他们希望被人注意、重视和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一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情绪就会显露出来;(6) 以自我中心,他们在日常游戏和交往中逐渐明确并加固自我的概念,能清晰地进行自我评价,注重自我在游戏中的体验;(7) 具有探索精神,他们在游戏中探索刺激感官的体验,具有冒险性的游戏方式,哪怕是遇到困难挫折,也不会轻言放弃。这些行为特征通过在各类活动空间中以追逐、迷藏、竞技等行为方式释放,表1 概括了3—6 岁儿童的行为特点。
3—6 岁也是儿童思维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的思维由形象慢慢转变为表象,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也变得更为具体,能从整体角度观察事物,这些特点有利于他们观察整体的空间环境。与空间形式相比,设计师更应该关注儿童在活动空间中的需求是什么,空间能对儿童活动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依据上文总结的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特点,针对儿童的行为特征总结其空间需求:(1) 充满趣味――富有变化的空间,多种多样的游戏区域供儿童自由选择;(2) 满足创造性――灵活便捷,易于儿童动手体验的空间;(3) 提升专一性――引导儿童自主、投入学习的活动空间;(4) 满足模仿心理――具有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力的空间;(5)包容情绪变化――营造明亮温馨的学习活动氛围的空间;(6) 包容不同群聚――大到群体集会,小到私人独处的空间;(7) 包容冒险性――不过度保护,开放的引导,鼓励自我挑战的空间。
3 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幼儿园活动空间包容性设计的意义
幼儿园活动用房包括班级活动单元和综合活动室等,活动空间承载着儿童的学习生活、日常游戏、人际交往等重要功能,是幼儿园设计的重点。适宜儿童发展的空间可以为儿童成长带来积极地引导与促进作用,反之,则可能出现对儿童的伤害。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并不等于对儿童进行全面的保护,以避免其受到任何伤害。正相反,其是包容儿童成长阶段那些必须经历的挫折与挑战的空间环境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包容性空间能够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其全面成长。包容性的儿童活动空间是在考虑学龄前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更加包容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活动空间多样性的一种设计思维方式与研究过程,力图充分认识儿童成长阶段有助于能力拓展的行为特点和活动需求,避免对他们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过度保护。以包容性设计的理论为基础指导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即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学前期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为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将他们限制在座位上。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考虑到每一个孩子的游戏、活动偏好,考虑他们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等。为儿童提供尽量多的选择,设置多样化,趣味性的游戏装置,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儿童活动空间的包容性设计可以帮助设计师以多元角度理解多样性,充分考虑儿童在空间中活动时广泛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保证儿童安全活动的合理限度,在设计全过程以开放的、鼓励参与的方式将尽可能多的儿童需求纳入到设计中。
4 基于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活动空间包容性设计思路
4.1 对于儿童能力及需求差异的包容――从同质化设计到多样性设计
学前期儿童的运动发展可以划分为由大肌肉群控制的粗大动作和以小群肌肉群为控制的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技能由个体的大肌肉控制,比如站立、行走。而精细动作则是指手指、嘴部等小肌肉群发展出更为灵敏、更为小巧的身体运动,例如抓取、系鞋带、弹钢琴等[5]。大部分学龄前儿童的粗大运动发展要领先于精细的运动发展,且下肢发展要早于上肢发展。学龄前儿童用大量时间来练习这些技能,然而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动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同,对于活动空间的需求也就不同。例如3 岁的儿童只能原地起跳,一步走一层台阶,而6 岁的儿童则可以定向单脚跳,双脚交替下楼梯。日本山梨大学的中村和彦教授研究发现,人类在幼儿期需要掌握的身体基本动作有36 个,如图1 所示。只有进行多样的身体活动才能充分锻炼到这36 个动作[6]。丰富的空间环境能为多样的行为提供机会,儿童可以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保持长时间的专心投入。例如,在空间中设置高低不平的地面,让孩子们在走和跑的过程中增加对水平跳跃和垂直跳跃的锻炼;设置符合儿童身体尺寸的小门洞,让孩子们在进出时增加对于爬和钻的训练;在低矮的顶面设置下垂的把手,孩子们可以尝试抓握和吊挂;总之,空间设计中的此类小落差、小差异可以引导儿童进行锻炼全身的活动,解放儿童喜爱玩耍的天性。
