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社会风貌,也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收录了三百多篇诗歌,其中有不少关于动植物的描写,鱼这一象征着丰收、富贵、爱情、兴旺的动物,在《诗经》的20多首诗中出现了50多次,涉及鲂(鲂鱼)、鳣(鲟鳇鱼)、鳟(鳟鱼)、鳢(黑鱼)、鲿(毛鲿鱼)、鲦(餐鱼)、鲔(鲟鱼)、鱮(鲢鱼)、鳏(鳡鱼)、鲐(鲭鱼)、鲛(沙鱼)、嘉鱼(卷口鱼)等十多种鱼类。
其中的“鲐”在《大雅·行苇》中为“台”,也叫鲭,即油筒鱼、鲭花鱼,后人在统计《诗经》中的鱼类时,往往没有将其计入;《小雅·采芑》《小雅·采薇》中两次提到“鱼服”,即一种用鱼皮做的箭袋,但没有明确鱼种,所以也没被统计其中;《大雅·灵台》中提到了“鼍”,有人将其计入鱼类,但其实鼍是爬行动物,即扬子鳄,并不属于鱼类。另外,《诗经》中有几处提到“钓”鱼,但没有说明钓什么鱼,还有20多处出现“鱼”字,也没有具体指出是什么鱼。
鱼自古象征着吉祥,是当时人们祭祀、宴请的重要物品,它还象征着爱情。另外,鱼在诗艺上也起着铺垫烘托的作用,因此,《诗经》才多次提及鱼。
鲂,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鱼类。
《小雅·采绿》原文: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翻译成现代汉语:
整天采荩草,采一捧不到。
我头发蓬乱,快回家沐好。
整天采蓼蓝,衣兜没采满。
说好五天归,六天没回来。
外出去狩猎,为他装弓箭。
外出去垂钓,为他理好线。
钓获是什么?鲂鱼和鲢鱼。
鲂鱼和鲢鱼,竟然这么多。
此诗前为景中情,后为情中景,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意和甜蜜之感。
《诗经》中生活在西周的人,不仅养鱼、捕鱼、食鱼,还熟知鱼的品种。鱼,已成为当时人们珍馐菜肴中一道常见的美食,鲂就是一种上等鱼品,肉质细嫩鲜美。
《陈风·衡门》中提及:
豈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道吃鲜鱼,定要吃鲂鱼?
难道娶妻子,必得齐姜女?
诗中将吃鲂鱼和娶齐国贵族美女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鲂鱼在鱼品美食中的地位。后来,诗圣杜甫《观打鱼歌》中有“鲂鱼肥美知第一”,明医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有“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鲂在整部《诗经》中共出现九次,上文《小雅·采绿》两次,《陈风·衡门》一次,其他六次摘录如下——
《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豳风·九罭》: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大雅·韩奕》: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在《诗经》的311首诗中,鲂出现了9次,“曝光率”居鱼中之首。那么,鲂是怎样的一种鱼呢?
鲂,俗称三角鲂,归属鲤形目,鲤科,鲂属,是草食性淡水鱼,头后背部隆起,体背部呈青灰色,腹部银白。体长最大可达50厘米,个体最重可达5千克,其肉质细嫩、鲜美,自古即为上等食用鱼类。它们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尤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且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
在诗经时代,至少南达江汉(武汉地区),北到韩国(河北北部及北京地区),东至齐国(山东地区),西抵豳地(陕西地区),都有鲂的身影,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中。
徐琪(四川)作品。60厘米×97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