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一词,如今已由原来的褒义逐渐变成中性,甚至有些贬义。对孩子“催熟”换来的是快速长大,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内心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本来是孩子获取父母爱的年龄,反倒是让孩子在付出自己的爱,进而导致内心缺少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该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着。我们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为自己而活,这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当懂事成为习惯,一个人也就活在了他人的期待中,很少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太懂事的人,也会习惯性地把委屈和难过隐藏起来,内化成“是我不够好,我还需要付出”的想法。
太懂事的人,不仅为他人而活,还忽视了那个真实的自己。自己的懂事反而变成了他人可以不尊重自己、不关注自己,以及不爱自己的理由。越懂事的人,很可能越不被重视,而他们的内心是渴望被爱的。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我们要选择很可能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但走向这条自由之路,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首先,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懂事的孩子,内心是焦虑和恐惧的,因为他们时刻担心自己做不好会让他人不开心,于是尽力顺从,甚至是讨好他们。不敢面对内心的恐惧,也就没有被讨厌的勇气。
其次,敢于听从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敢于被讨厌,就是敢于摆脱他人的期待,学着不那么懂事,这样才能尊重自己的感觉,活出自己,即建立平等的关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横向关系”。而懂事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平等的纵向关系,他们要求自己顺从权威,不能拒绝,更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太懂事的人,把懂事作为保护自己的面具,也作为讨好别人的工具,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让他人开心,避免自己的愧疚和不安。说到底,他们就是不敢面对那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即无法接纳自我。活出自己,并不代表我们要把外部评价系统全部剔除,而是要知道外部评价系统和内部评价系统哪个更重要,哪个是核心。