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
“办学狂人”张謇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
他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状元,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主张 “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是个不折不扣的“办学狂人”。
他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的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
他创办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这是上海海事大学前身;在老西门创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河海大学前身。
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张謇是主要创建人之一。
……
而南通大学,亦是由他于1912年创办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发展而来的。在这里,我们邀请了一位南通大学的学姐,就让她来为大家讲讲张謇与南通大学的故事吧!
第一次看到“张謇”这个名字,是在高中历史书上,那时我们只知道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而真正开始了解他,是在我考入南通大学后。犹记得报到那天从老师手里接过校园卡,老师对我们说:“欢迎来到南通大学,凭你们的校园卡可以免费参观学校南边的啬园哦!”
“啬园?那是什么?”我有些惊讶。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老师微笑着说。
我原以为,这不过是学校旁边一个普通的公园,便约了朋友闲暇之时去啬园散心。去了之后,只觉得见园子里曲径通幽,景色很美,很适合学生们来走走。而在我们看到了张謇先生的雕像和墓志铭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座墓园,是张謇先生的墓地。
时光回到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了南通大学的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开始本科教育。他分别为这两所学校题写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和“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今天的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正是分别取自其中。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张謇还积极聘请知名学者如杜威、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来南通讲学,借鉴他们的先进教学方法。他还定期组织学生出国留学,开洋为中用、融通中西、教育国际化风气之先。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南通大学从先生一手创立的学院演变扩张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汉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南通大学是中国私立技术学校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的大学中,有一些大学堪称“始源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这些大学通过拆分、迁址,鸡生蛋,蛋生鸡,孵化产生了其他大学。而在地方性大学中,南通大学是少有的始源性大学,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点之一。
看到这些资料,我感到很自豪。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我就知道我与南通这个地方将有四年的共享时光,未曾想自己竟能够成为张謇先生的后辈,能够切切实实地跟随他的脚步前进。
在南通大学,随处可以看到与张謇先生相关的痕迹,甚至为了纪念张謇先生,南通大学还在2018年正式成立了“张謇学院”。张謇学院设置智能制造工程大类专业,学生前两年进行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自主选定的专业进行专业培养,专业方向包括“智能机电”“智能控制”“智能交通”等。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特区,张謇学院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及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率先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期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先生曾经说过“人与草木无异,但若留存一、二有用事业在世,即可以与草木同生”。草木一岁一枯荣,但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却在后世留存。早在先生在世时,就有人自发为先生立像,而在今天,看到南通大学主校区教学楼前的雕塑和每每考试前必来叩拜的学子们,我想这应该算是切切实实实现了他老人家“与草木同生”的愿望吧!
更不必说课堂上,老师们讲到校史必会给我们讲与他相关的故事。先生的德行与操守,让我们由衷感佩。他出生在海门乡村,自小便参与农业生产,对农民耕作的辛劳甚是了解,又自幼饱读诗书,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民间疾苦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他曾说:“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黄宗羲关于读书人要体恤民艰、救民于水火的思想,我始终铭记于心,只要是与救国济民相关的事,我都视为己任,全力去做,这正是儒者经世济民的本分。”所以当先生发现当时在上海有好多出身贫寒、处于社会底层的同乡贫民们时,他努力去帮助他们,并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周围人。
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状况,当时许多人选择明哲保身、低调敛财。而张謇先生他高中状元,却从工业起步,发展到农工商诸业,期间的艰难险阻从未与外人提及。作为一步步从艰辛走向成功巅峰的企业家,张謇先生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为民生福祉大声疾呼、慷慨陈词,又通过创办贫民工厂和社会机构等一系列举措为改善民生作持久不懈的努力。他通过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等多种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教卫体,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海滨滩涂等全方位、多层面地帮助乡亲民众改善生活。他身上那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责任的思想,洋溢出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儒家情怀和民本思想,当真使我颇为震撼。
从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还有“洞明世界大势”的开阔胸襟。这位历史书上会专门提到的“高中状元不念官,舍身喂虎入商海”的儒商,是多么值得敬重和学习,他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众。他实打实地承担起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其思想“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影响了后世许多人。
或许是在张謇先生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南通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师德典型。在这里,有夏元贞教授捐给母校的206块遗骨,让学生们摸着他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有黄竺如教授捐赠给母校病理实验室的一颗永远跳动的心脏;还有陈瑛教授捐贈的角膜、眼球,永远珍藏于中国眼科博物馆。
“祈通中西,力求精进”这八个字,是南通大学的校训,如今也成了我的座右铭。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学习要祈通中西,做人要力求精进。我会沿着张骞先生走过的路,阔步向前走去。这是我的母校留给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将会用一生来珍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