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的思维向度

2022-02-09 10:36周良武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赶考历史思维战略思维

周良武

[摘要]“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折射出高远的战略思维,是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国际大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远的战略眼光。“赶考”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维,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需要历史思维。“赶考”精神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完成“赶考”任务要坚持全面系统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赶考”精神展现出清醒的理性思维,是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新时代走好长征“赶考”路要求理性思考。

[关键词]“赶考”精神;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1-0015-04

1949年3月23日,中央國家机关离开西柏坡奔赴北京,毛泽东把进入北京比喻成“赶考”,用“赶考”来形容中国共产党进京后执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且坚定地说决不当李自成,鞭策全党立志考取好成绩。进京“赶考”凝聚着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深思、新中国将来的高瞻远瞩、新中国发展面临困难的全盘考虑,也展现出对新中国发展前景的充分信心。江泽民同志到西柏坡考察时提醒全党必须牢记“两个务必”;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赶考”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我们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远远没有结束,还在继续。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疫”防控是一次大考,目的就是鼓励中国共产党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坚定必胜的意志、采取一切战胜病毒的有效方法,取得彻底战胜新冠病毒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的“赶考”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从思维的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的“赶考”精神对于我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具有重要的思维决策作用。

一、“赶考”精神折射出高远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立足长远、统揽全局,着眼于把握事物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科学思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其重视战略思维的政党,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科学的战略思维,准确判断战争结局,引导革命不断走向成功。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战争的星星之火看出必呈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内部出现的“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但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美国出钱出枪武装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内战的严峻局面,毛泽东毫不畏惧、一语道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正是凭借战略上准确判断,从而制定正确的战术和政策,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1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结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又一次面临新的考验时,毛泽东及时指出进京就是“赶考”,用“赶考”思考即将开展的城市工作、鞭策党员干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国际大局,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远的战略眼光。

“赶考”精神是立足于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思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将被推翻,新中国即将建立时,毛泽东指出,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只是初步的阶段性胜利,并不值得骄傲。“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2]1438。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立足于长远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3]。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但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继续发扬“赶考”精神,所面临的考试仍没有结束。

中国共产党的“赶考”精神是站在世界范围内,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考。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走向现代化之路,同时也开始对其他落后民族大肆进行殖民掠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是既受世界革命的影响,也隶属于世界革命,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对于正在斗争的欧洲和美洲各国的被压迫人民,也是一种援助”[2]124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旧式民主革命,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中国革命的成功“这是继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的第三个伟大的胜利”[4]425,这个胜利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相反“资本主义阵营是大大削弱了”[4]42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赶考”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角度和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成功后,面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注定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提供中国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基本原则和方式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寻破解问题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为“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5]5。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古老中国,我们的古人为如何开展治国理政、进行对外交流、破解人与自然关系难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534。正因为这样,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科学历史思维可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借助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可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毛泽东把这一分析方法称为“古今中外法”。

“赶考”精神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十分熟悉,对中国革命历史深有研究,他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6]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农民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受制于阶级局限性,农民革命最终以失败居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阶级在取得阶段性成就后,思想上出现堕落腐化,最终导致局势逆转。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清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典型代表。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历史教训进行深刻总结,指出农民起义从胜利转向迅速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胜利后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以及在生活作风上贪图享乐。时值延安整风运动后期,毛泽东高度重视这篇文章,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引以为戒。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里展开著名的“历史周期率”对话,面对黄炎培探询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中國历史“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更替规律,毛泽东坚定地回答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就是通过发扬“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尽责避免人亡政息。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提醒中国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进京后面临更加艰巨的“赶考”任务。

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需要历史思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是一场大考,为了考取好成绩,同样需要历史思维。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复杂多变,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及其作用,指出“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5]14。为了使全党更好吸取历史经验和借鉴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把历史置于民族发展的基础地位加以思考,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要求向历史学习,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同时,要借鉴历史,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因为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历史性开创事业,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要想考取好成绩必须在历史中吸取智慧,才能展望未来。“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7]。通过思考、阐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产生新视野、形成新方法和新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三、“赶考”精神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矛盾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要求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极其重视辩证法,强调“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吃一堑、长一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面对“赶考”任务坚持辩证思维就是要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赶考”精神要求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开展工作。1949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因为随着革命的成功推进,城市工作将成为党的中心工作。如何在党委的集体领导下有效开展城市工作,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毛泽东把党委会比喻成一个班集体,也就是一个系统,而党委书记则是“班长”,党委书记要带领整个班团结一致,才能带领广大群众搞好建设。中国共产党进城后的城市建设工作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开展城市工作要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兼顾、互相配合,做工作就像弹钢琴。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工作全面做好,而不至于产生片面性和失误。“赶考”精神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进城后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党委既要抓中心工作也不要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必须坚持两点论。“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2]1442。当然,坚持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和两点论的同时,也要注意把工作重心放在主要工作上,坚持唯物辩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2]1428。

“赶考”精神是既充满自信又饱含忧患意识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政党,这种对革命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表现为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成功,标志着万里长征完成第一步时,毛泽东对即将面临的城市工作这场“大考”同样充满信心。中央机关奔赴北京前,毛泽东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为反面教训,表示中国共产党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应当能考个好成绩。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必将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此同时,毛泽东对于进城以后,我们党所面临的挑战也有着清醒地认识,如城市工作经验不足,党内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2]143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以来,虽然我们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层出不穷,考题在不断翻新并且难度逐渐加大,但作为答卷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沉着应对、冷静作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考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稳妥解决,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逐渐得以办成。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们确实拥有自信的资本,当今世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9。当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深有体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8]15。

四、“赶考”精神展现出清醒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相对于感性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基于事实、遵循逻辑的科学思维。理性是成熟的表现,理性思维是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精神的结果,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949年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社会复杂情况的思考,“三座大山”即将被推翻,但国民党留下来的是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能否收拾好这个残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和党组织实际情况的分析。夺取全国政权后,中国共产党从夺取政权的党变成执掌政权的执政党,党组织面临能否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出发,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都是理性思维的表现。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华民族百年浴血奋战的结果。这一过程极其艰辛,当然,意义巨大、影响深远。毛泽东始终清醒地认为,“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1438。也正因为此,毛泽东提醒中国共产党进京是“赶考”,更大的困难正在前方等着中国共产党。随着革命的成功,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作重点由革命转向建设,我们将面临更大的考验。“赶考”也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的理性思考。当时党员绝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擅长与地主、官僚开展斗争,勇于冲锋陷阵。但随着革命成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将发生转移,开展建设、城市管理,发展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将成为主要工作,我们党员能否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针对党内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贪图享受的思想,毛泽东及时提出“两个务必”,告诫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新时代走好“赶考”之路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理性思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9]12“兩个不变”的定位,就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进行实事求是对比、分析,理性思考的产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9-38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92.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7-12.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 人民日报,2013-06-27(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赶考历史思维战略思维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律师“赶考”法官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