日本设计师日比野拓设计的KO 幼儿园有意设置了许多富有转折变化的空间,通过游戏锻炼儿童日常生活中很少练习到的动作,提升孩子们创造游戏的欲望,刺激好奇心,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设计师可以有意的设置一些“不那么方便”的地方,一方面可以阻隔孩子们直接地表达交流,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才能完成传达和表达的过程,怎样才能解决游戏的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儿童发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体验事物。例如小玻璃窗可以让两边的孩子看到彼此,却听不到声音,孩子们只能利用身体语言和模仿猜测传达信息,他们会拼命的动脑想动作、模仿动作来表达信息。又或是在墙面设置只能传声的小孔洞,这时孩子们看不到彼此,只能通过声音来交流,一种感官被阻断,孩子们会充分调动其余感官来充分的感知外物,表达交流。在利用空间设计锻炼孩子们能力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听力和专注力,为孩子们留下全方位的、趣味性的、真实性的、深刻记忆的感官体验,如图2、图3 所示。
4.2 对于儿童行为方式独特性的包容――从程序化设计到人性化设计
曾几何时,仅靠程序化、匀质化的设计手法来营造廉价的儿童场所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代要求更高质量、更人性化的儿童空间,空间设计需要兼顾不同性格、年龄、性别,为孩子们提供全面平等的活动机会,合理划分区域,满足行为的多样性。从宏观群体性来看,男孩与女孩的行为特征差异明显,男孩偏爱刺激剧烈的运动,女孩喜欢平缓的交流或过家家等;从微观个体性来看,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差异、独立能力、交流能力等都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导致了行为差异[7]。范· 梅南与莱维林在《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中提到,“儿童希望被关注,但往往又不想被‘看穿’”[8]。由此可见,儿童天生对躲藏感兴趣,为了满足儿童对独立性的需求,对于躲藏与窥视的需求,安静、可供隐蔽的独处空间是必要的。根据儿童身体尺寸设置一些只有他们才能进去的小角落,有助于儿童观察力、独立性的发展,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这也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孩子们会利用这些隐蔽的小空间观察别人,自我思考,建立起自我的意识,甚至是领地意识,如图4所示。这要求设计师既要在活动空间设置适合儿童身体尺寸的极限空间,又要能组织适合群体玩耍的大场面。例如,在门上设置较低的把手或是能旋转的双开门,为儿童设置其专门通过的门洞,如图5 所示。空间构造细部也要基于幼儿日常行为特征考虑,对于室内微小的界面或建筑构件、设施都要切身为儿童着想,以儿童利益为中心。例如,适宜儿童观望的窗户高度、护栏高度、缝隙大小、楼梯形式与尺度等。
4.3 对于儿童冒险活动危险性的包容――从保护性设计到挑战性设计
日本儿童学家仙田满在他的著作《儿童游戏环境设计》中阐述了冒险空间对于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场所是能让儿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例如堆满废旧轮胎和建筑废料的基地,这些地方对幼儿来说充满了秘密和诱惑,能够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9]。日本建筑师手冢贵晴认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使他们自己丧失辨别危险的能力,她提议让儿童在具有合理保护措施的空间中自然发展。她设计的富士幼儿园附属建筑树屋让孩子们在高低变化廊道中摸索,放低身子小心的尝试,让孩子们对容易碰头的地方产生记忆,从而跨越这些“危险的”障碍。
开放式教育理念和开放的空间设计由于引入了更多的空间元素,给予儿童更多的选择自由。设计师和教师需要区分空间的挑战性和危险性。幼儿设施的运营管理往往受到体制的限制,与剥夺孩子们探索的好奇心相比,他们更害怕孩子们在自己的设施内受伤。然而与被动的安全限度相比,主动地包容有更加积极的意义[7]。学前期的儿童处于学习和锻炼身体活动技能的阶段,他们渴望探索自己小身体的能量极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经过主观的思考,然后去切身体验和尝试事物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活动空间不应当过度的限制孩子的行动,反而要引导他们面对困难时进行思考和尝试,在保护儿童身体不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包容一些“危险”,会使他们在敏感期抓住培养身体技能和认知发展的大好机会,让孩子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与自信[9]。例如,在空间中有意地设计一些引导儿童大动作的技能伸展,极限动作技能的挑战能更好地包容危险,促进儿童自主探索,如图6、图7 所示。
5 总结
文章以学龄前儿童行为特征为切入点来研究包容性的幼儿园活动空间设计,重点关注设计的目标群体,契合了现代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基于学龄前儿童行为特征的幼儿园活动空间包容性设计策略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 为儿童设置缓冲空间,建立明确的空间秩序,注重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的限度,既要避免匀质和空洞,又要加强封闭空间的串联和流线[11] ;(2) 设计师应当注重设计界面的规整,强化空间的方向性和识别性,建立易于儿童理解的标识和路径,例如运用低于儿童视线的隔断或活动家具帮助儿童建立清晰的空间网络;(3) 要注重设施的安全尺度,对于细部节点进行人性化的全面考虑,严格遵照儿童的设计尺度;(4) 对儿童活动进行弹性防护,在不破坏儿童行为自由的前提下,设计师和教师通过预见空间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提前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保护措施。弹性的防护理念不是通过禁止儿童的行为来杜绝危险,而是允许儿童去尝试,通过防护措施降低或者消除危险。文章希望用包容性空间设计方法为幼儿园设计师们提供设计参考,进而促进幼儿园活动空间设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